天天看點

渭水之盟: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三年後擒敵首滅其國

作者:史海縱橫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戰功赫赫、殺敵無數,這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狠人,卻在剛登基的那年被突厥人逼到了首都、敲了竹杠,不但送了美女珠寶,簽了城下之盟,還要笑臉相送!

渭水之盟: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三年後擒敵首滅其國
他将這次恥辱銘刻于心,忍辱負重、卧薪嘗膽,終于在三年後主動出擊,攻入突厥牙帳,擒得仇人颉利可汗并滅其國,一雪前恥!

‬時代背景

隋末唐初,天下大亂,中原地區群雄割據,各路英雄互相征伐,無暇北顧。東突厥趁機發展壯大,逐漸強盛起來。“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渭水之盟: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三年後擒敵首滅其國

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于突厥,窦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也開始向突厥稱臣。突厥作為隋末各割據勢力的後盾,一直在背後操縱着中原的内亂,妄圖逐漸消弱中原勢力,自己從中漁利。

随着大唐摧枯拉朽般的統一後,突厥發現稱臣納貢的頭頭越來越少了,自己擷取的好處也越來越少。更要命的是,中原統一後勢必做強做大,最終跟自己決戰。北方遊牧民族從來都是秉承一個原則:趁你病,要你命!

渭水之盟: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三年後擒敵首滅其國

剛剛登上曆史舞台的颉利可汗又是一個胸懷大志、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僅要做突厥的可汗,更想做中原的皇帝。他要學北魏的道武皇帝拓跋圭,入主中原。

唐朝在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後,形式上統一了,但是統治力量比較薄弱,各地叛亂仍然不時發生。加上剛剛經曆玄武門之變的内耗,新登大寶的唐太宗對朝政還沒有完全掌控,大唐初期的一系列弊端讓突厥有隙可乘!

‬城下之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建成,消滅政敵。八月初九,李世民在顯德殿繼位為帝。

突厥颉利可汗見有機可乘,跟突利可汗一起于八月十九日開始率領突厥大軍入侵泾州。八月二十日,突厥開始進攻武功。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大軍進攻高陵。

渭水之盟: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三年後擒敵首滅其國

然而此時的大唐都城長安兵力空虛,能征慣戰的守衛軍僅有數萬人。群臣百姓開始人心惶惶,流言蜚語不絕于耳,許多大戶商賈開始準備撤離長安。

即便如此,唐太宗李世民還是派出了骁将尉遲敬德為泾州道大總管,組織少量軍隊抵禦突厥。尉遲敬德在泾州城下與突厥部先鋒展開浴血奮戰,結果尉遲敬德生擒突厥大将阿史德烏沒啜,擊殺突厥起兵一千多人。

尉遲敬德的小勝并沒有阻止突厥大軍的步伐,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的二十萬雄兵已至長安城外渭水河。突厥大軍列陣于渭水北岸,旌旗飄飄綿延數十裡,戰馬嘶鳴震動整個長安。

李世民畢竟是經曆過大場面的人,完全沒有被吓倒。他一方面在長安城頭布置疑兵,一方面派人去各地調集勤王之兵,并令李靖從靈州發兵以絕突厥退路。

布置妥當後,李世民率領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部将周範等六人騎馬到渭河北岸與颉利可汗談判。李世民面對突厥雄兵,一面從容不迫地數落颉利可汗背棄盟約,一面把自己的部署詳細地講了出來。

渭水之盟: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三年後擒敵首滅其國

颉利可汗當然也不傻,他知道李世民是在打腫臉充胖子,但是自己這二十萬大軍糧草補給有限,萬一被抄了後路将死無葬身之地!索性就勒索點财貨再走吧,這樣既挽回了臉面,還不至于虧本。

雙方一拍即合,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渭水橋上斬白馬訂立盟約,唐朝給錢,突厥退兵。具體數目史書沒有記載,《新唐書》隻有“傾府庫邀其歸路”,就是把庫房裡的存錢都給了突厥讓他們退兵。

渭水之盟簽訂後,突厥如約退兵,但李世民心裡卻很不爽,立刻頒布了《備北寇诏》和《閱武诏》,開始加強軍事訓練,随時準備複仇。

‬一戰滅國

渭水之盟後,唐太宗李世民在經濟上休養生息、與民為利,使得國力逐漸強盛;軍事上訓練精銳,逐漸培養出一支強大的特殊部隊。

相反,突厥由于連年征戰和幹旱霜凍等天災,使得民疲畜瘦,國力‬逐漸‬下降‬。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羅諸部亦趁機群起反抗,試圖‬跟‬唐朝‬聯絡‬。

貞觀三年十一月,東突厥将軍雅爾金和阿史那杜爾率軍進擾河西,這給‬李世民‬出兵‬突厥‬找到了‬借口‬。同年,大将張公瑾上書列出讨伐突厥的六條理由。李世民表示贊同,于二十三日下旨出兵突厥。

诏令‬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率領中軍;并州都督英國公徐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突厥腹地;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在西路順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遙相呼應;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為副,從靈州往西北挺進;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恒安道行軍總管,鎮守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靈州都督薛萬淑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大軍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六‬路反擊突厥。

渭水之盟: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三年後擒敵首滅其國

貞觀四年一月,李靖親率三千骁騎出馬邑奇襲定襄,颉利可汗敗走陰山,遭到柴紹的金河軍阻擊,之後又在白道被徐世勣的‬通‬漠‬軍‬截住‬,大敗‬退守‬鐵山‬。

颉利可汗自知不敵,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表示‬願意‬舉國‬歸附‬。唐太宗‬派‬鴻胪卿唐儉、将軍安修仁等去突厥撫慰,令李靖率兵接應。

李靖深知突厥不會這麼容易投降,趁談判之際派出蘇定方率兩百精騎在薄霧掩護下突襲颉利可汗牙帳,颉利可汗西逃,李靖跟進,擒殺數萬人,俘獲突厥數十萬。

渭水之盟: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三年後擒敵首滅其國

颉利可汗西逃途中,部下不斷逃走,最終撞上李道宗的大同軍,被唐将張寶相擒獲,東突厥就此滅亡!

颉利可汗被押解到了長安,李世民并沒有殺他,而是封他為歸義王、右衛大将軍。這位昔日叱咤風雲的突厥王在李世民的宴會上,看到雄壯威武的《秦王破陣舞》時,想想過去的時光,不知道内心作何感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