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JING 稽核/子揚 校對/知秋
2024年有望量産2nm!英特爾想要趕超台積電,或許是癡人說夢
2021年3月24日,英特爾CEO基辛格在全球直播活動中,宣布“IDM2.0”戰略。
據悉,這項戰略主要有三部分的組成。第一,擴大制造工廠網絡。第二,采用第三方代工方式提升産能。第三,打造一流的代工業務。
其中,第三個目标是英特爾IDM2.0戰略核心,也是最難實作的戰略。
按照英特爾官方說法,IDM2.0戰略的最終目的是技術追上台積電,拿到蘋果公司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宣布戰略時,還沒有實作7nm工藝量産,而台積電已經在批量生産5nm晶片,兩家企業技術差距非常大。
不過,英特爾很快就公布了技術更新路線圖。并且據台灣經濟日報報道,基辛格确認到2024年,英特爾能夠量産2nm晶片,并且時間點會早于台積電。
而業内人士普遍認為,英特爾先進制程晶片接單情況,并不會影響台積電發展。
其實,在筆者看來,英特爾很難在2024年實作進階2nm的目标。畢竟,從7nm升至2nm,至少要進行三次技術更新。按照正常更新思路,英特爾量産2nm晶片至少需要等待四年時間。
而且,縱使英特爾在2024年代工技術追上台積電,台積電也不會失去代工一哥地位。
因為台積電能常年穩坐晶片一哥寶座,憑借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産能和客戶。
而這兩項優勢,要比技術更難超越。以“客戶”為例,台積電背靠蘋果、英偉達、AMD、聯發科等巨頭,每年訂單都有保障。
不僅如此,台積電客戶基本不會主動讓出台積電産能,與英特爾接觸。畢竟,台積電産能與訂單需求的關系是“狼多肉少”,一旦有企業讓出份額,必然會廠商補位。選擇英特爾,對于客戶而言,要承擔很大風險。
高通便是一個典型案例,高通早期為節約成本,選擇三星代工,但連續兩代處理器都被三星工藝“坑慘”。以至于高通在2021年年底,就開始與台積電溝通,重回台積電陣營。
另外,産能因素也不容忽視。事實上,很多廠商離不開台積電,很重要的原因是,除了台積電,其他廠商根本不具備接收大訂單的能力。台積電壟斷了代工行業90%以上的先進晶片産能,這是建立在台積電高端晶片人才數量多,高端晶片制造裝置采購數量多基礎之上。
而高端人才需要消磨時間慢慢培養,高端晶片制造裝置,不僅産能有限,連制造的廠商都屈指可數。
英特爾雖然有晶片代工業務基礎,但在高端晶片代工方面,基礎條件與台積電相差甚遠。根本不具備短期内進行彎道超車的條件,在筆者看來,未來十年,英特爾代工業務最好的結果不是取代台積電,而是取代三星,成為行業第二。
當然,長期來看,英特爾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畢竟,英特爾公司規模要比台積電更大,這意味着其他業務可以給代工業務輸血,增加代工業務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