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期頤畫家孫其峰

孫其峰獲有中國美術終身成就獎、中國書法蘭亭杯終身成就獎、天津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終身成就獎、西泠印社終身成就獎、中國文聯頒發的造型藝術成就獎。他集五個終身成就獎于一身,尤其是在書畫兩界均獲得過最高成就獎,乃全國藝術界之唯一。

2019年,他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2021年,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期頤畫家孫其峰

2月20日,農曆正月二十是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教育家、書畫藝術大師孫其峰先生103歲壽誕。天津美術學院全體師生向孫先生壽辰緻以誠摯祝福。

當今中國書畫界,提起孫其峰,無人不知。他的藝品、人品有口皆碑,德藝雙馨,是天津,更是中國藝術界、教育界的一座高峰。

期頤畫家孫其峰

孫其峰近照

1931年春節前,一個清晨,11歲的孫其峰跟随鄉村教師郝果軒趕到村國小,按當地習俗,他們要給遠親近鄰寫春聯。自7歲起,孫其峰就開始習字,在郝果軒的指點下,天天練字,從不間斷。

多年之後,已是耄耋之年的孫其峰回憶起這段往事,依舊十分得意:“當時鄉村裡寫春聯的,我年齡最小,可以說‘名滿一村’。”

不過,郝果軒,一位頗有眼光的鄉村國小老師,對這位國小生有更高的期許。“你不能得意于一村,而應該努力、再努力,要‘名滿齊魯’。”

80多年過去了,從山東招遠石對頭村走出來的孫其峰,不僅名滿齊魯,名滿津門,更成為享譽海内外的畫家、書法家和桃李滿天下的美術教育家。

期頤畫家孫其峰

孫其峰作品

孫其峰在給學生談起自己學畫經曆時說:“我幼年喜歡畫是由舅父引起的。我雖然跟他沒有更多的接觸,但我的家人,尤其我父母親常常講起舅舅畫畫如何好,在家鄉和濟南怎麼有名,等等,這些話逐漸給我幼小的心靈播撒下愛畫的種子。”

新中國成立後,孫其峰才知道,舅父王友石不僅是著名畫家,還是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革命家。抗戰期間,王友石在北平的家就是黨的地下聯絡站。

解放戰争時,王友石參與組建“人民教育聯盟”,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随後,他上司籌建了北京畫院。

期頤畫家孫其峰

1944年,在王友石和徐人衆的支援和影響下,孫其峰如願以償地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在這所當時中國的著名藝術學校,他得到了黃賓虹、李可染等名師的當面教導。“花鳥畫受教于汪慎生、王友石;山水畫受教于秦仲文、溥松窗;書法受教于黃賓虹、羅複戡;篆刻受教于金禹民、壽石工。尤其是校長徐悲鴻,不僅指點繪畫書法,還指導學習西洋美術知識和理論。他們的觀點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我前所未聞的,他們的一些論點,在我的書畫生活中起着終生的作用。”

1952年,孫其峰調入河北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天津美術學院前身),開始了長達60多年書畫家和教育家的生涯。

期頤畫家孫其峰

給學生上課,孫其峰會講到自己的“三知”座右銘,并刻有一方印: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邊款題曰:吾自奉、自省、自修,每以此八字為座右銘。知足、知不足,古人閑章已有之。以不知足自律者,我其為濫觞者欤?

孫其峰解釋,“知足”,是對自己現在的日常生活已經很知足了,“人民給予我的很多,超過我想象的不知多少倍”。“知不足”,是一種自律,審視自己的不足,不管是繪畫技法、思想認識,還是待人接物、與人交往,都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仍需改進學習。“不知足”,則是專門針對治學态度,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治學求是則恒不知足,“年已耄耋,每恨腹中空空,所說不知足”。

如今,已是期頤之年的孫其峰,住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仍是“不知足”。他雖然大多數時間躺在病床上,但手裡時常拿着書畫類雜志、刊物。若有所思時,則伸出手指,在空中勾勾畫畫。

期頤畫家孫其峰
期頤畫家孫其峰

本報記者帶着有孫其峰報道的《光明日報》去看望他

孫其峰評價自己:畫第一,書第二,印第三。然而,在諸多學生心目中,他的人品第一。

孫伯翔是孫其峰的早年學生,也是津門美術名家,他曾說:“孫其峰老師首先是一位教育家,然後是畫家、書法家。他收學生秉承的原則是‘善門常開,善門難閉’。”

在任河北師範學院美術系副主任期間,孫其峰慧眼獨具,聘請名家李苦禅、李鶴籌、蔣兆和、溥雪齋、溥松窗、葉淺予、吳鏡汀、吳光宇、劉君禮、劉淩滄、王頌餘等來校任教,就連當年因反對國畫去除臨摹古畫的傳統而被徐悲鴻罷免的三個教授李智超、陳緣督、秦仲文,孫其峰也本着“尊重但不盲從”的态度,禮聘來校。

當時,河北師範學院美術系教學資料不多,名家書畫藏品也很少。孫其峰就自己動手寫教材,并且動員其他老師多寫多畫,授課之餘,留下繪畫和書法作品以給後來的學生示範。

孫其峰還親自編繪《百鳥畫譜》《孔雀花譜》《動物紋樣》等畫冊,畫家劉文生回憶:“這些畫冊一出版,就在全國被搶瘋了。”别說當時,就是現在很多人也不知道,當年暢銷全國的被罩、床單、枕套等紡織品,上面的花鳥紋樣大都出自孫其峰之手。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茜 陳建強)

内容: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茜 陳建強

責編:王遠方

編輯:邢妍妍 吳亞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