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筆記(70)丨高強度學習,是痛苦的;降低痛苦的方法,是逆行

為了增加賬号的可讀性,周六、周日、節假日釋出學習筆記。(筆記為摘抄,不代表個人觀點)

1、高強度學習,是痛苦的;降低痛苦的方法,是逆行

作為一個懶癌拖延症加怕麻煩選手,我從小到大都在試圖找到快樂學習的方法,但這麼多年過去,最終的感悟是:

高強度學習本身就是極其反人性的事情。

除了極少數天才外,這事對于普通人來說就是痛苦的。

多數人堅持高強度學習的原因大多是被迫的(升學、工作需要),一旦外部環境沒有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他們會迅速放棄這種令人痛苦的行為。

唯一能降低這種痛苦的辦法,就是持續維持較高強度(自己承受範圍内)的學習,促使它成為一種長期習慣,減少意志力的損耗。

以及讓身體适應這種痛苦的感覺(這和身體健康狀态也有很大關系)。

比較諷刺的是,如果你因學習的痛苦選擇逃避,卻擺脫不掉因成長停滞産生的焦慮(或現實中無法避免的客觀問題)并是以引發更大的痛苦。

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恰恰去重新去面對學習所帶來的痛苦。

當然,學習最終确實能夠給你帶來更多的收益(我自己身邊認識的企業家、商人,沒有一個不保持學習習慣的)。

那麼通過學習來擷取更多财富既然是個很明确的正回報系統,對收益的期望是否可以用來增強動力借此抵消部分學習帶來的痛苦?

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現實中很少見到成功案例,我後來才想明白原因。

因為大多數人對财富的渴望,遠低于對風險的厭惡——源于刻在我們傳承上萬年的基因中不那麼适應現代社會的那部分。

而生活中那些少見的,願意持續學習、思考的人,他們有什麼特點呢?

就我個人的觀察,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渴望持續不斷地去解決一個更進階的問題。

——王鹽

學習筆記(70)丨高強度學習,是痛苦的;降低痛苦的方法,是逆行

2、真我的成本很高,多數人負擔不起

越成長,越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

不去接觸不喜歡的一切非必要性事物。

到這個年齡、這個階段,應該我不用奉承多數人的做自己。

多數人的心理疾病,在于演成了自己而非成為“我”。

真我的成本很高,而多數人都負擔不起。

3、語言能力取決于詞彙品質

科學研究繼續證明着直覺式養育及互動式學習的重要意義。

2014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科學版稱:“研究發現,語言能力取決于詞彙的品質而非數量。”

從事典型與非典型兒童發展研究的學者早就知道,僅把一大堆單詞、字母、數字之類的東西抛向孩子發育中的大腦,根本無濟于事。

《紐約時報》那篇文章的主要作者、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凱茜 赫什-帕塞克(Kathy Hirsh-Pasek)博士如此總結她的研究結果:

不是說把大量單詞丢給孩子就行了,而是需要圍繞日常情景和實物進行流暢對話。

例如,假裝一起在喝早餐奶,或者把香蕉當電話用。

這才是構成語言的東西。

學習筆記(70)丨高強度學習,是痛苦的;降低痛苦的方法,是逆行

4、回應,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内容

直覺式養育隻需要父母在孩子采取行動後,對他做出自然的回應。

這就是腦科學家與行為科學家所稱的“回報回路”(feedback loop)。

其實,孩子的行為引起父母的回應,父母的回應又引起孩子另一個也許不同的反應,進而又引起父母的再一次回應,如此等等。

對孩子的發育來說,雙親或者任何一位照料者,與孩子之間來來回回的互動,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内容”,其重要意義絲毫不亞于任何其他活動。

5、創造性

創造性是父母應該持續培養孩子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

關于創造性的研究證明,講故事或者聽故事的時候,可能是左腦在活動;

填字謎或者靈光一現時,則是右腦在活動。

家長的任務是給孩子讀故事,并鼓勵他們自己編故事、講故事,以此促進創造性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