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末文苑|樂天故裡少年遊

(文/劉淑玲 配音/侯海玲)

一條河水能走多遠,就能将袅袅的鄉思帶去多遠;一隻白鶴鳴叫了幾聲,就能将遊子的目光系住多年;一次修禊婉轉流過多少隻酒杯,才能将盛世好景一一斟出深深淺淺。故鄉是我們心底永不枯竭的愛之泉,願每個人歸來時,仍是少年。

(一)

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的少年時代,是在河南新鄭度過的。《醉吟先生墓志銘并序》中寫道:“大曆七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鄭州新鄭縣東郭宅,以會昌六年,終于東都履道裡私第,春秋七十有五。”

村名東郭宅(現名東郭寺),村子旁邊有一條小河,叫南小河。村南擡頭可望一座青山,叫具茨山,屬于伏牛山的餘脈。

白居易出生時,祖父白锽翻遍藏書,標明《禮記 中庸》中的句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取名,意思是,有品德有智慧的人要處于安心、安然的地位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格物緻知、等待命運的到來,懂得安身立命。而小人就做危險的事情尋求僥幸。“字樂天”,則出自《周易 系辭上》第四章:“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意思是說,《易經》之道和天地之道相似。樂觀地對待自然趨勢而知道命運不可更改,是以能沒有憂愁苦悶。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無憂”。孔子為什麼“無憂”?因為能“樂天知命”。

民間傳說,白居易小名“阿水”,也有人稱“阿誰”,此生就與水結緣,與水一起牽扯了太多人的目光。十歲那年,夏至未至,卻悶熱如烤,小居易帶着弟弟到河邊柳蔭納涼,坐在洗衣石上讀書,不小心把手中的書掉進河裡,情不自禁地跳進河裡撈書,卻忘記自己還不會遊泳,掙紮嗆水之際,有村中青年聞聲相救,他央求青年把書也“救”上來。于是乎,一人,一書,有驚無險。書中的句子随波而去,新鄭這片土地上萌發的這股詩意也随波流向更為廣闊的地方,去見識更磅礴的大波猛浪,去彙聚更多可供歌吟的詩歌力量。

(二)

白居易十二歲随父避亂江南,寄居符離,讀書口舌生瘡,頭發全白,換來少年意氣風發。十六歲長安應試,持“離離原上草”投詩顧況,留下“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和“道得個語,居即易亦”的詩壇佳話。二十八歲考中進士,“大雁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三十六歲授翰林學士,也就是給朝廷起草重要诏書的,相當于皇帝的貼身秘書。有了這個特殊身份,宮闱秘事大可一探究竟。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就是在這時候浮出水面,他用少年的筆觸寫下《長恨歌》這一千古憾事。皇宮再富麗奢華,也思念千裡之外的故鄉,《晚秋有懷鄭中舊隐》有雲:

晚秋有懷鄭中舊隐

天高風袅袅,鄉思繞關河。

寥落歸山夢,殷勤采蕨歌。

病添心寂寞,愁入鬓蹉跎。

晚樹蟬鳴少,秋階日上多。

長閑羨雲鶴,久别愧煙蘿。

其奈丹墀上,君恩未報何?

周末文苑|樂天故裡少年遊

故鄉的山水草木曆曆在目,天下之水一脈相通,詩人的腳步走到哪裡,那份揮之不去的鄉思就随風飄到哪裡。夢裡都是少年采蕨的情形,鄉愁成病,其奈若何!

四十歲時,江州司馬的青衫被浔陽江頭的眼淚浸濕,惹得那裡的江水也帶上了悲憫之心。

他曆官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秘書監、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杭州百姓一直記住兩位太守,而且他們的姓氏已深深地镌刻在河堤上:一座是蘇公堤,一座是白公堤。兩座堤和西湖的水緊緊擁抱着,那股熱情千年不散。

堵塞多年的六井也疏通了,他做成了勤政廉潔的好市長。杭州曆史上出過兩個有名的好市長:白居易和蘇東坡。都愛民如子,都在西子湖畔築過湖堤。白居易築的白公堤,雖已無蹤迹,卻是白居易筆下為杭州寫下的最美的詩句。且有《錢塘湖春行》為證: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他離任時,下屬和百姓都攔路哭喊,随船送行十多裡。詩人在行進的木船上,看人頭攢動,波飛浪湧,揮手送别這裡的山水,竟像是揮别自己的家鄉。

(三)

白居易從杭州回東都洛陽時,帶回兩隻華亭鶴,神似故鄉溱洧河邊的鶴,尤為珍愛,閑時歌詩贊頌,以慰鄉思。

裴度“治第東都集賢裡……又于午橋創别墅,花木萬株,中起涼台暑館,稱為綠野堂”。白居易履道裡宅第與裴度集賢裡宅第僅一路之隔,相距一百三十步,交往頻繁。老令公以詩求取白居易的雙鶴,白居易難以割愛,劉禹錫委婉勸說,《郡内書情獻裴侍中留守》詩曰:

功成頻獻乞身章,擺落襄陽鎮洛陽。

萬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央。

兵符今奉黃公略,書殿曾随翠鳳翔。

心寄華亭一雙鶴,日陪高步繞池塘。

劉禹錫後來任蘇州刺史時,設法找來一隻華亭鶴,寄給遠在洛陽的白居易,白居易立即寫詩酬贈,“素毛如我鬓,丹頂似君心”。潔白丹頂的華亭鶴就這樣在幾位詩人之間高蹈、翺翔,響遏雲際的鶴鳴在曆史的天空吟唱,回聲袅袅不絕。

大和元年(827),五十六歲的白居易終于像華亭鶴一樣飛回故鄉,在溱洧河邊寫下著名的《宿荥陽》:“獨有溱洧水,無情依舊綠。”

沒有一個冬天不被逾越,沒有一個春天可以忽略。詩人的春天常常和家鄉有關。大陸最早的詩集《詩經 鄭風》中就記載着春天的故事,上巳節的芍藥和蘭草開啟了鄭韓少年的心扉,而白居易把這場溱洧水兩岸的修禊活動搬到了洛水。

開成二年(837)三月三日,洛水之上駛來一艘富麗堂皇的巨舫,十多名官員曲水流觞,一隊隊舞女歌姬載歌載舞,兩岸百姓盛裝觀看。白居易是這場盛會的總策劃,因為熟知自己家鄉風俗,也因為詩名頗高。上巳前夕,他寫了一首《惜春贈李尹》,向河南尹李钰提出舉辦活動的建議:

春色有時盡,公門終日忙。

兩衙但不阙,一醉亦何妨。

芳樹花團雪,衰翁鬓撲霜。

知君倚年少,未苦惜風光。

勸導父母官珍惜少年情懷,不負大好春光。醉在春光裡,樂作少年遊。

觥籌交錯,衆賓起坐,居易舉酒抽毫,寫下混合着芳草味兒的序和詩。“夜歸何用燭,新月鳳樓西。”喜悅而明亮的結句由一彎新月照耀着,沉醉在綠酒般的洛水裡。

沿着伊洛河,沿着溱洧水,再往前走,白居易文化園的琵琶湖漣漪微動,似有人在輕攏慢撚,黃帝故裡拜祖大典那場全球參與的修禊,将疏通所有的河海、洋流,跨越所有的高山大川,趕赴一場最為盛大的上巳之約,盛世的酒杯款款而至,千年守望的白鶴悠然飛臨,歸來的樂天,少年的你,準備要接過哪一隻酒樽呢?

周末文苑|樂天故裡少年遊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

編 輯:江 華

責 輯:陳 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