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考古與文物》 1994年01期 王久剛

1988年秋,西安市南郊北山門口村電子城205工地在基建中探岀大批戰國秦墓,市文物管理處配合基建清理了11座。現将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均為橫式墓,洞室挖在長方形豎穴土坑的一側,平面呈長方形或梯形,拱形頂,可分為5式:

1.式,7座,M2、M3、M6、M7、M9、M1O、Mil。此式除一面為洞式外,其他三面均有二層台。M6面西,二層台寬約28、高40厘米,壁面不很平直,其餘6座均為面南,豎穴、二層台規模較寬大,制做規整,壁面平直。

此式墓葬有的二層台與洞室相接處均向内收,墓穴與洞室底部面平呈束腰長方形如M6o有的僅二層台内收如M7。有的僅洞室内收如M3和M9。有的無内收現象如M2和MIL凡二層台内收的墓,二層台都與洞室口連成一線。二層台沒有内收的墓;二層台與洞室口相接處均大于洞室口。部分洞室內挖有不規則形小龛,小龛多位于洞室西或西北角,個别位于洞室東,小龛底部有的低于墓室底12至20厘米。個别還挖有頭坑,内有小動物骨節M6。封門處兩邊二層台均挖有封門溝槽,個别溝槽底部高于或低于墓底,也有的無封門溝槽,僅在封門處兩邊二層台壁面距墓洞如M3。部分棺床上有兩道橫向小溝槽。下面以M10.M11為例說明此式墓葬形制:

M10,方向15°,豎穴上口長3.62、寬2.18、深3.20米。二層台南寬0.50、東西兩邊各寬0.70、高1.10米。豎穴東側放置陶繭、陶盂各一件,陶盂内有動物骨架1具。洞室長2.24、寬1.18、高1.50米。二層台與墓室相接處均向内收,平面呈束腰狀。封門溝槽長0.18、寬0.14、深1.15米。墓底封門處有寬0.14、深0.05米的溝槽,與二層台封門溝槽相通。洞室西北角有一高約0.13、深0.18、底低于墓底0.12米的不規則形小龛,内放鴨蛋壺2件,動物骨架1具。棺床上有南北向長0.88、寬0.10、深0.07米的小溝槽兩道(圖一)。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M11,方向18°,豎穴上口長4.60、寬3.24、深3.60米。二層台的寬度為東1.10、西1.00、南1.20、高1.50米。洞室口長2.26,北邊長2.14,寬0.96,頂高1.60米,平面呈梯形,貼西壁處有高0.16、長0.90、寬約0.20米的土台。西壁下挖有長0.94,高0.30、深約0.50米的小龛,龛底低于土台面0.12米,内放陶罐,陶盂,陶鬲各1件,小動物骨架工具,其1具置于陶盂内。封門溝槽長0.26、寬0.14、深0.46米(圖二)。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2式,1座Ml,方向271。。特點是兩邊有較窄的二層台。豎穴東長2.90,西長2.74,南寬2.02、北寬1.90、深3.54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二層台各寬約0.40、高1.12米。洞室西長2.10、東長2.30、寬0.90、頂高1.60米,底有寬0.10、長0.90、深約0.05米的東西向溝槽兩道。北端有四方形邊長約0.40米的頭坑,記憶體留動物骨架1具。封門溝槽寬0.20、長0.20至0.30米,深與墓底齊(圖三)。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3式,1座,形制與2式相同,特點是二層台窄矮,豎穴底為斜坡狀。豎穴長2.40米,寬1.24米,深2.80米。東、西二層台各寬0.28、高0.40米。豎穴底南高與二層台面齊,北低于二層台0.40米。洞室長1.80、寬約0.80、西邊稍窄,頂高約1米,洞室底低于豎穴底約0.06米(圖四)。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4式,1座M4,方向270。。特點是僅北邊一面有二層台。豎穴長2.70、寬1.20、深3米。二層台寬0.70、高0.94米。洞室長1.60、寬0.80、頂高1.50米。封門槽長0.24、寬0.10、深0.94米(圖五)。

5式,1座M5,方向90。,特點是無二層台。豎穴長2.36、寬1.60、深3.10米。洞室長2.20、寬0.90、頂高1.60米,底高于豎穴底0.08米。棺床上有寬0.10、長0.62、深0.10米的東西向溝槽兩道。西壁北端距墓底0.40米處有寬0.44、高0.30、深0.20米的壁龛,内有雞蛋殼1個。封門槽長0.18、寬0.14,深與墓底齊(圖六)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二、葬式與葬具

葬式:1式墓除M6 為仰身直肢頭向北,其餘6座均為屈肢葬,頭向西。2式,4式墓為屈肢葬,頭向北,面向西。3式墓屈肢葬,頭向東。5式墓仰身直肢,頭向北。從以上各式墓的葬式可以看岀,凡洞室在豎穴比北側的墓,其葬式均為屈肢葬,頭向絕大部分向西,僅M8-座頭向東。凡洞室在豎穴或西側的墓,仰身直肢,屈肢兩種葬式均有,頭向均向北。屈肢葬彎曲體态各異,無一定規律可尋。

葬具;絕大部分墓都留有木棺朽迹,在棺大的長1.86、寬0.76米,最小的長1.30、寬0.60米。個别墓發現在棺材漆皮M10.直肢葬木棺長2,寬0.70米。有的殘留有黑、紅二彩彩繪的棺材漆皮M6,有的留有朱砂沫。

三、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較少,僅M7、M9、M10、Mn4座墓每墓葬2至4件陶器,也有個别墓随葬動物骨架1至2具,骨架置于小龛或器物内,有的器物内為骨節。陶器一般放置小龛内,僅M10有兩件放在豎穴内。器形有鬲、罐、盂、甑、壺、鴨蛋壺。大部分墓都岀有帶鈎1件,個别岀2件M3。亠般置于頭頂或腰側。漆器1件,出于M9小龛内,僅存漆皮。個别墓出有白色石子,玉暧、石壁斷節,放于死者口及手裡。

1.陶鬲,3件,夾砂紅陶,鼓腹,圜底,分3式:

1式,1件,M10,置于豎穴東側,高14.5、口徑18,最大腹徑22.3厘米。短頸折肩,侈口方唇,腹上部飾斜繩紋,下部至底為手指按壓紋飾(圖七,1)。

2式,1件,Mil,高13.5、口徑17.5、腹徑20.3厘米。侈口圓唇,折肩,肩下施細繩紋組成的水波紋圖案一周,下部為手指按莊痕迹。

3式,1件,M7,内留排放整齊的骨節4塊,高10、口徑15.6、腹長17.2厘米。折沿外侈,方唇圓肩,通身施粗繩紋組成的不規則方格紋飾。火色不正,呈土紅色(圖七,2)。

2.陶鬲,1件,M9,夾砂紅陶,高12.8、口徑14、腹徑17厘米。3足特低,直口,折沿外斜,飾細繩紋,底有手指按壓痕迹(圖七,4)。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3.陶盂2件,泥質灰陶,大口平底,分2式。

1式,1件,M10,置于墓穴東側,高11、口徑22.5、腹徑24,底徑10.4厘米。斂口斜

2式,1件,Mil,高11.2,口徑19.5、腹S2I.5.底徑7厘米.子母口.腹上有三道玄紋,下但内斂

4-陶甑1件,M7,灰陶,形似陶孟,高8.8口徑17.2、股徑16.8、底免8.2厘米,侈格尖科,上腹微鼓,施玄紋5道,下腹内斂,平底.底部有一不規整圓孔,孔稅約2座米.國孔顯系器物燒制後苗的.出土時置于3式陶辭上。

5.陶壷.1件,M9,灰陶、斜肩,上成豐圓,下腰内收,小平底,直頸,口沿打磨掉,條部有兩對稱小孔.肩至腹施玄紋數道,高13.口沿7,腹徑12.3?底徑6.4厘米.

6.陶镬1件,M11,灰陶,侈口圖唇,短頸,廬國豐圓,小平底,肩至腹施玄紋數道,高L7、口徑10.5s腹徑17.6、底徑6.4厘米〔圖七?5).

7.鴨蛋壺,3件,灰陶,壺教半圓.小圖□,器與施有繩細紋組成的紋帶.M7出1件.通高20.5,?高16.5.寛21.5,口沿12.瓯米,敞口、平折沿、方唇,頸有凸楞一圈.MIO岀2件?湧高19.6、腹高15.6、寛19.6、口沿H.2 M米,敞口,沿向外斜折,方唇(圖七,6),

8.帶鈎.9件,鐵成1件,Ml,繡濁嚴重.銅所8件.完好者7件,分4式:

1式I件M2.氏于骨架腰部北側.長10-2.4}寬處L5厘米,中間有有,鈎頭為獸頭形(圖八)

2式.3件.M3出2件,置于骨架腰部北側.長L2.最寛處0+7厘米(圖八,2).另一件出幹?M9.置于骨架右膚側,形體略大,

3式,1件M4,置于骨架腰部西側,長3.9、最寬處2、上端厚1厘米(圖八.3).

西安南郊山門口戰國秦墓清理簡報

4式,2件,Mil出1件,置于頭部上方,長4、限寬處2廈米(圖八,4)。MI0岀1件.置于頭右融.形體略大。口裡的小于手裡的約土另有Mil出一小節,置于死者口中。

11.白色小石塊3塊M7,為天然白色橢圓形小石塊,分别置于口内和兩手中,口内的長約2.2、厚約0.8厘米,手裡的長約3.5、厚約1.2厘米。

12.鐵削,1件,M5,置于骨架腳下,鏽蝕嚴重,長約15、寬約2厘米。

四、結語

這批墓葬與西安半坡的戰國墓葬相比較,墓葬形制同于半坡1式洞式墓,器物放置位置也與半坡1式洞式墓有近似的規律,形态各異的屈肢與半坡洞式墓中的屈肢形态極為相似。随葬器物中陶鬲同于半坡2式鬲,陶盂相當于半坡3式、4式孟,陶醺同于半坡2 式、3式晶,陶罐同于半坡4式醵,陶壺同于半坡3 式壺,又出有始見于戰國晚期的鴨蛋壺,根據半坡墓葬的分期,這批靠葬年代應屬戰國晚期墓葬。

在封門處挖封門溝槽,鳳翔高莊戰國慕曾出現過,但出現在豎穴與洞式寬度相同的直線式土洞墓中。這批墓葬封門溝槽出現在橫式墓中,為研究戰國晚期橫式墓的形制增加了新的資料。個别口含石子或石壁斷節及兩手握石子或石壁斷節的習俗,是研究戰國晚期葬俗的重要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