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文 | 光錐智能,作者丨孫光辛,編輯丨張藝

雖然ARM收購案如鏡花水月,但英偉達的業績依然穩健。

美國東部時間2月16日,英偉達釋出了截至2022财年第四季度财報及2022财年年報。這是一份創多項記錄的成績單。

财報顯示,第四财季英偉達收入為76.43億美元,同比增長52.77%;淨利潤30.03億元,同比增長106.11%。2022财年全年實作收入269.14億元,同比增長61.40%;淨利潤97.52億元,同比增長125.12%。

業績增速可觀,但毛利率卻沒有獲得同等的增速。2022第四财季及整個财年,英偉達毛利(GAAP)率分别為65.4%、64.9%。第四财季的毛利率雖然有所提升,但略低于市場預期,此前分析師給出的預期為67.1%。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2022第四财季及全财年的淨利率分别為39.3%、36.2%,英偉達的淨利率恢複到了2019财年水準。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英偉達淨利率的大幅增長主要是因為期間費用率的下降。2022第四财季及全财年,研發費用率分别為19.18%、19.57%,2021财年同期分别為22.93%、23.53%;銷售、一般和行政費用率分别為7.36%、8.05%,2021财年同期分别為10.05%、11.63%,均有所下降。

業績一路高歌,但市場卻反應平平。美國東部時間2月17日,英偉達收報245.07美元/股,跌7.56%,市值約6126.75億美元,依然為英特爾市值(1937.05億美元)的三倍。(相關閱讀:市值四倍于英特爾,英偉達憑什麼?)

此外,英偉達也給出了下一季度的預測:2023财年第一财季度,英偉達預計實作收入81.0億元左右(±2%),預計實作GAAP和非GAAP毛利率預計分别為65.2%和67.0%。收購ARM失敗将會造成13.6億美元的損失,這将成為英偉達下一季度的一大營運費用。

“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阻礙太大了。”

ARM收購失敗,讓英偉達在接下來的人工智能競争中失去一員“猛将”,該如何将這個“坑”填起來,其“GPU+CPU+DPU”的“三芯”戰略如何實作?英偉達未來的新增長點又在哪裡?

資料中心增長顯著

英偉達的業務主要包括遊戲、資料中心、專業可視化、汽車與機器人業務、OEM及其他,其中遊戲業務仍然是英偉達的收入主力,不過資料中心業務繼續保持高增長,收入規模和占比都在接近遊戲業務。

從财報資料中看,遊戲業務雖然依然是最大的收入來源,但占比卻在降低,資料中心業務的收入占比大有超越遊戲業務之勢。2022财年各财季,英偉達的遊戲業務收入占比分别為51.72%、50.16%、46.86%、45.92%,呈下降趨勢;資料中心業務收入占比分别為38.42%、38.85%、42.78%、43.77%,逐漸接近遊戲業務。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在财報後的電話會議中,黃仁勳表示,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公有雲,企業核心雲和企業邊緣雲都是資料中心業務增長的驅動因素。根據财報,超大規模客戶對該業務的影響仍在。

2021年1月,Meta宣布建造AI超算AI Research SuperCluster(RSC),目标是最終運算速度達到每秒22億億次。RSC的配置是760套NVIDIADGX A100 AI系統,包含1520顆AMD 64核EPYC處理器以及6080顆NVIDIA A100 GPU。Meta表示預計未來會再追加1240套DGX A100系統。這将為英偉達的資料中心業務再添價值。

長橋海豚投研認為,資料中心業務的主要下遊是全球各大廠商的雲服務,參考全球核心雲廠商的資本開支情況,來看待英偉達資料中心業務的增長來源。在疫情後,全球雲廠商的資本開支有增無減,在2020和2021年的投入都有30%以上的增長。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來源/長橋海豚投研

英偉達CFO Colette Kress在第三季度财報電話會上就曾表示,資料中心業務增長主要是靠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等超大規模客戶GPU訂單驅動。

在電話會議上,Colette Kress表示“資料中心方面,我們還是有供應鍊方面的限制,不過我們一直都在付諸努力。在未來,這方面的制約會逐漸變小。”

有報道稱,英偉達目前未償庫存采購及預付款高達90億美元,約合人民币570億,同比增加了将近三倍,這些錢都是用于給GPU晶片擴産準備的。

不過,黃仁勳在财報會議上表示,供應限制将在2023财年逐季緩解,Colette Kress也曾在多個場合回應一卡難求,表示2022年(自然年)英偉達的供貨問題将有所緩解。

花旗分析師Atif Malik表示,投資者關注重點将放在資料中心的增長、供應限制狀态和遊戲需求前景上,資料中心的增長趨勢今年應該“保持穩定”。

收購ARM失敗後,繼續“三芯”戰略

業績增長一馬平川,但英偉達卻在進一步業務拓展時遇到了難題。

2月8日,英偉達持續了18個月的ARM收購案因無法解決監管問題而終止,ARM将在軟銀2022财年(截至2023年12個月)結束前啟動IPO。

收購無法進行下去的阻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遭到了微軟、谷歌、三星、亞馬遜、特斯拉等各國科技巨頭的反對,因為超95%的智能手機和平闆電腦都采用了ARM架構;二是此收購案須經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各國監管部門同意,但各國監管部門均未對此事松口。

英偉達想要收購ARM的原因,無非是通過提高CPU+GPU的綜合效能實作業務突破。盡管英偉達在GPU領域占據絕對優勢,但在CPU領域,雖然其也在積極研發,近期還被曝出在以色列組建CPU團隊,但和ARM的技術積累比還有所不足。

同時,ARM強大的CPU生态,也是英偉達拓展多元化的場景所需要的。憑借ARM廣泛的客戶群體,一旦收購完成,英偉達就能抓住人工智能在雲計算、智能手機、個人電腦、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等多個方面的機會。

目前,英偉達有20年的ARM許可,但在收購失敗後依然決定沿着ARM方向做開發,延續“三芯”戰略。

在GTC 2021上,英偉達宣布将産品路線更新為“GPU+CPU+DPU”的“三芯”戰略,通過CPU、GPU、DPU之間的協調計算,可以在資料中心和邊緣計算都達到非常好的性能,而且能提供非常高的安全性。

GPU方面,英偉達已經是絕對的行業上司者。在上一财年收購Mellanox之後,不僅資料中心業務獲得了較大的增量,在DPU方面,英偉達也獲得了行業領先地位。隻有在CPU方面,英偉達因收購ARM失敗受到了重大影響,但目前仍然擁有相關授權。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來源/英偉達官網

與此同時,英偉達的老對手AMD收購賽思靈的進展卻很順利。在先後拿到美國和歐盟的準許後,1月27日,中國監管部門也以附加限制條件的形式準許了AMD的收購。

賽靈思的業務主要集中在FPGA晶片,由于FPGA新品可以允許開發者自己程式設計做成想要的效果,通過數字內建電路改變晶片内部邏輯單元結構,滿足不同需求,被稱作“萬能晶片”。

據多方資料顯示,賽思靈的FPGA晶片市占率都不低于50%。憑借賽思靈廣泛的客戶,AMD也可以将業務延伸至通信、嵌入式、國防航天等未曾涉及過的行業。

英偉達在消費級遊戲顯示卡等直接競争的領域,一直壓AMD一頭,但二者的業務也在不斷重合競争。

雖然目前英偉達與AMD在資料中心方面的差距在擴大,但賽思靈的ACA加速計算平台可以提高AMD資料中心業務裡高性能CPU專業運算,提高AMD在高性能計算中心的技術競争力。

此外,AMD、賽思靈、英偉達都在台積電流片,英偉達下一代GPU的Hopper、Ada Lovelace兩大架構均基于台積電5nm工藝,AMD與賽思靈合并後将會在上遊産能争取上獲得更多話語權,從産能上提高競争力。

不過,依然有不少聲音看好英偉達。美國銀行和Wedbush Securities等金融機構的分析師表示,收購ARM失敗将為英偉達節省數十億美元,用于應對監管阻力和複雜的版稅談判,這些資金可以重新部署到人工智能、Omniverse、自動駕駛等新興技術的持續增長計劃中。

軟硬體結合的三個方向

當年吳恩達用神經網絡找貓,用了幾千個CPU晶片。作為吳恩達曾經的同僚,英偉達首席科學家的比爾·戴利放出狠話:“我們隻用幾個GPU就能做到。”最後他用了12個GPU便成功。

除了硬體算力外,英偉達晶片供不應求的秘訣就是超強的“軟硬體”結合能力。

英偉達在财報中給出新的軟體業務商業模式是NVIDIA AI、NVIDIA Omniverse、NVIDIA Drive,黃仁勳在将這三個方向的市場潛力具象為3個數字:2500萬台伺服器、4000萬設計師和創作者、1000萬輛汽車。

英偉達表示,“我們的軟體業務始于幾年前,當時是虛拟GPU,但這次是我們首次開始向企業提供NVIDIA Omniverse和NVIDIA Drive。”

對于這三大業務的變現途徑,英偉達表示,人工智能企業版産品将按照節點數将軟體定價授權給客戶,Omniverse按每年每個裝置連接配接數收費,自動駕駛軟體則會采用預付費或按月支付會員費的方式進行。

英偉達的計劃是将NVIDIA AI技術适用于任何規模的企業應用。以為Meta供應的NVIDIA DGX為例,NVIDIA DGX包含一個完整的NVIDIA AI軟體棧,可以實作從單個系統擴充至完整的DGX SuperPOD,在本地或主機托管商處運作。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Meta采用NVIDIA DGX的RES 來源/澎湃新聞

NVIDIA AI Enterprise軟體套件是目前NVIDIA AI主要的産品之一,在其更新的NVIDIA AI Enterprise 1.1中,英偉達通過借助 VMware vSphere with Tanzu 簡化企業 AI,擴大了 NVIDIA 認證系統和管道合作夥伴的隊伍進而吸引更多企業入駐。

NVIDIA AI首先将受益于英偉達的資料中心業務,NVIDIA AI Enterprise釋出時英偉達就表示它将“照亮資料中心”。英偉達資料中心業務實際上就是英偉達目前人工智能最主要的落地項目,将GPU用于加速資料中心的AI計算。随着需求的變化,英偉達也正在通過與算法和資料因素相結合以改善算力産品。

Omniverse是面向企業的實時仿真模拟和開放式虛拟協作平台,被英偉達定位為“工程師的元宇宙”。最先收益于Omniverse的就是英偉達的專業可視化業務。在财報中,Omniverse的進展主要都是針對其專業可視化業務,包括提供免費版的Omniverse和為Blender推出Omniverse通用場景描述連接配接器。

除了要吸引大量創業者外,作為英偉達的元宇宙産品,Omniverse未來還要和汽車與機器人業務産生關聯。

雖然目前英偉達的汽車與機器人業務發展遇到了供應鍊方面的限制,全年收入同比僅增6%,營收比重持續下降至1.25%,第四财季還出現了收入同比降14%、環比降7%的情況,但汽車和機器人業務仍然是英偉達非常看好的一個方向。

英偉達雖然憑借GPU優勢在自動駕駛晶片上處于領先地位,但GPU能耗大的問題也一直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已有企業在研發算力高且能耗低的ASIC晶片,且已有企業意識到堆砌算力不是提高自動駕駛精度唯一的方式,是以英偉達也将自動駕駛軟體視作提高汽車業務收入的重要方式。

錯失ARM後,英偉達下一個高速增長點是什麼?

NVIDIA DRIVE Atlan 來源/英偉達官網

英偉達的三個軟體商業模式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如在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軟體和Omniverse将使用大量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成果,且英偉達認為,未來汽車也會成為機器人,進而連接配接到Omniverse之中。

在通過收購擴大生态受阻後,憑借英偉達在硬體方面的基礎,其三大軟體業務商業模式或将擔當起這一重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