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7歲的孩子能做什麼?開開心心地遊戲,無憂無慮地玩耍?
可是,這個浙江金華的7歲男孩,卻在爸爸的陪伴下,每天晚上鍛煉1個半到2個小時。
而且,這一習慣已經堅持了整整5年!
視訊中,孩子靈活的身姿、健壯的肌肉、強大的臂力,無不令人驚歎。
是父親的暖心陪伴,孩子的咬牙堅持,才成就了孩子五年,1800多天的成長之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
去年10月份,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曾表示:要實作體育與美育的“雙增”,增加學生在學校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
孩子的人生,猶如一場漫長的賽道,決定孩子在未來能否成功的,不僅僅是成績、學識、技能,更是強健的體魄和健全的心靈。
01 運動,強健孩子的體魄
柏拉圖曾說過:“通向成功,神提供了兩條路,教育和運動。”
教育之路,備受關注,家長和孩子都拼盡全力。
但運動之路呢?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釋出的《世界首份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報告》中指出:全球每5名青少年中,就有4人運動量不足,并且影響了健康。
很多家長認可運動對孩子的好處,但又擔心運動會占用孩子大量的時間,影響孩子的學習。
事實真的如此嗎?
李玫瑾教授說過:“那些在操場上特别活躍的,都是學習特别優秀的。”
再看看我們周圍那些學霸,以及為人所熟知的名人,也大都是運動達人。
“明星跑團”的領跑者周潤發、曾經在省運動會上獲得遊泳獎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校運動會的各種長跑比賽中都能拿第一的“最美航天員”王亞平……
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瑞迪(John Ratey)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發現,運動的重要意義在于健腦。
他将這一研究成果寫進了他的著作《運動改造大腦》中,這本書也成了風靡全球的暢銷書,改變了很多人的觀念。
他提出:“運動是最佳的健腦丸。”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那些熱愛運動的人,往往思維活躍、做事認真、專注度高。
02 運動,健全孩子的心智
期末考試前,給兒子開了“雙減”之後的第一次線下家長會。
會上,班主任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心頭一震:“‘雙減’政策之後,真正能在未來勝出的,一定是心理健康的孩子。”
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去年12月,中國兒童中心釋出了《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1)》,明确指出:非自殺性自傷、自殺行為在青少年中屢見不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是以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在網上随便一翻,就能看到不少年輕的孩子因為和父母起了沖突,因為學習壓力太大,因為老師的一句批評,就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這些年輕生命的逝去,令人唏噓。
那麼,該怎麼解決孩子的心理健康這道難題?
答案很簡單:運動!
運動對于孩子的意義,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是健全心智,重塑性格。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的問題:運動對兒童的成長幫助有多大?
奧運冠軍吳敏霞認為,運動對孩子,最重要的是天性的釋放、身體的鍛煉、心态的培養。
從1991年接觸跳水,到2016年退役,25年的職業運動員生涯,讓她感受最深的一個詞,就是毅力。
克服了先天的體質弱,克服了傷病,克服了失敗,她最終才能站在最高的領獎台上。
吳敏霞最後說:“如何懂得練習的意義、堅持的力量,如何看待勝負輸赢,如何跟夥伴合作,如何面對那些對手,如何面對外界的看法、期待、壓力…..這些心态的培養,都是可以通過運動收獲的寶貴财富。”
運動,是照進孩子内心的一束光,吹走陰霾,吹散愁雲,支撐着他們走得更遠。
03 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
家長應遵循三個原則
運動雖然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但運動并不是越多越好,強度越大越好。
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家長一定要遵循三個原則:
1、運動要夠量
有的家長會認為:我家娃整天動來動去的,一刻都不閑着,這樣的運動量是不是已經足夠了?
這裡其實有兩個誤區,需要提醒廣大家長們注意:
有效的運動=有氧運動
健康的運動=強度中等
2020年11月25日,世衛組織釋出了《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指出:兒童與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進行6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強度的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
2、運動要适當
孩子的運動應該符合孩子的年齡及生長發育特點:
0-5歲:主要以大運動鍛煉為主,如走路、跑跳、拍球等,年紀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嘗試騎自行車等運動。
3、運動後要注意放松
孩子年紀小,如果過度勞累,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是以,孩子進行運動後,家長應注意讓孩子及時保暖,多喝一些溫水。回到家後,一定要先洗手,休息一段時間後,再吃飯。飯菜要以溫軟為主,利于消化。
同時,要保證孩子的充足睡眠,讓孩子在睡眠中補充體力。
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培養一個聰明的“小鎮做題家”,而是要養育出一個健康、陽光、有理想、有未來的孩子。
為了孩子的未來,讓他們放下書本,走出“分數的修羅場”,走入運動場,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奔跑,在大地上歡笑。
這才是一個孩子最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