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麗又宜居,松山村裡的好時光

作者:玉溪網
美麗又宜居,松山村裡的好時光
美麗又宜居,松山村裡的好時光

一條條“斷頭路”打通了,一片片老舊小區改造展露新顔,農貿市場煥然一新,重點項目建設工地熱火朝天……玉溪大地正發生着許許多多變化,看得見、聽得到。

“玉溪變美了”“哇家玉溪更好在了”,玉溪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玉溪日報全媒體從百姓視角關注這些變化,持續推出“年終看變化”“新春走基層”欄目,以小切口、小場景、小故事講述百姓心中的“玉溪之變”。

美麗又宜居,松山村裡的好時光

村寨依山傍水

傍晚時分,鱗次栉比的特色民居掩映在夕陽的斜晖裡,甯靜的小村莊裡傳來陣陣孩童的嬉戲聲,老人們在涼亭閑聊。在自家房屋附近的場地上,66歲的王加榮正在和老伴忙着将晾曬了一天的包谷收回屋内,小孫女在一旁嬉鬧,偶爾調皮地爬進包谷堆。

這個坐落于峨山縣甸中鎮小河村委會的小村莊松山村已今非昔比。說起當下的村莊,王加榮贊不絕口:“現在的環境比以前好多了,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大家都蓋起了新房,村莊變漂亮了,村裡的環境也好了,道路也修到了家門口。”

松山原名“梭山”,清代建村,以大澇年份易發生泥石流殃及百姓而得名。整個小組共有50戶137人,彜族占96%。2016年以前,松山絕大部分群衆居住的是年久失修的危房,房屋牆體傾斜、裂縫多,早已破舊不堪。村内道路坡陡、狹窄,還散養着各種家禽,污水橫流、臭氣熏人,生産生活條件十分糟糕。

美麗又宜居,松山村裡的好時光

王加榮正在和老伴忙着收晾曬了一天的包谷

回憶起以前的村莊環境,令王加榮感受最深的是上廁所的問題。“就拿廁所來說,以前上廁所要跑到離家幾百米遠的地方,而今在新房子裡,每一層都有廁所。”王加榮說,“還有就是村裡的道路,以前種莊稼由于道路不便,運送糧食隻能靠肩挑背馱,現在寬敞的道路修到了家門口,我們騎上三輪機車就能把糧食直接運到家。”

為了使松山群衆搬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2016年,甸中鎮以建設松山美麗宜居鄉村項目為契機,先後整合資金近660萬元,群衆自籌1369萬元,依靠群衆和建房委員會,按照“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整村推進、合理布局”的原則,結合松山自然環境和農村生活需求,拆除舊村,統一規劃建設新村,将松山建設成了村内道路幹淨整潔、民居排列整齊、農家院落舒适雅緻的美麗宜居鄉村。

村莊美麗宜居,産業也不能落下。為了讓村民緻富增收,甸中鎮把發展特色産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脫貧攻堅的主抓手和突破口,優化農業結構調整,栽種夾豆、四季豆、玉米、核桃等430畝,全面提升農業産業化水準。同時,結合土地複墾複綠項目,将老房子拆除後的8.7畝土地種上觀賞向日葵、油橄榄,不斷增加集體經濟。利用老村打造松山民俗館,村内2個壩塘打造休閑觀光走廊和垂釣區域。

未來,甸中鎮将向相關部門申報休閑農業和現代新型農業等惠農項目,促進小農戶和現代新型農業發展、鄉村旅遊有機銜接,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和競争力,尋求傳統農業結構轉型更新新亮點,探索一條現代新型農業新路子。

看着美麗宜居村莊,王加榮難掩心中的滿足之感。“現在家裡就我和老伴,孩子在外面打工,家裡種了2畝玫瑰和2畝向日葵,還種了一些包谷,玫瑰和向日葵每年能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對于我們來說已經很知足了。”王加榮說。

村莊依山傍水,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還有綠水環繞,松山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彜族村寨,村莊的美麗蛻變讓生活在這裡的村民享受着美好的幸福時光,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美麗又宜居,松山村裡的好時光

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熊長青 鄧星瑞 宋蝶

編輯:王鵬

稽核:徐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