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洗民

作者:利涉攸往
朱元璋洗民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具有雄才偉略的政治家,對明王朝政權的鞏固和經濟發展有着重要建樹。然而民間卻流傳着朱元璋洗民,屠殺中原百姓的凄慘故事。他為何要血洗中原呢?有這樣兩種說法:一說朱元璋生性剛愎,統一天下之後,他說鞑靼統治中原多年,混雜了中原民種,有辱漢民尊嚴,是以他派燕王掃北,以雪國恥;又說朱元璋為答複為他南征北戰打天下,功高蓋世的猛将胡大海的複仇要求,一句金口玉言便給中原百姓帶來一場浩劫,嗚呼哀哉!一時間屍骨遍野,血流成河,千裡蕭條,萬戶飲絕

這裡隻說第二種傳說。

相傳,元末時,漳河西岸的太行山上還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森林裡住着一種類似猿人的大猩猩,當地人稱為人猩。這種人猩體格雄壯,力大無窮,非常兇猛,見到人後便撲上去雙手抓住人的雙手不放,然後仰面發出得意的狂笑,往往直笑得昏厥過去,等醒來之後,便殘暴地扯斷人的四肢,用手舉起來大嚼大餐。經常在森林裡活動的人們,為防禦人猩的襲擊,便用竹簡套在手腕上,萬一被人猩抓住,就等他笑倒之後,輕輕抽脫雙手,即可逃命。

那天,漳河邊有個姓胡的年輕樵夫進山砍柴忘戴竹筒,可巧就遇上了人猩,他看跑是跑不掉了,打又打不過人猩,被人猩抓住雙手之後,便一閉眼隻有等死。誰知那人猩笑過之後并沒有吃他,面是把他抱起來一直跑進山裡自己的洞穴。原來這是隻失去配偶的母人猩,忍受不了孤單寂寞,如今抓到一個壯實的男人,怎舍得吃掉?她要讓他做自己的丈夫。當胡樵夫從半死中醒來,看看母人猩不但沒吃他,還待他溫柔體貼,便明白了她的目的,也就不懼怕了,就在山洞裡與她結成了夫妻,但等遇機會再想法逃脫。不想母人猩看管得很嚴,一刻都不讓他出洞。母人猩出外打食時,就用巨石堵在洞口,胡樵夫推都推不動,隻有到晚上才讓胡樵夫随她到河邊喝水。時間一久,胡樵夫看看脫不得身,也就死了那個心,況且長時期吃不到鹽巴和熟食,渾身長滿長毛,如同野人一模一樣。

一年過後, 母人猩生下一個男孩子,那孩子長得不僅像胡樵夫,且非常健壯。母人猩有了丈夫,有了孩子,有了一個溫馨的家,對胡樵夫更是看管得緊。胡樵夫隻好每天在洞裡看孩子,慢慢教孩子走路,說話,還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大海。轉眼間大海已經8歲,漸漸懂了人事.當母人猩出洞打食後,胡樵夫就給大海講外面的世界和家鄉的親人,大海聽得津津有味,很想到人世間去看看。那天,大海問胡樵夫:

“家鄉那麼好,咱們為啥不回家鄉呢?

朱元璋洗民

“你娘用大石頭堵着洞口,不讓咱走啊。

大海聽了就去洞口推那巨石,不想大海生來力大超人,一推那石頭就錯開一道寬縫。胡樵夫一看能出洞了,再也按捺不住回鄉的激情,一把拉住大海就往山下跑去。

不料就在這時,母人猩趕回,一見他們父子逃下山去,氣得丢下手中獵物,發瘋般地狂叫着就追下山來。

父子倆跑到山下,忽見母人猩追來,正愁無法脫身,見河邊一隻小船,便往船上一跳,忙叫船公開船。這下可把船公吓壞了,隻見船上上來兩個野人,後面又追來一個,幸虧聽他父子說的都是人話,這才醒過神來,急忙開船向對岸劃去。

母人猩追到河邊,眼看丈夫和孩子乘船逃去,氣得她哭叫号啕,随即一頭撲進河裡淹死了。

大海在船上眼睜睜看着這撕心裂肺的一幕,哭喊着要去救娘,可哪裡還由得了自己?

後來大海随父讨吃要飯尋回故鄉,可是由于自己是人猩所生,處處受到人們的歧視和虐待,并沒有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再想想娘親的慘死。終于明白了人們與娘親有着無法化解的敵對.從此,在他幼小的心靈裡便對家鄉的百姓産生出極大的仇恨。

胡大海12歲上就已長得體格健壯力大無窮.且性格剛烈,脾氣暴躁,在家常與鄉鄰鬧出争端打鬥,四五個漢子不是他的對手。父親看他終日惹事生非,混不出個好結果來,那年反元義軍來到河南,便送他參軍,投奔到朱元璋的帳下。自此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戰打天下,由于他骁勇善戰,屢建功勳,很受朱元璋賞識,不斷為他加功晉級,到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也由将軍升為統兵百萬的大元帥。

那天朱元璋為胡大海慶功,特意問他還有什麼要求。不料胡大海卻說:“我想殺光漳河兩岸的人,為我母親報仇。朱元璋聞言想:不準他吧,他性子暴烈,仗着有功會惹是非;若準了他,平民百姓還不遭殃?想了想還是轉個圈子哄過他再說,遂問:

“你要殺多大地方?”

“我要殺1000裡地。”胡大海說。

“不行。朕隻準你殺一箭之地。原來朱元璋想,他力氣再大,一箭也射不出二裡地,這二裡地之内有人就讓他殺上幾個出出氣,沒人也就罷了。

誰料,衆人來到城外山頭,胡大海搭弓在手,望空一箭射去,那箭不偏不斜正中一隻大雕,大雕帶箭一去千裡,直向西北飛去。朱元璋一看傻了眼,身為聖上,金口玉言,怎能說話不算?隻好由他殺去。

當下胡大海率領10萬大軍,就從南京城外殺起,穿過安徽,殺到河南,把漳河兩岸殺得雞犬不留;又殺到河北,把磁州一帶殺得人畜絕迹,就連金元寶扔在路上都沒人拾;最後殺到山西洪洞縣地界,才有人說:“咱們保的是洪武皇帝,這裡重了皇帝年号,不可殺了。"大海聽了,這才停止殺伐。可誰會想這一箭之地,競從南京到安徽,從河南到河北,一直殺了800多裡。至今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

朱元璋洗民

八百裡寬呀八百裡長,

八百裡百姓把命喪。

要不是山西把“洪"現,

朱元璋的刀兵還兇狂。

如今,在河南河北的交界處,也流傳着一首歌謠,記述着胡大海屠殺中原百姓的殘酷事實。其歌詞是這樣的:

火燒栲栳寨,沙灌石塘岩.要想逃活命,須上小西天。

原來胡大海統兵殺過河南河北,正準備西進時,忽然發現太行山上還有三處留有人迹,那就是栲栳寨,石塘岩和小西天,遂又帶兵圍去。

栲栳寨位于一座孤山頂峰,上面四圍寨牆,形似栲栳,隻有一條小道可通,面積雖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官兵殺來時,四周的百姓都逃了上去,官兵圍攻半月也沒攻下來。這次胡大海領兵重來,專讓士兵往山上放火箭,栲栳寨上林木參天,荒草茂密,一下引着了大火,把上面的百姓全都燒死了。

石塘岩是在大山腳下的一個山洞裡,洞口小而隐蔽,裡面地方很大,藏滿了逃難的百姓。官兵搜山找到洞口後, 往裡放火不着, 灌水水漏,正在無法時,胡大海到來,便讓士兵往裡灌沙,那沙細流如水,無孔不入,就這樣一袋袋黃沙,愣是将山洞灌滿,洞内之人全都埋死,至今洞裡還是黃沙,沙下全是白骨。

小西天也是個山頂小村,村小人少不易發現,村民們聽說官兵殺過來時,就與外界斷絕聯系,隻準進不準出。

那天胡大海帶兵搜到山下,見一中年婦女正領着兩個孩子上山。胡大海追上前正說要殺,一看那女的身背一個大男孩,手拉一個小女孩,因女孩小,走得慢,是以才被追上。胡大海覺得奇怪,便喝問:“站住,你往哪裡走?”

女人戰戰兢兢道:“小西天。”“為啥背着大的拉着小的,要是背上小的拉上大的不是跑得更快嗎? " 胡大海問。

朱元璋洗民

女人看看胡大海,情知死到臨.頭,也就不怕了,說:“這大孩是他前娘所生,俺是他後娘;這小女是俺所生,俺是她親娘。俺娘兒仨逃命,能叫俺自己的孩子受累,也不能苦了這失去親娘的孩子呀。”

胡大海一聽原來是這樣,原以為中原百姓都是些惡人,沒想到還有這樣好心腸的人,這樣的好人殺不得。于是便向女人說:“你快走吧,本來我是要殺你的,你是好人我就不殺你了。”

那女人道:“官爺不殺民婦,還有官爺要殺民婦,反正是死,俺還往哪裡走?”

胡大海想來也是,順手便折下幾枝松枝插在他三個頭,上說:“我這就下指令,凡頭上插有松枝的人不準殺,快去吧。

那女子這才叩頭謝恩,背起孩子離去。

女人跑到小西天,一見村民便先把官兵不殺頭插松枝人的消息告訴了大家,村民聽了一傳十,十傳百,小西天的人頭,上都插上了松枝,官兵見了果然不殺,自此隻有小西天的人免遭劫難。據說,胡大海複仇,屠殺中原之後,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縱橫千裡斷絕人煙,江河橫溢田土荒蕪,朱元璋想想也很懊悔,中原腹地,水美士肥,如長期無人居住,誰還為我納糧進貢奉養朝綱?如若外強來侵.腹内空虛,南北斷隔,又如何禦敵?商旅不通,國又如何興盛?想到此朱元璋隻好再從人稠之地往中原遷民。當然,山西一帶沒遭劫難,尤其是洪洞縣境内。各地百姓聽說洪洞縣免遭屠殺,都遷往洪洞避難,加之中原逃來之人,洪洞縣内人口相當稠密.朱元璋就派老将徐達駐兵洪洞頒布遷民令,往中原遷民。

徐達一到洪洞就建起臨時公署,貼出告示進行遷民,每遷一口人發給一鬥蒼谷,十個制錢。常言說:窮家難舍,故土難移。山西人誰肯離鄉背井往外地去呢?官兵看看難以發動,便加大宣傳力度,說東遷到新的地方有住不完的房,吃不完的糧;肥田随便種,财産随便用:先遷者有揀,後遷者不管。好多貧困家庭和落難戶聽了果然動了心,這才紛紛前來領取遷民證東遷。不料這些人來到河南河北原來的村落一看,情形恰恰相反,到處斷垣殘壁,無一間好房,糧食不是燒焦就是爛,偶然有些好糧也被鼠類糟蹋,加之田土荒蕪,遍地屍骨,腥臭熏天,荒涼恐怖,誰願意在這裡安家?待押解的官兵一走,他們就都跑回去了。

這下可把徐達給氣壞了,看看完不成遷民任務,無法回京交差,遂生一計,讓官兵到處張貼榜文,上寫:凡七日内到洪洞老槐樹下領取免遷文書者可以免遷,否則不論男女老少統統東遷。四方百姓看了,不知是計,紛紛趕來,七日内競達數十萬人。徐達立刻讓官兵封鎖城門,隻準進不準出,然後親自坐陣老槐樹下,一個個登記入冊,強制他們東遷,還怕他們半途逃跑,又在每人的小腳趾上剪上一剪留作記号,如再發現有小趾被剪者,就被視為逃遷者,就地處斬。手無寸鐵的百姓看看上當,面對如狼似虎的官兵,無不叫苦連天,就這樣他們隻好随官兵往東遷去。

至今河南河北等地的人們,不論張王李趙,家家都有從山西洪洞老槐樹底下遷過來的故事;他們的小腳趾上都還留着一道剪痕,那就是他們祖先東遷時被剪下的記号,子孫後代的腳趾也就長成了這個樣子。

再說徐達坐陣洪洞遷民,幾次都完不成任務,無法回去繳旨,便采取更強硬的措施,把士兵派到山西各縣,抓住誰算誰,強迫他們東遷,有敢抗拒者,格殺勿論,滅門九族,吓得各地百姓東躲西藏,惶惶不可終日。

山西潞城天貢村有家姓申的大戶,家有兄弟18個,姐妹6個,故稱:九胎十八子,三胎六枝花。官兵聞此闖到申家要他們東遷,可想申家兄弟誰肯離開故土?老父被逼得無可奈何唉聲歎氣說:“這不是逼我們骨肉分離嗎?

不料官兵回去就下達通緝令,說申家仗着18個兒子,6個女兒,對抗東遷,密謀造反,立即滿門抄斬。申家聞到風聲可吓壞了,大禍立時天降,一家人都圍到老父跟前想辦法。為保全家性命,老父含淚把全家人吃飯用的一口大鍋拿來,摔成18塊,每個兒子發給一塊 ,說:

“趕快逃命去吧,這一分離天南海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見,你們各自把鍋片帶上,日後一旦相遇,有鍋片為證,好認同宗。”

老人說着泣不成聲,子女們滿含淚水把鍋片收起,當夜便收拾行囊,各自天下逃命去了。

申氏兄弟一去,官兵便把申家房屋燒掉,斷了他們回鄉之念,從此天涯海角再無團圓機會。

至今在河北滏陽河邊的龍崗墳頭,還儲存着18子的一塊墓碑,他叫申任道,碑上記載着申氏的山西祖籍及遷移年代,還有鍋片的來曆。證明了申氏的故事是真實的,申家至今還儲存着那片鍋片。

相傳明代遷民工程浩大,任務艱巨,斷斷續續長達40年之久,直到永樂年間還從山西往中原遷民。在河北太行山區的焦寺村,就流傳着兄妹相依建家園的故事。

明永樂年間,在一次從山西洪洞往中原遷民的隊伍中,有家姓楊的和一家姓杜的,楊家的男人叫楊标,夫妻二人帶着二男一女三個孩子;杜家的男人叫杜升,妻子楊氏就是楊标的妹妹,二人帶着四個兒子。當時官府遷民的禁令很嚴,凡同宗同姓和有親友裙帶關系的一律不準遷到一村。楊标想:這一告别故土遠離家鄉,遷到一個生疏的地方,舉目無親,必然勢單力孤,便和妹夫杜升暗暗商議:若能遷到一處,也好有個照應。于是他們在登記處登記時,裝作互不相識,還真蒙混過了關,領了遷民官文,便随着被官兵押解的大隊人流往河南而去。誰知行不多遠兩家的親密關系就被官方識破,官方強行逼着他們分開,讓杜升一家往前走,楊标一家在後,好歹.相隔不遠,偶爾還能打個招呼。可是在翻越太行山時,一上摩天嶺,官兵便催逼得緊了。楊氏怕與兄長斷了聯系,便磨磨蹭蹭不肯前行,推說心口痛發作,要坐下休息。官兵怎肯?硬逼着杜升和三個大兒子前行,隻留下楊氏抱着小兒子在後等候,雖然等到了兄長楊标,可從此卻與丈夫失掉了聯系,一路尋訪也不知他們的下落。

遷民隊伍翻過太行山,來到漳河邊上,便由官兵安排,發給很少的糧種,三家一夥,五家一群,紛紛到指定的地方安家落戶。

楊标和妹妹便來到這個叫焦寺的地方。同批遷來的還有康王姚李四姓人,他們舉目一看,遍地樹木林障,狼蟲虎豹随處出沒,原來的村落隻留下一些斷垣殘壁。據當地僥幸留下來極稀少的山民說:“這裡已斷代40年了。"40 年了,難怪已成為森林般模樣,原來的村落地名隻,依稀記得個大概,根本不知它的起源和來曆。

楊标他們為了新的生活,隻好扒開廢墟,重建家園,尋找水源,開荒種地。當時楊氏和年幼的四子杜興,隻好依仗兄長楊标度日。丈夫杜升和三個大兒子從此杳無音訊。

轉眼幾十年過去,楊氏已經老了,杜興長大成人,在舅舅的扶持下,也成家立業,擁有了自己房産土地。随着中原的人口增多和經濟交通的發展,焦寺這地方成為京城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漸漸繁華起來,南來北往的商人增多了,村際關系也大有發展。

那年春天,杜興的兩個哥哥突然闖進家門。原來杜升帶着他們兄弟就遷居在離此50多裡的白石村居住,當聽說舅舅楊标與四弟都在此地,驚喜萬分,這便前來尋找。此時親人相見,那番激情難以表述,遺憾的是,父親杜升幾年前就已病逝。杜興的兩個哥哥說,父親在時一直挂記他和母親,在彌留之際還囑咐他們哥仨兒,就是尋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母親和四弟。

父親的遺願實作了,說來兩地的家境皆已發展得有些根基,也就打消了遷居一處的念頭,自此兩地親人往來不斷,直到現在兩村的杜氏家族都還記着他們的家事,都知道他們的祖墳上一邊隻埋着男人,一邊隻埋着女人。

楊杜兩家關系更是親密,世世代代相依相扶,如今兩姓皆已發展到幾百口人,說起話來仍按姑表親的輩份稱呼,從來不亂。

楊家的排輩詩是:雲乃一時來,美景可暢懷;國恩家慶喜,蘭芳棟梁才。

杜家的排輩詩是:臨陣保安然,仁義禮為先,登科舉月桂,同盛慶華年。#故事##頭條##頭條日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