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具有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对明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建树。然而民间却流传着朱元璋洗民,屠杀中原百姓的凄惨故事。他为何要血洗中原呢?有这样两种说法:一说朱元璋生性刚愎,统一天下之后,他说鞑靼统治中原多年,混杂了中原民种,有辱汉民尊严,所以他派燕王扫北,以雪国耻;又说朱元璋为答复为他南征北战打天下,功高盖世的猛将胡大海的复仇要求,一句金口玉言便给中原百姓带来一场浩劫,呜呼哀哉!一时间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千里萧条,万户饮绝
这里只说第二种传说。
相传,元末时,漳河西岸的太行山上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森林里住着一种类似猿人的大猩猩,当地人称为人猩。这种人猩体格雄壮,力大无穷,非常凶猛,见到人后便扑上去双手抓住人的双手不放,然后仰面发出得意的狂笑,往往直笑得昏厥过去,等醒来之后,便残暴地扯断人的四肢,用手举起来大嚼大餐。经常在森林里活动的人们,为防御人猩的袭击,便用竹简套在手腕上,万一被人猩抓住,就等他笑倒之后,轻轻抽脱双手,即可逃命。
那天,漳河边有个姓胡的年轻樵夫进山砍柴忘戴竹筒,可巧就遇上了人猩,他看跑是跑不掉了,打又打不过人猩,被人猩抓住双手之后,便一闭眼只有等死。谁知那人猩笑过之后并没有吃他,面是把他抱起来一直跑进山里自己的洞穴。原来这是只失去配偶的母人猩,忍受不了孤单寂寞,如今抓到一个壮实的男人,怎舍得吃掉?她要让他做自己的丈夫。当胡樵夫从半死中醒来,看看母人猩不但没吃他,还待他温柔体贴,便明白了她的目的,也就不惧怕了,就在山洞里与她结成了夫妻,但等遇机会再想法逃脱。不想母人猩看管得很严,一刻都不让他出洞。母人猩出外打食时,就用巨石堵在洞口,胡樵夫推都推不动,只有到晚上才让胡樵夫随她到河边喝水。时间一久,胡樵夫看看脱不得身,也就死了那个心,况且长时期吃不到盐巴和熟食,浑身长满长毛,如同野人一模一样。
一年过后, 母人猩生下一个男孩子,那孩子长得不仅像胡樵夫,且非常健壮。母人猩有了丈夫,有了孩子,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对胡樵夫更是看管得紧。胡樵夫只好每天在洞里看孩子,慢慢教孩子走路,说话,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大海。转眼间大海已经8岁,渐渐懂了人事.当母人猩出洞打食后,胡樵夫就给大海讲外面的世界和家乡的亲人,大海听得津津有味,很想到人世间去看看。那天,大海问胡樵夫:
“家乡那么好,咱们为啥不回家乡呢?
“你娘用大石头堵着洞口,不让咱走啊。
大海听了就去洞口推那巨石,不想大海生来力大超人,一推那石头就错开一道宽缝。胡樵夫一看能出洞了,再也按捺不住回乡的激情,一把拉住大海就往山下跑去。
不料就在这时,母人猩赶回,一见他们父子逃下山去,气得丢下手中猎物,发疯般地狂叫着就追下山来。
父子俩跑到山下,忽见母人猩追来,正愁无法脱身,见河边一只小船,便往船上一跳,忙叫船公开船。这下可把船公吓坏了,只见船上上来两个野人,后面又追来一个,幸亏听他父子说的都是人话,这才醒过神来,急忙开船向对岸划去。
母人猩追到河边,眼看丈夫和孩子乘船逃去,气得她哭叫号啕,随即一头扑进河里淹死了。
大海在船上眼睁睁看着这撕心裂肺的一幕,哭喊着要去救娘,可哪里还由得了自己?
后来大海随父讨吃要饭寻回故乡,可是由于自己是人猩所生,处处受到人们的歧视和虐待,并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再想想娘亲的惨死。终于明白了人们与娘亲有着无法化解的敌对.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对家乡的百姓产生出极大的仇恨。
胡大海12岁上就已长得体格健壮力大无穷.且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在家常与乡邻闹出争端打斗,四五个汉子不是他的对手。父亲看他终日惹事生非,混不出个好结果来,那年反元义军来到河南,便送他参军,投奔到朱元璋的帐下。自此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天下,由于他骁勇善战,屡建功勋,很受朱元璋赏识,不断为他加功晋级,到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也由将军升为统兵百万的大元帅。
那天朱元璋为胡大海庆功,特意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不料胡大海却说:“我想杀光漳河两岸的人,为我母亲报仇。朱元璋闻言想:不准他吧,他性子暴烈,仗着有功会惹是非;若准了他,平民百姓还不遭殃?想了想还是转个圈子哄过他再说,遂问:
“你要杀多大地方?”
“我要杀1000里地。”胡大海说。
“不行。朕只准你杀一箭之地。原来朱元璋想,他力气再大,一箭也射不出二里地,这二里地之内有人就让他杀上几个出出气,没人也就罢了。
谁料,众人来到城外山头,胡大海搭弓在手,望空一箭射去,那箭不偏不斜正中一只大雕,大雕带箭一去千里,直向西北飞去。朱元璋一看傻了眼,身为圣上,金口玉言,怎能说话不算?只好由他杀去。
当下胡大海率领10万大军,就从南京城外杀起,穿过安徽,杀到河南,把漳河两岸杀得鸡犬不留;又杀到河北,把磁州一带杀得人畜绝迹,就连金元宝扔在路上都没人拾;最后杀到山西洪洞县地界,才有人说:“咱们保的是洪武皇帝,这里重了皇帝年号,不可杀了。"大海听了,这才停止杀伐。可谁会想这一箭之地,竞从南京到安徽,从河南到河北,一直杀了800多里。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八百里宽呀八百里长,
八百里百姓把命丧。
要不是山西把“洪"现,
朱元璋的刀兵还凶狂。
如今,在河南河北的交界处,也流传着一首歌谣,记述着胡大海屠杀中原百姓的残酷事实。其歌词是这样的:
火烧栲栳寨,沙灌石塘岩.要想逃活命,须上小西天。
原来胡大海统兵杀过河南河北,正准备西进时,忽然发现太行山上还有三处留有人迹,那就是栲栳寨,石塘岩和小西天,遂又带兵围去。
栲栳寨位于一座孤山顶峰,上面四围寨墙,形似栲栳,只有一条小道可通,面积虽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官兵杀来时,四周的百姓都逃了上去,官兵围攻半月也没攻下来。这次胡大海领兵重来,专让士兵往山上放火箭,栲栳寨上林木参天,荒草茂密,一下引着了大火,把上面的百姓全都烧死了。
石塘岩是在大山脚下的一个山洞里,洞口小而隐蔽,里面地方很大,藏满了逃难的百姓。官兵搜山找到洞口后, 往里放火不着, 灌水水漏,正在无法时,胡大海到来,便让士兵往里灌沙,那沙细流如水,无孔不入,就这样一袋袋黄沙,愣是将山洞灌满,洞内之人全都埋死,至今洞里还是黄沙,沙下全是白骨。
小西天也是个山顶小村,村小人少不易发现,村民们听说官兵杀过来时,就与外界断绝联系,只准进不准出。
那天胡大海带兵搜到山下,见一中年妇女正领着两个孩子上山。胡大海追上前正说要杀,一看那女的身背一个大男孩,手拉一个小女孩,因女孩小,走得慢,所以才被追上。胡大海觉得奇怪,便喝问:“站住,你往哪里走?”
女人战战兢兢道:“小西天。”“为啥背着大的拉着小的,要是背上小的拉上大的不是跑得更快吗? " 胡大海问。
女人看看胡大海,情知死到临.头,也就不怕了,说:“这大孩是他前娘所生,俺是他后娘;这小女是俺所生,俺是她亲娘。俺娘儿仨逃命,能叫俺自己的孩子受累,也不能苦了这失去亲娘的孩子呀。”
胡大海一听原来是这样,原以为中原百姓都是些恶人,没想到还有这样好心肠的人,这样的好人杀不得。于是便向女人说:“你快走吧,本来我是要杀你的,你是好人我就不杀你了。”
那女人道:“官爷不杀民妇,还有官爷要杀民妇,反正是死,俺还往哪里走?”
胡大海想来也是,顺手便折下几枝松枝插在他三个头,上说:“我这就下命令,凡头上插有松枝的人不准杀,快去吧。
那女子这才叩头谢恩,背起孩子离去。
女人跑到小西天,一见村民便先把官兵不杀头插松枝人的消息告诉了大家,村民听了一传十,十传百,小西天的人头,上都插上了松枝,官兵见了果然不杀,自此只有小西天的人免遭劫难。据说,胡大海复仇,屠杀中原之后,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纵横千里断绝人烟,江河横溢田土荒芜,朱元璋想想也很懊悔,中原腹地,水美士肥,如长期无人居住,谁还为我纳粮进贡奉养朝纲?如若外强来侵.腹内空虛,南北断隔,又如何御敌?商旅不通,国又如何兴盛?想到此朱元璋只好再从人稠之地往中原迁民。当然,山西一带没遭劫难,尤其是洪洞县境内。各地百姓听说洪洞县免遭屠杀,都迁往洪洞避难,加之中原逃来之人,洪洞县内人口相当稠密.朱元璋就派老将徐达驻兵洪洞颁布迁民令,往中原迁民。
徐达一到洪洞就建起临时公署,贴出告示进行迁民,每迁一口人发给一斗苍谷,十个制钱。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移。山西人谁肯离乡背井往外地去呢?官兵看看难以发动,便加大宣传力度,说东迁到新的地方有住不完的房,吃不完的粮;肥田随便种,财产随便用:先迁者有拣,后迁者不管。好多贫困家庭和落难户听了果然动了心,这才纷纷前来领取迁民证东迁。不料这些人来到河南河北原来的村落一看,情形恰恰相反,到处断垣残壁,无一间好房,粮食不是烧焦就是烂,偶然有些好粮也被鼠类糟蹋,加之田土荒芜,遍地尸骨,腥臭熏天,荒凉恐怖,谁愿意在这里安家?待押解的官兵一走,他们就都跑回去了。
这下可把徐达给气坏了,看看完不成迁民任务,无法回京交差,遂生一计,让官兵到处张贴榜文,上写:凡七日内到洪洞老槐树下领取免迁文书者可以免迁,否则不论男女老少统统东迁。四方百姓看了,不知是计,纷纷赶来,七日内竞达数十万人。徐达立刻让官兵封锁城门,只准进不准出,然后亲自坐阵老槐树下,一个个登记入册,强制他们东迁,还怕他们半途逃跑,又在每人的小脚趾上剪上一剪留作记号,如再发现有小趾被剪者,就被视为逃迁者,就地处斩。手无寸铁的百姓看看上当,面对如狼似虎的官兵,无不叫苦连天,就这样他们只好随官兵往东迁去。
至今河南河北等地的人们,不论张王李赵,家家都有从山西洪洞老槐树底下迁过来的故事;他们的小脚趾上都还留着一道剪痕,那就是他们祖先东迁时被剪下的记号,子孙后代的脚趾也就长成了这个样子。
再说徐达坐阵洪洞迁民,几次都完不成任务,无法回去缴旨,便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把士兵派到山西各县,抓住谁算谁,强迫他们东迁,有敢抗拒者,格杀勿论,灭门九族,吓得各地百姓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
山西潞城天贡村有家姓申的大户,家有兄弟18个,姐妹6个,故称:九胎十八子,三胎六枝花。官兵闻此闯到申家要他们东迁,可想申家兄弟谁肯离开故土?老父被逼得无可奈何唉声叹气说:“这不是逼我们骨肉分离吗?
不料官兵回去就下达通缉令,说申家仗着18个儿子,6个女儿,对抗东迁,密谋造反,立即满门抄斩。申家闻到风声可吓坏了,大祸立时天降,一家人都围到老父跟前想办法。为保全家性命,老父含泪把全家人吃饭用的一口大锅拿来,摔成18块,每个儿子发给一块 ,说:
“赶快逃命去吧,这一分离天南海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你们各自把锅片带上,日后一旦相遇,有锅片为证,好认同宗。”
老人说着泣不成声,子女们满含泪水把锅片收起,当夜便收拾行囊,各自天下逃命去了。
申氏兄弟一去,官兵便把申家房屋烧掉,断了他们回乡之念,从此天涯海角再无团圆机会。
至今在河北滏阳河边的龙岗坟头,还保存着18子的一块墓碑,他叫申任道,碑上记载着申氏的山西祖籍及迁移年代,还有锅片的来历。证明了申氏的故事是真实的,申家至今还保存着那片锅片。
相传明代迁民工程浩大,任务艰巨,断断续续长达40年之久,直到永乐年间还从山西往中原迁民。在河北太行山区的焦寺村,就流传着兄妹相依建家园的故事。
明永乐年间,在一次从山西洪洞往中原迁民的队伍中,有家姓杨的和一家姓杜的,杨家的男人叫杨标,夫妻二人带着二男一女三个孩子;杜家的男人叫杜升,妻子杨氏就是杨标的妹妹,二人带着四个儿子。当时官府迁民的禁令很严,凡同宗同姓和有亲友裙带关系的一律不准迁到一村。杨标想:这一告别故土远离家乡,迁到一个生疏的地方,举目无亲,必然势单力孤,便和妹夫杜升暗暗商议:若能迁到一处,也好有个照应。于是他们在登记处登记时,装作互不相识,还真蒙混过了关,领了迁民官文,便随着被官兵押解的大队人流往河南而去。谁知行不多远两家的亲密关系就被官方识破,官方强行逼着他们分开,让杜升一家往前走,杨标一家在后,好歹.相隔不远,偶尔还能打个招呼。可是在翻越太行山时,一上摩天岭,官兵便催逼得紧了。杨氏怕与兄长断了联系,便磨磨蹭蹭不肯前行,推说心口痛发作,要坐下休息。官兵怎肯?硬逼着杜升和三个大儿子前行,只留下杨氏抱着小儿子在后等候,虽然等到了兄长杨标,可从此却与丈夫失掉了联系,一路寻访也不知他们的下落。
迁民队伍翻过太行山,来到漳河边上,便由官兵安排,发给很少的粮种,三家一伙,五家一群,纷纷到指定的地方安家落户。
杨标和妹妹便来到这个叫焦寺的地方。同批迁来的还有康王姚李四姓人,他们举目一看,遍地树木林障,狼虫虎豹随处出没,原来的村落只留下一些断垣残壁。据当地侥幸留下来极稀少的山民说:“这里已断代40年了。"40 年了,难怪已成为森林般模样,原来的村落地名只,依稀记得个大概,根本不知它的起源和来历。
杨标他们为了新的生活,只好扒开废墟,重建家园,寻找水源,开荒种地。当时杨氏和年幼的四子杜兴,只好依仗兄长杨标度日。丈夫杜升和三个大儿子从此杳无音讯。
转眼几十年过去,杨氏已经老了,杜兴长大成人,在舅舅的扶持下,也成家立业,拥有了自己房产土地。随着中原的人口增多和经济交通的发展,焦寺这地方成为京城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渐渐繁华起来,南来北往的商人增多了,村际关系也大有发展。
那年春天,杜兴的两个哥哥突然闯进家门。原来杜升带着他们兄弟就迁居在离此50多里的白石村居住,当听说舅舅杨标与四弟都在此地,惊喜万分,这便前来寻找。此时亲人相见,那番激情难以表述,遗憾的是,父亲杜升几年前就已病逝。杜兴的两个哥哥说,父亲在时一直挂记他和母亲,在弥留之际还嘱咐他们哥仨儿,就是寻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母亲和四弟。
父亲的遗愿实现了,说来两地的家境皆已发展得有些根基,也就打消了迁居一处的念头,自此两地亲人往来不断,直到现在两村的杜氏家族都还记着他们的家事,都知道他们的祖坟上一边只埋着男人,一边只埋着女人。
杨杜两家关系更是亲密,世世代代相依相扶,如今两姓皆已发展到几百口人,说起话来仍按姑表亲的辈份称呼,从来不乱。
杨家的排辈诗是:云乃一时来,美景可畅怀;国恩家庆喜,兰芳栋梁才。
杜家的排辈诗是:临阵保安然,仁义礼为先,登科举月桂,同盛庆华年。#故事##头条##头条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