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非遺名家講述廣府廟會的故事,見證傳承與創新

元宵對于廣府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節日,随着北京路上一條條長長攤位的出現,廣州人知道,又到了廣府廟會的日子了。小小榄核變成一葉孤舟,船上人物大小如米粒,卻栩栩如生。如今,榄雕已經成為廣府廟會上的固定“參演嘉賓”。“第一次受邀請去參加廣府廟會的時候,路過的市民都不知道榄雕,等到了後面幾屆,來參加廣府廟會的人已經能準确分辨出我與我父親的作品以及工作室的作品了。”榄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曾憲鵬回憶說。

與曾憲鵬感受一樣的還有許多廣州地區以及嶺南地區的非遺文化傳承人與傳播者。從陌生到熟悉,從保護到傳播,一直以來,非遺都是廣府廟會的保留項目。

從2011年至今,已經走過10餘年的廣府廟會,早已成為越秀、廣州的一個文化符号,而借力于廣府廟會這個文化平台,非遺傳承在廣州、在越秀的發展也逐漸從保護走向了傳播。

聽非遺名家講述廣府廟會的故事,見證傳承與創新

從一條街到一座城

搭建非遺傳承交流的平台

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何願飛回憶,第一屆廣府廟會的時候,對于非遺闆塊的展示都是比較模糊的概念。“2010年以前,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産行業名錄剛剛開始逐漸建立,恰逢這個時候我們舉辦了亞運會,廣州看到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希望推動非遺在建立名錄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

在第一屆廣府廟會嘗試性地邁出第一步之後,“三雕一彩一繡”在北京路騎樓下與市民見面了,但是彼時非物質文化遺産街區還沒有誕生,廣府廟會更多的參展元素仍舊是老字号。

從第二屆開始,廣府廟會專門設定了“非遺區”,慢慢從騎樓段發展到北京路的北段、中段、南段乃至整個北京路步行街,非遺逐漸成為廟會期間體量最大的、内容最豐富的一個區域。

在這個過程中,廣府地區的非遺文化不斷交流,範圍也逐漸從廣州市擴大到廣東省乃至全國。“我們曾經有北京、天津、貴州、四川、河南,還有福建這些地方的非遺共同參與交流,也有香港、澳門的交流。”何願飛說,“它是不斷地向外去拓展,慢慢形成了一種國内的交流平台,在這個過程裡面也少不了中央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注,繼而推動它變成一個全國性的非遺傳承交流的一個平台。”

據不完全統計,每一屆廣府廟會中,都有50多個非遺項目參加,10年下來就有500多個,有一些項目是在不斷輪換的,有一些是固定的,比如嶺南非遺的精髓“三雕一彩一秀”是廣府廟會固定展示的内容。除此之外,這10多年來,在廣府廟會非遺交流上,不僅僅是地域的拓展,同時還有非遺項目的拓展,目前已經幾乎涵蓋了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裡面的9大類,都在廣府廟會這個平台上進行展示與交流。

聽非遺名家講述廣府廟會的故事,見證傳承與創新

僅僅停留在對非遺文化的展示階段不是廣府廟會的初衷,在一年又一年的發展中,廣府廟會也借助非遺品牌峰會将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聚集起來,邀請國内和省内的專家名家以及跨界傳播、産業的專家進行交流,通過不同領域的建言獻策,讓非遺項目發展得到促進。“這也是廣府廟會為非遺項目的發展帶來的一種化學反應。”何願飛說。

聽非遺名家講述廣府廟會的故事,見證傳承與創新

進校園進課堂

創新非遺傳承形式

學生是文化傳承的未來希望,如何讓更多的學生群體了解廣府地區的非遺、體驗非遺,進而進一步傳承與傳播非遺項目,這是越秀區乃至廣州市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廣府廟會這一平台,也激發了更廣泛的市民群體對非遺的熱情。

如今,一本本非遺教材已經走進校園,非遺體驗課程走進課堂,孩子們自己拿着紙筆體驗通草畫技藝已經是越秀校園中常見的景象。

“這些年各個項目進入學校,現在幾乎有一大半以上的學校都設定了非遺項目進校園,同時為了讓這種傳承更加的規範化,我們開發了非遺教材,我們預備開發10套教材,目前已經出到了第四本,第五本、第六本已經在編寫了。”何願飛說,通過編寫教材培養非遺的骨幹老師也是越秀不斷推進的探索之一,目前已經培育了200多名非遺老師,以老師為代表,通過舉辦教學設計的比賽,開展微課等活動,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能夠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中。

蘇昕就是通過校園參與非遺在學生群體中傳承的代表之一。“小朋友單單從媒體上看隻能感受到圖案的不一樣,但是他親身來感受觸摸的時候,可以感受到這種材質是這種畫作最大的特色之一,在進校園的過程中,親手體驗通草畫材料上凹凸的一些變化,引起學生對通草片制作的興趣,能刺激他們去深入地了解這一項非遺藝術。”蘇昕說,“目前我們已經有20多萬的青少年兒童參與到通草畫的學習體驗中,雖然這兩年廣府廟會停辦了,但是通草畫在走進校園的工作上是一直不停息的。”

從2011年開始,通草畫比賽已經成為越秀區的一個特色,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還會有相應的展覽,現在已經有70多所的中國小、大學以及幼稚園、特殊學校參與進來。“從3歲到80歲,大家都在學習通草畫。”

與通草畫一樣走進校園的還有榄雕。一顆小小的橄榄核在孩子們的手中變成自己設計的樣子,也激勵了他們對廣府非遺文化的學習。

“傳統的工具對于孩子們來說是比較重的,但是經過改良之後的工具不管是在安全性上還是在舒适度上都非常适合小朋友體驗學習。”曾憲鵬說,“2019年我們在一所學校開課的時候,最初報名的時候有13個家長,可是最後來上課的隻有9名。但是經過一個學期的體驗之後,孩子們能夠獨立完成幾個相對簡單的作品,并且沒有一個同學受傷。從第二年開始,榄雕課程就成了爆款。”

聽非遺名家講述廣府廟會的故事,見證傳承與創新

在傳播中傳承

在傳承中創新

嶺南古琴藝術家區宏山可能沒有想到,自己會教一名在外地工作的法國人學習嶺南古琴。

“這位學生在江門台山工作,是一名進階工程師,剛開始我覺得他可能隻是想體驗一下,但是他再次來找我,并希望長期堅持學習。”區宏山說,“這位學生的學習難度是比較大的,第一是因為他長期在外地,每一次上課都需要約時間趕過來,其次是因為他有一定的手部殘疾,對學習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他依舊堅持學習古琴,在我看來,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他吧。”

參加了多年的廣府廟會之後,區宏山也坦言,廣府廟會給他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從室内走向室外,從親友之間的傳承變成社會傳承,大大提高了市民群體對嶺南古琴的接觸面。此外,原本學習國際商務英語的區宏山也利用自己的優勢,将中國古琴的藝術傳遞世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創新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為非遺的傳承鋪順了道路,同時也以另外一種形式幫助非遺在社會更廣泛地傳播。

“在越秀區文化館的幫助下,我們應該是全廣州市第一個在教育層面來開展非遺教師再繼續教育教育訓練的,從2016年開始一直到了2019年,教育訓練了超過40個老師。他們也會在自己所在的學校裡面去開展榄雕技藝的傳播,甚至有一些學校也已經開展了榄雕的課程。”曾憲鵬說。

聽非遺名家講述廣府廟會的故事,見證傳承與創新

由興趣使然,進而成為傳播者,這并不是個例。蘇昕回憶,10年前培養的學生現在已經大學畢業,而他們會利用自己的節假日再次回到廣州,教學生們學習通草畫。“已經有10位學生回到我們的少年宮,作為通草畫團隊的老師來再參與教育訓練。有的是廣州美院的學生,有的是城市學院的學生或者是二師的學生,還有的是在上海上學,利用假期回來教育訓練。”

2022年廣府廟會,越秀區文化館(非遺中心)特别推出“非遺大家談”抖音系列直播,邀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參與訪談互動,講述非遺曆史由來、展示非遺技藝、回答網友提問。直播将非遺文化與趣味鮮活的展示、講述相融合,通過大衆喜愛的抖音平台的直播,讓更多人進入直播間,與非遺傳承人互動交流,擴大非遺的影響力,提升社會大衆對廣府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南方+記者】馬藝天

【攝影】梁文祥 越秀區融媒體中心 胡強明

【作者】 馬藝天;梁文祥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