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作者:書本家

留守兒童,是沉重的四個字。

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中有些人甚至多年都未曾見過自己的父母一面。

近日,一則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悄然上了熱搜。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11歲留守兒童,淩晨5點跨省15公裡上學。獨自出門的原因,竟是為了奶奶。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2月14日淩晨5點,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可能還在睡夢中。

但在江西贛州定南縣,一名11歲的留守男孩小騰已經準備出門了。

小騰的家中并非隻有他一人。他還有一個奶奶,當時年邁的奶奶仍在熟睡。

為了讓奶奶可以多睡一會,他選擇自己獨立去學校。

他在家中獨立整理好了書包,拿上手電筒,關好家門後踏上了去學校的路。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今天是小騰報名的日子,他需要步行4公裡趕到和平縣的寨西村,然後乘坐客車到臨省的鎮上上學。

淩晨5點的天還沒有亮,漆黑的夜色中,小騰一個人拿着手電筒在路上行走。

周圍空無一人,身邊隻有他家的小狗一路陪伴他去車站。

這一幕,正好通過攝像頭,被遠在深圳打工的小騰父親看到了。

“遺憾不能一直陪伴在他們身邊,也為小騰感到驕傲。”

小騰父親的三言兩語中,不難聽出他的心酸無奈。

小騰家的條件并不好。爺爺去世多久,大伯又患有精神疾病,是以賺錢的重任就落在了小騰父母的身上。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小騰的父親和母親在10多年前,就離開了老家,去深圳打工。

他開叉車謀生,他的妻子在廠裡打工,直至最近三四年,他家的經濟情況才逐漸的有所好轉。

三個孩子都帶在身邊的話,經濟壓力太大,是以隻能送到老家,讓孩子奶奶帶。

他們除了過年回家之外,每個月也會回家一次,陪陪孩子們。

我們不得而知留守兒童小騰,在這樣困難的環境中承擔了多少,父母的遠離、環境的艱辛、成長的不易、學習的困難......

但即使面對所有的苦難,我們卻看到了留守的孩子們,通常懂事得讓人心疼。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根據人口普查的資料:

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

這意味着中國平均每5個孩子裡,就有一個面臨着“留守兒童”的命運。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曾調查和剖析過留守兒童的的狀态和心裡情況。

他們缺乏安全感,孤獨、自卑且脆弱等心理因素影響了他們的成長。

離開父母的年齡越小,就越容易出現負面的心理狀況。

《少年說》節目中有一個留守兒童,他在面對自己的父親,平靜地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童年的傷痛和陰影,讓他成為了一個敏感而懦弱的人。

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的關系,他經常被别的孩子欺負。還是孩子的他,隻能想到向父母求助。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好不容易等來了父母的電話,他們卻隻是匆匆幾句話後,就挂斷了電話。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讓他對父母關閉了自己的心門,不再有任何的期待。

“父母在不在身邊,真的不重要,畢竟我也長大了,不是嗎?”

大概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他在受到欺負和難過的時候,再也沒想過找父母。

為什麼這一次願意直面父母,坦言内心的傷痛,是因為他5歲的弟弟。他不想他,遭遇他曾面對過的一切。

“隻要有陌生人在場,弟弟就會躲在我身後,緊張的不敢說話。

甚至當他看到弟弟身上的傷痕,追問是被誰打的時候,他也不敢回答。急了,就哭着說他想爸爸媽媽了。”

他努力地成為弟弟的肩膀,但他現在能給予的還是太少。

他隻想自己的弟弟能有一個不同于他的童年,一個美好陽光的未來。

他在說話的時候,一直很平靜,仿佛曾經的傷痛和他無關。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唯一一次的波瀾,是他的懇求:“爸媽,你們已經讓我對你們失望了,不要讓弟弟也對你們失望,好嗎?”

父母難言的苦衷,是迫不得已。但孩子面臨的傷痛,也是無法愈合的。

哪有孩子,是不希望自己父母陪伴自己長大的呢?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難道留守的孩子,就沒有未來嗎?

當然不是。

但是一個留守兒童,他的成長注定需要經曆我們想象不到的磨難。

鐘芳蓉,是北大考古系的一名學生,她在8個月大的時候,就成了一個“留守兒童”。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她的父母因為家境貧寒,隻能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

在鐘芳蓉的印象中,父母隻存在于電話中。比起他們,爺爺奶奶更像是“父母”。

在“先天不足”的環境中,鐘芳蓉卻兀自堅強,攢勁成長。

在六年級的時候,因為她學習能力強,成績非常優秀,是以她開始在市裡的一家寄宿學校裡度過了國中時期。

那段時間,也是鐘芳蓉最開心的時候,因為母親怕她不适應環境,來到了城裡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她。

“回到家,能看見媽。”即使隻有三年時間的相處,現在鐘芳蓉回憶起來,眉眼間也充滿着溫暖的笑意。

11歲男孩淩晨5點獨自去15公裡外上學:他背後故事,看哭全網……

因為感受到被愛,因為有了安全感,因為她讓小時候的鐘芳蓉和父母和解了。

是以,哪怕是再次以背對背的方式生活,彼此都明白心中裝着對方。

之後,鐘芳蓉更努力的讀書了,老師還在講上一節的内容,她已經自學完了下一節。

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堅韌,改變了命運。

我們深知,對于每一個家庭,都有它自己的“不得已”。

很多時候,“留守兒童”是兩難之中無奈之舉。

但對于所有的家長而言,關注和愛護他們才是最重要的,哪怕隻是電話裡多花幾分鐘的噓寒問暖、隻是視訊時多留意下孩子的情緒。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太重要,而他們的成長隻有一次。

END

你覺得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怎麼樣造成的?評論區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