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币,為何百姓不去海邊撿?不撿是聰明做法

在先秦時期,貨币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說貝、布、圓錢、刀等等。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前,這些紙币就被稱為是先秦貨币。大陸古代最早的貨币,就是貝币,也就是貝殼。原始的貝币生産在距離現在三千年的商代,它是錢币的始祖,也是一種經過加工的貝類貨币。

在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币,為何百姓不去海邊撿?不撿是聰明做法

在河南的殷墟婦好墓中,不僅出土了工具、用品、雜器、飾件這些東西,還有7000多枚的貝币。在商朝實行“朋貝”的制度,為了能夠讓人們友善換算,1朋就等于5個的大海貝,或者是10塊的小海貝。據說這等于700朋的數量,并能夠換90塊田。可見這些貝币的價值已經很高。

在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币,為何百姓不去海邊撿?不撿是聰明做法

我們仔細看看跟貨币的這個“貨”字,也跟“貝”字有關。在夏商兩朝時期,人們基本上都會用到貝币、銅貝、貝蚌等貨币。考古學家在對夏、商代的遺址進行挖掘時,發現了大量的天然貝,這說明當時确實存在用貝殼作為貨币的說法。貝殼作為貨币的時間,也一直持續到了春秋時期。

在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币,為何百姓不去海邊撿?不撿是聰明做法

貝殼之是以能夠成為貨币也是有曆史原因的,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金屬是什麼,像貝殼這種具有色彩鮮豔、堅固耐用特點的物品,剛剛好成為原始居民最喜歡的一種裝飾品。再加上它友善攜帶,也能夠用來計數,是以在後面的發展中,自然也就成了最早的貨币。

在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币,為何百姓不去海邊撿?不撿是聰明做法

那有的人就認為,既然天然的貝殼是一種貨币,那為什麼老百姓不去河邊撿呢?這樣錢财不是累積的更快嗎?對此專家還表示,不去撿貝殼的人才是聰明人。首先,這些貝殼并不是撿回來以後就能夠直接當做貨币使用,它需要先經過工匠的重新打磨,然後在兩端還出現有磨孔,在穿孔以後,才會便于人們的使用。

在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币,為何百姓不去海邊撿?不撿是聰明做法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貝殼都能夠成為貨币,要有一個種類的劃分,比如說,使用一些比較外形比較美麗的貝殼,像是虎斑貝殼、阿文貝殼、拟棗貝殼等等,這些貝殼都很珍貴,等同于現在的黃金白銀和珠寶,畢竟物以稀為貴。

在古代“貝殼”是流通貨币,為何百姓不去海邊撿?不撿是聰明做法

最重要的一點是,充當貨币的貝殼要足夠的完整。是以,能夠成為貨币的貝類數量很少。當時關于國家的法律也已經出現,如果老百姓貿然去撿這些貝殼,那就會受到很嚴重的處罰,甚至還會丢了性命。是以,就算撿到了貝殼,對于百姓的作用來說還是不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