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論圓桌會】紮根“中國具體實際” 文藝大有可為

【理論圓桌會】紮根“中國具體實際” 文藝大有可為

集理論之思,彙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注理論動态。

本期主題: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号角。《山海情》裡黑臉膛、紅背心、站在漫天黃土裡的西北農民,為何如此吸引觀衆?年輕人為什麼願意回望《覺醒年代》裡一百年前的曆史風雲,甚至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因為這樣的作品,其故事來源是實踐,其價值歸宿是人民,具有深遠的改造現實、推動曆史進步的社會功能,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精髓。“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關鍵。

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撰文指出,回望百年曆史,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在中華大地上,傾力投身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迹,心懷雲蒸霞蔚氣象萬千的遠方,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地書寫着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曆史雄辯地證明,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一百年來,中國文藝所走過的道路,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曆史還将證明,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将在這條道路上勇毅前行,開創新時代文藝的壯闊天地。

開創新時代文藝的新天地,就是要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複興的曆史上、寫在人民奮鬥的征程中。生逢偉大時代,我們不僅要有身處壯闊曆史中的自知自覺,更要提得起、握得住手中的藝術之筆,以準确深刻的筆觸和對人民最深摯的情感書寫這偉大的時代與時代的偉大。正在發生的壯舉奇迹與動人故事是文學藝術獲得生命力的源泉。讓我們成為一條小河、一支溪水,成為河流溪水中的那一滴水,與無數的溪水河流一道,彙內建大江大海的浩浩湯湯。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強烈的曆史主動精神,以清醒的曆史自覺和堅定的曆史自信,投入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的偉業中,在創造與實踐中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彰顯文藝工作的價值,鑄就文藝事業的輝煌。

開創新時代文藝的新天地,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産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産黨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始終保持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這也明确了中國革命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性質和方向。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人民”始終鮮明地镌刻在中國文藝的旗幟上,為中國文藝指引着前進的方向。人民是文藝之母,廣大文藝工作者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人民的曆史創造中進行文藝的創造,才能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文藝的進步。

開創新時代文藝的新天地,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作家藝術家的人格修養提出了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曆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文藝工作者的人格修養,不僅關乎個人品德,還影響着行業風氣,進而影響整個文化領域乃至社會生活。我們要樹立文藝界良好社會形象,營造天朗氣清的行業風氣。【詳細】

文藝應塑造英雄人物、弘揚崇高精神

文藝理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陸貴山撰文指出,在中華民族實作偉大複興的過程中,必然會湧現出一批批新時代的巨人和英雄。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巨人和英雄,卻還沒有被文藝家們充分地感受到。不是英雄不存在,而是未能有力地發掘和表現他們。目前文娛領域存在的娛樂至死、是非不分、美醜不辨等亂象,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缺少了崇高精神的支撐,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與重視。

他表示,我們中華民族是英雄的民族。考察中華民族的英雄史,從古至今,從革命戰争時期直到和平建設與改革開放年代,都曾湧現出衆多的英雄,他們的事迹和精神彪炳史冊、永放光輝。廣大人民群衆曾被焦裕祿那樣的黨員幹部形象、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形象和王進喜那樣的勞工形象深深地感動過。以小說創作而論,新中國成立初期曾湧現出一部部史詩般的作品,如《紅岩》《紅日》《紅旗譜》《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風鬥古城》等,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熠熠發光的英雄群像,宛如群星燦爛,閃耀在人們的記憶中。

他強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英雄人物所展現的崇高精神具有培根鑄魂的作用。塑造英雄人物、弘揚崇高精神,有利于培育人民的英雄情結和崇高基因。這實際上是人心建設工程,是富有戰略意義的中華民族崇高精神的根植和塑造,旨在使中國人民成為具有崇高精神的英雄的人民。【詳細】

文藝創作要“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錢念孫強調,“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對目前文藝創作有着重大的指導意義。有沒有正确的曆史觀,相當于一個人有沒有正确的思想,對于能否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影響極大。北宋末年,山東濟甯境内水泊梁山曾活躍着一支以宋江為代表的起義隊伍,施耐庵的《水浒傳》把他們寫成大鬧州府、救濟百姓的英雄好漢,而俞萬春的《蕩寇志》則将他們寫成對抗朝廷、為非作歹的匪徒賊寇。與此相呼應,胡應麟、沈德符、李卓吾、金聖歎等圍繞小說所做的評點,也頗多不同意見。同一曆史事件和人物,産生兩部意義截然相悖的作品,塑造出兩種面目彼此對立的藝術形象,并引發評論家沖突對立的觀點,要害乃在于不同的曆史觀所緻。原因很簡單,文藝作品為文藝家所創造,他對表現對象認識正确與否、深度如何,直接關系到藝術形象是否能夠立得住、傳得開。由此可見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即樹立正确的世界觀和曆史觀,對于文藝創作是何等重要。

他表示,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政通人和,前程遠大。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節點,文藝工作者擔負“展現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中國人民奮鬥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的莊嚴使命。這尤其需要廣大文藝家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擦亮眼睛,洞明世事,在貫穿古今縱向尺度和融通中外橫向尺度的交織考察中,感受和把握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砥砺前行的铿锵腳步與豪情壯舉,以源源不斷的精品力作,為攀登文藝高峰,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作出應有的貢獻。【詳細】

“原理”移過來、“方法”自己造、作品自身“硬”

光明日報刊文表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奮進新時代的珍貴經驗,同樣也是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關鍵。文藝作品與文藝評論,需要在這樣的文藝觀上同頻共振,“原理”移過來、“方法”自己造,才能實作量體裁衣、因地制宜。

文章表示,今天的“中國具體實際”,無疑為文藝創作與評論提供了開闊的空間。這個“具體實際”,是積厚成勢、是由富而強,是數千年小康夢圓的壯闊圖景,是十四億人整體邁向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是從南國到北疆的脫貧故事,是“再也找不到一個不通電村莊”的驚歎。紮根這樣的實踐,《山海情》才最終把大時代裝進了小村莊。緊密跟蹤這樣的實踐,文藝評論才能提煉出中國故事的講法,把握住講好中國故事所需要的情感基礎、社會心理、大衆訴求,引導推動更多的《山海情》出現。

文章強調,弘揚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也需将馬克思的立場、觀點、方法“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抵達全人類共同價值,恰恰需要傳承中國文化精神、展現中華審美風範。傳統文藝評論留給今人很多遺産,與傳統文藝創作的特點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每每托物言志、善于妙喻說理,表達凝練節制,但又能得意境深遠。蘇轼認為陶潛的詩有一種内在充實,比喻說“質而實绮,癯而實腴”,就展現了一種傳統文藝評論的審美特征和語言張力。今天我們的文藝評論或可從中去蕪存菁,逐漸探索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中國表達,确立自己的基本話語、建構自己的命題學說、形成自己的方法思維。【詳細】

“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文藝大有可為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百年奮鬥、砥砺前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迹,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使國際社會更加希望解碼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成功秘訣、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可以說,新時代為文藝繁榮發展、面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講好中國故事,文藝大有可為。

用文藝講中國故事,應打開全球視野。中國人民曆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各國人民的處境和命運千差萬别,但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為改變命運的不屈奮鬥是一緻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面對許多共同的問題,有着許多共同的價值追求,對人類共同問題的文學呈現、對人類共同價值的藝術表達,展現了中國當代文藝的胸懷與抱負。為什麼講述中國脫貧故事的電視劇《山海情》在非洲、東盟等地的多國電視台熱播?就是因為中國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使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這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是偉大的,也是感人的,必然帶給正與貧困鬥争的人們以鼓舞和啟發。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

用文藝講中國故事,須立足中國大地。一切文學藝術都來源于生活。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最豐富的題材庫,從中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必能創造出深入人心的精品佳作。講述抗美援朝戰争的電影《長津湖》,重新整理了30多項中國影史紀錄,在海外上映時,有觀衆評價說,該片傳達出來的精神是保家衛國,為了和平而努力,這值得全人類尊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中國防控成效舉世矚目,表現中國戰疫故事的《武漢24小時》《中華醫藥抗擊疫情》《方艙》等紀錄片,迅速被俄羅斯、英國、意大利、塞爾維亞等國家的主流電視平台翻譯成本國語言陸續播出。這些作品的成功啟人深思。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更深邃的視野、更博大的胸懷、更自信的态度,展現新時代的偉大變革和精神面貌。

用文藝講中國故事,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文藝的民族特性展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梁祝》的旋律、昆曲的唱腔、平劇的臉譜、書畫的筆法……直覺展示出中國文藝的民族形式與樣式,而蘊藏其中的,更有無比厚重的中華文化傳統。“民惟邦本”“天下為公”“和而不同”“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直至今天依然深植于中國人内心,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也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作品感染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上萬部,網站訂閱和閱讀APP使用者逾1億,深受人們喜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海外閱聽人從這些作品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中汲取養分,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文化鑄就新的輝煌。【詳細】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