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2歲老人制作燈謎擔心無人欣賞 兒子發網上為父覓“知音”

大象新聞記者 邱延波

燈謎,又稱燈虎,是以猜燈謎又稱“射虎”。今年是虎年,“射虎”正逢其時。鄭州一位82歲老人從年輕時就酷愛猜燈謎,還曾發表過自己制作的燈謎。今年春節,老人制作了幾條燈謎,但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紙上猜燈謎活動越來越少,一時間,老人找不到可以發表的地方。

精心想出來的燈謎隻能自己欣賞,這讓老人很失落,就讓兒子在網上發表一下,希望得到志同道合者的認可。兒子為了滿足父親的願望,自掏腰包,“懸賞”參與者。

那麼,猜燈謎活動在民間越來越少,會不會消亡?學者稱不會消失,但是在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猜燈謎活動越來越難辦了。

82歲老人制作燈謎擔心無人欣賞 兒子發網上為父覓“知音”

82歲老人酷愛燈謎 自制燈謎多年未間斷

今年82歲的張先生是鄭州國棉一廠的退休勞工,年輕的時候就酷愛燈謎,多年來從未間斷。張先生說,年輕的時候,廠裡每年都舉辦猜燈謎活動,職工們都積極參與,大家樂在其中,他就是在那個時候愛上了燈謎。不僅國棉一廠,棉紡路上的幾大紡織廠每到元宵節、中秋節,都會組織猜謎活動。

每年元宵節來臨之前,張先生就會自己制作一批燈謎,然後投稿給報社。“那個時候報紙有副刊,就發在副刊上,現在都變了。”2月15日上午,張先生不無遺憾地說。

猜燈謎,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和知識儲備。可惜,在短視訊盛行、知識碎片化的當下,猜燈謎這種傳統的遊戲在民間組織得越來越少了。張先生說,今年春節,他制作了幾條燈謎,苦于無處發表,無人欣賞,一直有種知音難尋的感覺。

兒子網上發燈謎,為父覓“知音”

今年兒子回家探親,臨走時,張先生塞給兒子張翼飛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元宵将至,一時興起,制作燈謎數條,自我感覺有趣。能否在網上曬曬,與衆人同樂同喜?”老父親對張翼飛說,現在很少有地方組織此類活動,也找不到可以發表的地方了。如果能在網上傳播,也算是對猜燈謎這種傳統文化的一種推廣。

為了父親的心願,張翼飛将父親制作的燈謎發表在自己的公衆号上。為了吸引大家積極參與,他決定對參與者進行獎勵,進而能讓父親多找到幾個燈謎“知音”。張翼飛說,父親制作了10條燈謎,他希望看到的人積極來猜,猜中者可以留言,對猜中五個以上的網友,将給予圖書獎勵。

82歲老人制作燈謎擔心無人欣賞 兒子發網上為父覓“知音”

學者稱智能手機時代,猜燈謎活動越來越難辦

鄭州市民徐先生說,以前人們都會在元宵節舉辦猜燈謎活動,現在這種活動越來越少了。還有一點,現在的年輕人,對猜燈謎似乎沒有上一代人有熱情,參與者越來越少。長此下去,這種傳統文化會不會消失?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非遺理論部主任葛磊說,由安陽市勞工文化宮為保護機關的“安陽燈謎”在2012年被列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能列入非遺的,都是越來越稀少需要保護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猜燈謎活動越來越少。但是,葛磊強調說,猜燈謎這種活動在文化系統中一直都存在,不可能消亡,隻是在民間越來越少了而已。

葛磊說,智能手機時代,猜燈謎活動越來越難辦了。燈謎一出,大家都拿出手機開始在網上搜答案,這就給燈謎制作帶來了很大挑戰,需要不斷制作新的燈謎,才能避免參與者拿手機搜答案。

“哪有那麼多新燈謎,沒有大量的新燈謎,燈謎活動舉辦起來自然越來越難。”葛磊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