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首經典元宵詩詞及其背後的故事|晚讀

5首經典元宵詩詞及其背後的故事|晚讀

元宵節是大陸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是名副其實的吃貨節日。

同時,元宵,也是個詩意的節日。古往今來,描寫元宵節的佳句很多:“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宋詞中,關于元宵的詩句尤多。但并非所有的元宵詩詞都透露着歡慶與喜悅。

今天的晚讀,來自青年作家李會詩《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一書,一起來看5首經典元宵詩詞及其背後的故事。

5首經典元宵詩詞及其背後的故事|晚讀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這首詞是歐陽修的代表作。有傳可能是朱淑真或秦觀所作,不可考。也有人認為是歐陽修懷念第二個妻子時所作,亦不可考。但不管其誕生原因是約會還是悼念,這首《生查子·元夕》無疑都是描寫中國元宵佳節的絕贊之作。

古代的“元宵節”相當于如今的“情人節”,《歲時雜記》雲:“自非貧人,家家設燈。”《東京夢華錄》裡說,元宵節時“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宋朝經濟發達,遇到元宵節更是放五天長假,舉國同慶。在這樣人山人海、亮如白晝的夜晚,青年男女的幽期密會,就在這樣的時節慢慢展開。

去年的元宵佳節,花燈璀璨,詞人與意中人月下相約。今年佳節重逢,月在,燈在,蓦然回首時,發現不見了去年的佳人,其怅然若失之情猶如一支憂傷的樂曲,盤旋耳畔,久久不散。這似乎又在某些方面暗示了人生的無常。“人生何處似樽前”,有時候,“行樂直須年少”,珍惜眼前,活在當下,真的是比什麼都重要。

永遇樂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争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鬓,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晚期詞作多以豪放之筆寫悲怆之情,在詞史上堪稱一絕,更被後世尊為“易安體”。她晚年隐居杭州,許多詞作都透露出生活的凄苦和悲涼。

這首詞上片寫元宵節的熱鬧,令人恍惚覺得仿佛置身汴梁的繁華。下片遙想當年自己閑暇遊樂之時,青春爛漫,無憂無慮,節日時悉心裝扮。當年少女時快樂的情狀立刻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詞末,筆鋒忽轉,講到如今,霜染鬓白,憔悴難耐,對外面的繁華已經提不起半點興趣,已經不想再出去見人。

這首《永遇樂》将身世之感、國家之歎融化在詞裡。南宋的風雨飄搖,自己的今昔對比,全部容納在這首詞中,綿綿思緒寄托了豐富的感情和無窮的韻味,讀來令人心碎。

是以南宋末年愛國詞人劉辰翁說:“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辄不自堪。”

漢宮春·元夕用京仲遠韻

張玉娘

玉兔光回,看瓊流河漢,冷浸樓台。正是歌傳花市,雲靜天街。蘭煤沉水,澈金蓮、影暈香埃。絕勝似,三千綽約,共将月下歸來。

多是春風有意,把一年好景,先與安排。何人輕馳寶馬,爛醉金罍。衣裳雅澹,擁神仙、花外徘徊。獨怪我、繡羅簾鎖,年年憔悴裙钗。

這首詞裡,張玉娘将他人的歡樂與自己的悲苦做了鮮明的對比。年輕的女人安排的是幸福的暢飲,是花間的徘徊。再看自己,人未老,心已衰,年年憔悴裙钗。青春尚未落幕,生活盡是愁苦。

據說當天晚上,玉娘寫完此詩昏昏沉沉入夢,夢到沈佺跟她道别,說玉娘你很是自重,沒有背叛我們的誓言。玉娘指着燭影發誓說自己永不變心。結果沈佺一轉身便消失不見,玉娘一急從夢中醒來。此後,竟自生病,不久即亡。當然也有人說,玉娘未病,但從此心如死灰,故絕食而亡,年僅二十七歲。

張玉娘父母知她是因沈佺而死,于是和沈家商議,将二人合葬在城旁的楓林,以滿足他們“死後同穴”的願望。玉娘的兩個侍女也是性情中人,霜娥竟憂傷而死,紫娥也不肯獨活,上吊自盡以殉主仆之情。更奇的是,紫娥死後的第二天早上,玉娘養的鹦鹉竟然也悲鳴而死。張家索性将“閨房三清”陪葬在玉娘和沈佺的墓旁,讓他們主仆日夜相依,再續前情。從此,這裡成為松陽古城著名的“鹦鹉冢”。

張玉娘生前著有《蘭雪集》兩卷,詞學成就較高,與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并稱為“宋代四大女詞人”。但與其他三位相比,她一生短暫,情路艱辛,猶如“松陽版梁祝”,真是百般滋味盡是苦澀。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沈家後人世代相傳,精心地守護着埋葬玉娘和沈佺的“鹦鹉冢”。守着最初的愛情,守着最後的承諾,也算是對玉娘最好的交代吧。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姜夔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隻有乘肩小女随。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鹧鸪天·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鬓先絲。人間别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姜夔生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小時候随父親住在漢陽(今湖北武漢)。十四歲父親去世後,他隻得依靠姐姐生活,直到成年。二十歲左右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十年間連續考了幾次均名落孫山。因為沒有正式的仕宦身份,是以姜夔的生活始終漂泊不定。在遊走四方的經曆中,令他始終萦懷并被後世屢屢提及的就是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那年,二十歲的姜夔客居合肥,認識了一個姑娘。夏承焘先生曾考證,姜夔遇到的可能是兩個姑娘,一對姐妹花。不論哪種說法,都可稱之為“合肥女子”。合肥女子擅彈琵琶,與姜夔非常投緣,之後常有往來,這份情誼就此結下。姜夔一生留詞八十多首,其中二十多首詞(約有四分之一)談的都是這段情事,可見合肥女子在姜夔心中的地位。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元旦,船過金陵……舟行江上,姜夔雖然新婚燕爾,随蕭家遷徙,但内心深處,感情也是非常複雜的。在毫無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娶蕭德藻的侄女為妻,某種程度也是無奈之舉。

因為這份難言的尴尬之情,姜夔一生存詞八十餘首,卻沒有隻言片語是留給妻子的,而銘記于心萦繞于懷的始終是合肥女子。紹熙二年(1191),三十八歲的姜夔回到了合肥,在那裡,終于見到了合肥女子,無數次魂牽夢繞的人,匆匆相見,匆匆離别。

“聚散無常”本是安慰戀人的平常語,但世間多有平常語,卻少有平常事。自這日與合肥女子分開後,姜夔竟再未見過她。一個轉身,竟成永别。等姜夔再回到合肥時,這位女子早已嫁作他人婦。

宋甯宗慶元三年(1197)元宵節前後,四十四歲的姜夔一口氣寫下四首《鹧鸪天》,祭奠自己的情事。其中兩首即為正月十一日觀燈》和《元夕有所夢》。

5首經典元宵詩詞及其背後的故事|晚讀
5首經典元宵詩詞及其背後的故事|晚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