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旅觀察|屬于山東的戲曲“狂歡夜”,終于是給盼來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是中國人的“狂歡節”。2月14日晚,2022山東元宵戲曲晚會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歌劇廳舉行,讓觀衆們體驗了一把戲曲工作者的狂歡與浪漫。

文旅觀察|屬于山東的戲曲“狂歡夜”,終于是給盼來了

這是一場沒有主持人的晚會,甚至是一場沒有串詞的晚會。整場晚會以一名青年女孩的奇幻之旅為主線,在與自媒體、網際網路、元宇宙的創意碰撞下,她的足迹踏遍了齊魯大地,奔湧的黃河、巍峨的泰山、喧鬧的寬厚裡、肅穆的英雄山……大螢幕上播放的視訊、動漫皆為量身定制,單單是準備這些素材,就需要花費大量精力。跟主創團隊聊時得知,他們春節前後一直在忙這件事,光鮮背後确實有太多不易。

近幾年,國潮正當紅。《探窗》《神女劈觀》《赤伶》《萬疆》等展現戲曲元素的歌曲,讓現場的年輕觀衆熱血沸騰。單看這些名字還真是有些陌生,可旋律一響就知道,它們是抖音裡很火爆的背景音樂,經由職業戲曲演員演唱,别有一番滋味。此外,新國樂《象王行》将電吉他的狂放、唢呐的铿锵融合,也帶來強烈的沖擊力。用主創團隊的話說:“整台晚會對傳統戲曲的解構、重構,展現出傳統戲曲蓬勃的生命力。”

文旅觀察|屬于山東的戲曲“狂歡夜”,終于是給盼來了

戲曲晚會的核心是戲曲,這場晚會展示出了山東作為戲曲大省的實力。現代平劇《奇襲白虎團》、柳子戲《江姐》、呂劇《我心永恒》都是紅色作品中的“活躍分子”。山東梆子《闖幽州》、五音戲《趙美蓉觀燈》、柳琴戲《福大妮與山杠子》、茂腔《秧歌鄉的故事》則是山東地方戲曲的一批代表作。它們有的服飾華美,有的劇情精彩,有的打戲過瘾,即便是不熟悉戲曲的觀衆,也能從中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這正是搞元宵戲曲晚會的意義。

擱在古時候,戲曲本身是一種潮流文化、時尚文化,是雅俗共賞的,更是受年輕人喜歡的。讓人驚喜的是,這場晚會的台上台下,年輕的面孔居多。據晚會總導演李貝介紹,本場晚會的一大亮點是演員以80後、90青年演員為主,算上最後出場的幾位梅花獎得主,平均年齡也不超過35歲。現場觀衆也是如此,年輕觀衆明顯增多,而且能看得津津有味、掌聲不斷了。

文旅觀察|屬于山東的戲曲“狂歡夜”,終于是給盼來了

在背景,輔助團隊同樣洋溢着青春氣息,充滿活力,這是在官方場合的演出中不多見的。這年頭,懂技術容易,懂潮流難,想要知曉年輕人興趣點,還得靠年輕人自己。年輕人的眼裡有光,有那麼多人願意為弘揚戲曲藝術、傳播國風好聲音去努力,這是最值得高興的。

如今搞傳統文化的,十個裡面有九個都想“出圈”,可能出圈的還真不多。作為文化大省,山東的壓力不小。要出圈,首先得拿出點不一樣的東西。戲曲跟二次元、街舞、網紅古風歌曲結合,且不論合适不合适,能想到用這些元素來結合,敢于邁出這一步去大膽嘗試,就已經嬴了。天下的路子都是蹚出來的、試出來的,文化“兩創”尤其如此。

當然,狂歡過後,戲曲創新将難上加難。憑借新奇的聲光電、服化道吸引年輕人打卡拍照、拍視訊遠遠不夠,畢竟走“技術流”太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即便一時紅火,兩三年後又當如何呢?做好創新的下半篇文章,還是得抓住根本,讓戲曲的核心真正被年輕人接受、直抵人心,就像晚會結尾的冬奧“彩蛋”那樣,“一起向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