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文:風林秀

豬八戒一生都是豬,那是因為他一生都沒有任何變化。

1.

說起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那麼本性有多難移呢?就比如說豬八戒吧。老豬出身名門,乃是天罡之數,這跟孫悟空的地煞之數有着本質差別。本來,雖然破除六識、消除二心,成佛指日可待。可是直到最後,他的貪嗔癡欲都沒有消減,最後成了一個淨壇使者。

淨壇使者是什麼呀?說白了,就是别人吃剩下之後,由他負責舔盤子舔碗。這樣,他跟大鵬倒是成了一對。人家大鵬是佛祖未吃自己先吃第一口,豬八戒是大家都吃完了自己來個“大包緣兒”,佛祖還這樣說:“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淨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

反正,那都是豬八戒自己的事兒。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咱們還是說說孫悟空的事情吧。

悟空很聰明。在六耳猕猴出現之前,悟空已經被貶三次了。

第一次被貶,他去了東海龍宮,喝了杯茶,被龍王勸回去了。

第二次被貶,他回到了花果山,正好殺了一千多獵人,又借來東海龍宮之水,恢複了花果山的山前水秀。

第三次被貶,也就是這次,他是去了觀音菩薩那裡。為什麼去紫竹林呀?因為他迷茫了。

孫悟空打死了兩個強盜。

其實這件事,唐僧也有責任。

強盜先看見唐僧的。唐僧怕強盜打他,于是就說,我後面有一個徒弟孫悟空,銀子在他身上呢。其實唐僧這話非常不好,順口就胡說八道,這叫什麼呀?這叫妄語。乃是出家人第一忌諱之事。

于是,強盜們信以為真,等孫悟空來了,強盜們傻呵呵等着孫悟空給銀子,結果被孫悟空打死了。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打死就打死吧,唐僧讓八戒把強盜埋了,然後自己給強盜念《倒頭經》。

唐僧是這樣念的:拜惟好漢,聽禱原因:……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

然後八戒說:他打時候也沒有我們兩個。

唐僧于是又補充念道:好漢告狀,隻告行者,也不幹八戒、沙僧之事。

這一通念經,也讓悟空不高興起來。于是他也禱告了一番。他說:玉帝認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懼我,九曜星官怕我;府縣城隍跪我,東嶽天齊怖我……總而言之,你告到哪裡,咱老孫也不怕。

唐僧生氣了,說:徒弟呀,為師就這麼一說,你你怎麼就認真起來呀?

那麼從這之後呢,師徒之間就生出嫌隙來了。這裡有一個詞叫做“面是背非”。那麼大家都“面是背非”了,這就要出事了。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強盜的事情并沒有完。因為悟空隻是殺死了兩個。後面還有。

當悟空殺了他們借宿的老漢的兒子的時候,唐僧直接就把悟空趕走了。

這次悟空被貶之後,他去南海找觀音菩薩了。

他為什麼不回花果山呀?别誤會,你以為他去落迦山幹什麼去了,他是找菩薩理論,然後幫自己摘了緊箍咒再回花果山。

觀音菩薩說,你先别急,那唐僧馬上就有難,然後會來尋你。

看來,六耳猕猴出場,觀音菩薩早就知道了。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2.

其實離了悟空,唐僧真得連口水都喝不上。

讓八戒去化齋找水,如泥牛入海;又讓沙僧去找八戒。唐僧自己是含淚無言。

這事鬧得,離了悟空,連口水都沒有。這就看出來,平時到底誰幹事了。

那麼就在這時候,六耳猕猴捧着一碗水來了。

唐僧在氣頭上,肯定是不喝這碗水的。這叫做:志僧不飲棄徒之水。

結果呢,六耳猕猴象征性地給了唐僧一棍子。

為什麼是象征性呢?很顯然,從後面六耳猕猴的戰鬥力來看,他這根棍子并不在定海神針之下。唐僧隻不過一個凡人,定海神針一沾也就血肉模糊了。這個細節也可以佐證,六耳猕猴其實就是孫悟空的一個真陽神。

六耳猕猴肯定是不會打死唐僧的。是因為他對孫悟空有救命之恩,孫悟空這個人,一生的執着點就是恩怨分明。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其實恩怨分明,是不對的。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知道不?隻有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學會了分寸。也就慢慢悟出“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抛一片心”的道理。

成立取經團之前,每個人都很孤獨。因為除了唐僧,大家基本都算是戴罪之身。

當然了,唐僧帶着使命而來。他不孤獨,但很沉重。

就這樣的幾個人湊在一起了,大家都想從别人那裡得到溫暖或者認可。于是乎,這就是沖突的根源。

越想得到别人的認可,就越是會賣力氣表現自己。隻不過,這種表現,是以自己的方式。

八戒的方式就是拼命讨好唐僧,讨好的方式就是在師父面前中傷比自己強的,彈壓比自己弱的。說句文言文就叫做:勝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也叫做能人背後有人弄。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悟空的表現方式相對簡單了。他有能力,于是處處通過能力來證明自己。這叫做太高人欲妒。别說八戒了,就連沙僧也是嫉妒他的。

按照現在一種流行的說法,悟空就是情商太低。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誰知道呢?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說,你先别走,馬上就會有事情發生了。

很快,沙僧就找來了落迦山。之後,孫悟空就開始大戰六耳猕猴了。

其實自始至終,六耳猕猴都沒有算是現出原形。問題是他根本就沒有原形。因為他本身就是孫悟空的“三屍”之一的惡屍。

那麼“三屍”都是什麼呢?就是“善屍”、“ 惡屍”和“執念屍”。孫悟空為什麼一直都“愛憎分明”和“嫉惡如仇”呢?關鍵是他的“惡屍”始終未除。

六耳猕猴就是這個“惡屍”。我們看,六耳猕猴很橫的,什麼托塔天王、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如來佛祖,他可是誰都不怕。你說去那辯看,我馬上就跟你去。結果,他最後被罩在如來佛祖的金缽盂之下,被悟空打死了。悟空算是“斬惡屍”成功。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那麼說起來,六耳猕猴到底犯了什麼死罪呢?他是不是真得罪大惡極呢。其實沒有,他象征性打的唐僧這一棍子就是證據。而他的目的,其實就是搶奪唐僧的包裹。因為他要自己組團去西天取經。大家覺得六耳猕猴這個想法是不是有些異想天開?甚至有些可笑呢?因為取經團是佛祖與觀音菩薩内定的佛法東傳大業,唐僧是法定取經人,怎麼可能認你六耳猕猴呢?

如果說,這種想法是六耳猕猴獨有的,他這可能就是癡心妄想。但是,同樣有這樣想法的人還有一個,他就是彌勒佛祖身邊的黃眉。

黃眉也曾經對孫悟空說過,一向久知你往西去,有些手段,故此設象顯能,誘你師父進來,要和你打個賭賽。如若鬥得過我,饒你師徒,讓汝等成個正果;如若不能,将汝等打死,等我去見如來取經,果正中華也。

如此看來,六耳猕猴想替代唐僧去取經,就不是妄想了,而是成為了一種執念。這就是“三屍”中最難斬的“執念屍”。

唐僧被戰鬥力極強的六耳猕猴打了一棍,為何毫發無傷

孫悟空與六耳猕猴糾纏着打到靈山的時候,當時如來佛祖正在講經。他這段經非常值得研究: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色即是空。空無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

請大家仔細看,平時唐僧讀《心經》總要說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如來佛祖現在說得是,空即是空,色即是色。大家可以自己體會一下。

如來佛祖始終告誡大家,别立文字。怕的就是大家陷入一種執念之中。這也是無字真經的真谛所在。隻不過,不要說凡人,即使是悟空這等智慧之人,也始終執着于“善惡分明”不能自拔。直到殺了六耳猕猴之後,孫悟空終于開竅了。所謂的開竅就是心智終于“混沌”了。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