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顔建國:閱讀的童年—談談國中生應該如何閱讀高爾基的《童年》

【建國談閱讀】

我上國中的時候,真的沒有讀過高爾基的《童年》。那時候閱讀課外書幾乎是被老師和家長一緻猛批的,看閑書被視為不務正業而側目,何況我所在的國中根本沒有圖書室,師生所有的隻有課本、練習冊和《中學生之友》等少數幾種刊物,這就是我們閱讀困乏的童年。

近年來,随着國文新課标實施,閱讀對中學生增加知識面和思維能力的作用已經成為共識。消極來看,它可以讓學生适應新中考和新聯考;積極來看,它可以帶給中學生更遠更高的世界與未來。當下,所有有遠見的老師和物質基礎的家長都比較支援中學生特别是時間相對寬餘的國中生根據國家課程标準讀一些經典作品,以此實作“立德樹人”之願景。

顔建國:閱讀的童年—談談國中生應該如何閱讀高爾基的《童年》

高爾基的《童年》不到20萬字,我是在工作之餘用三天的閑時讀完的。實在說,因為欣賞習慣不同,又沒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我讀得十分勉強和應付,真不知道已經遠離作品所描寫20世紀初期俄國小市民生活共景的國中生會有多少喜愛與興趣?

回看與《童年》閱讀相關的國文教材,是在六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這個單元三篇課文均為小說,教學的重點是學會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初步感覺人物形象、認識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品味叙述和描寫的語言、豐富語言積累,以此體味“不一樣的人生”。

而國中第一學期學生剛由國小升入國中,他們的年齡一般在12歲左右,剛剛由懵懂少年向情窦初開的青年過渡,是以,他們的閱讀也處在由兒童性向青年性的認知面轉軌,為此,由童話的叙述性向小說的叙述性就成為思維提升的閱讀架構之首選。

《童年》之是以成為初一上學期學生課外必讀,我覺得還是從“立德樹人”目标和形成良好閱讀習慣來考慮:在内容上,此書屬于紅色作品範圍;在寫作上,圍繞的主人公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陪襯人物是有着不一樣上帝的外祖父卡希林和外祖母阿庫琳娜·伊萬諾夫娜,還有舅舅、母親、繼父等,總體來看人物相對簡單,時間順序清晰,比較易于初一學生閱讀和了解。但和同冊入選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相比,·托爾斯泰的作品要宏大和優美的多,但是這些作品不适用初一學生,是以也就不在國中生必讀之列。

我是在大學中文系愛不釋手地借閱了托爾斯泰的幾部典範作品。記得有一次兒童作家到一個中學給學生舉例,告訴他們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級的一流作家,高爾基是世界級的二流作家,其實學生一定沒聽懂,因為他們眼裡隻有著名作家還沒有一流、二流作家的鑒賞度。

顔建國:閱讀的童年—談談國中生應該如何閱讀高爾基的《童年》

正因為《童年》是為國中生閱讀培養習慣的過渡作品,是以建議國中生讀大約五到六個課時即可,用速度的方法,達到基礎閱讀程度就行,頂多到檢視閱讀的層次,隻要不是專業研究者,分析閱讀和主題化閱讀就大課不必了。

童年閱讀《童年》,它帶來的是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可以讓國中生體味可以在苦難中隐忍成長的别樣少年,這對于10歲出頭的孩子,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呀。

讀《童年》,眼中可以有幾絲苦澀,可以有蜜蜂采集的蜜,可以知道别樣風景的雲外天。

顔建國:閱讀的童年—談談國中生應該如何閱讀高爾基的《童年》

(作者,顔建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宋元文化研究專家,系中國散文學家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數家報刊專欄作家,著有《元朝東平學派》《蘇轼與東平文士考析》《文宗義脈》《春風有約》《家鄉的石闆坡》等專著。本文由作者獨家授權釋出,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