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快訊】張家口展現“氫”力量

在本屆冬奧會上,火炬“飛揚”成為本屆冬奧會的主火炬,火苗雖然變小了,但首次采用氫能作為火炬燃料,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

2月9日,國際奧委會品牌和可持續發展總監瑪麗·薩魯瓦曾在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組委聯合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北京冬奧會是綠色奧運的重大裡程碑,低碳、環保在這裡實作了最大限度的發展。

為了滿足各類參賽群體和賽事需要,北京冬奧會使用了包括氫燃料車、純電動車、天然氣車、混合動力車及傳統能源車在内的多品種車輛。其中,最搶眼的莫過于氫燃料車成為賽事服務用車的主力。冬奧會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一次由氫燃料電池車輛為主力,保障大型活動的示範。在張家口,有關氫能的産業圖譜也借此全面展現在世人面前。

【冬奧快訊】張家口展現“氫”力量

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張家口賽區的氫燃料車為賽事提供交通及物流保障服務。河北日報記者 耿輝 攝

“氫”情助力

2月4日,北京冬奧會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盛大開幕,火炬“飛揚”的小火苗成為本屆冬奧會的主火炬,首次采用氫能作為火炬燃料,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

這是開幕式上現場觀衆難以關注到的主火炬點火細節:“黑暗中,技術人員身着黑衣、動作迅速,把從天上垂下的6根管線快速接插到‘雪花’上。最先接通的兩條線是電纜和網線,‘雪花’的電路供應從地下切換到天上,實時狀态回報到控制室并接收指令,主火炬有了‘神經’。然後是兩根氫氣管插接成功,氫燃料供應正常,主火炬有了‘大動脈’。兩根威亞鋼索将這片‘雪花’拉起,讓它淩空起舞。”

火炬手趙嘉文和迪尼格爾·依拉木江登上台階,把手中的“飛揚”火炬插入“雪花”的中心,使空中的氫氣供給系統與主火炬連通,儲氫罐中的氫氣順着柔性軟管遊走下行,途經“雪花”内置的氣體管道進入“飛揚”。手持火炬殼體内管道彎曲回繞,氫氣沿管道流動,最後噴薄而出。

與往屆奧運會大量使用液化天然氣或丙烷等氣體作為火炬燃料不同,北京2022年冬奧會首次使用氫能作為火炬燃料。

氫氣作為最清潔環保的燃料,燃燒的時候隻産生水,不會産生二氧化碳,可實作完全的零排放,能夠真正展現北京冬奧會綠色、低碳、可持續原則。

這不是“氫”在本屆冬奧會上的唯一亮相。

為了滿足各類參賽群體和賽事需要,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使用了包括氫燃料車、純電動車、天然氣車、混合動力車及傳統能源車多品種車輛。而為了踐行綠色奧運的辦賽理念,大比例使用了“綠”科技的清潔能源車輛。

北京賽區内部主要使用純電動和天然氣車,延慶和張家口賽區内部主要使用氫燃料車,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全部車輛中占比高達85.84%,創曆屆冬奧會新高。

其中,最搶眼的莫過于氫燃料車成為賽事服務用車的主力。此前,北京冬奧組委公布,賽事期間将示範運作超1000輛氫燃料車,配備30多個加氫站。可謂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一次由氫燃料電池車輛為主力,保障大型活動的示範。

“冬奧會期間,公司聯合整車企業在延慶賽區和崇禮賽區分别投入氫燃料電池汽車212台、515台,共計727台。”位于張家口的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自主研發,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車用燃料電池發動機及相關配套産品,率先實作了國産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批量化生産,在本次冬奧會上,聯合北汽福田等企業提供了氫能汽車支援,其商務總監史建男介紹說,該公司研發的發動機具備零下35℃低溫啟動、零下40℃低溫儲存的技術優勢,滿足了北京冬奧會接駁巴士行駛在寒冷地區的需要。

【冬奧快訊】張家口展現“氫”力量

“氫”力保供

2月9日,張家口望山工業園區内,海珀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壓氣态儲氫罐從外表上看不出什麼特殊之處,但副總經理趙輝卻在時刻關注着上遊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和下遊氫氣運輸環節的每一個細節。

確定每天綠氫生産和運輸,供應冬奧賽區需要是他近一段時間以來最大的任務。“現在滿負荷産量是一天4噸氫氣,能夠滿足400多輛(氫)燃料電池大巴車一天的需求。”

根據此前《張家口賽區冬奧會交通服務車輛能源保障加氫站規劃方案》測算,冬奧會賽時,平均每天需求氫能源8.3噸,峰值需求9.5噸。目前張家口市已建成投産的海珀爾一期電解水制氫項目,和張家口市交投集團與殼牌(中國)有限公司成立的張家口市交投殼牌新能源有限公司承擔制氫任務。

氫能被認為是最為清潔環保的燃料,其燃燒産物隻産生能量和水。雖然氫能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釋放能量的過程中沒有碳排放,但目前生産氫能的過程并不是百分之百“零碳”。根據氫氣制備的來源,通過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燃燒産生的氫氣被稱為“灰氫”,在生産過程中會有二氧化碳等排放。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氫氣是灰氫,占當今全球氫氣産量的95%左右。

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制造的氫氣被稱為“綠氫”,例如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進行電解水制氫,在生産綠氫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碳排放。綠氫是氫能利用的理想形态,但受到目前技術及制造成本的限制,綠氫實作大規模應用還需要時間。

“我們供應冬奧賽區的氫氣都是綠氫,主要采用電解水制氫,制氫的原料主要是水和電,張家口的風電和光伏資源充足,用‘綠電’生産‘綠氫’,生産應用全過程零碳排、零污染。”趙輝介紹說。

“北京冬奧會開賽6天來,據不完全統計張家口市加氫量已達到27噸,測算累計減碳405噸。”2月9日,張家口市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執行院長王賀武給出的一組資料,成為張家口氫能産業為助力綠色冬奧交出的最新“成績單”。

張家口與“氫”結緣要遠早于此。

自2015年7月張家口市被國務院确定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以來,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的建設進展備受矚目。基于籌辦冬奧會的需要以及相關産業的良好前景,氫能開發利用也日益受到該市的重視,産業布局逐漸提上日程。

張家口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為發展氫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制氫優勢。張家口風能、太陽能可開發量達7000萬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1847萬千瓦。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不僅為電解水制氫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而且有利于打造可推廣、可複制的零碳制氫與氫能産業發展協同互補的創新發展模式。

除了氫源本身,張家口還同步推進制儲加氫裝置制造、氫燃料電池整車制造等上下遊産業配套,年産萬台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和多個産業鍊項目已落地,全産業鍊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冬奧快訊】張家口展現“氫”力量

位于張家口市的億華通公共汽車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模型。河北日報資料片

“氫”向未來

“本次冬奧會是全球首次大規模投入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接駁工具的重大嘗試。通過本次大規模示範運作,可加深大衆對綠色奧運理念的了解,促進大衆綠色出行的意識,增加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社會影響力,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發展。”登上冬奧“舞台”後,億華通謀劃的是更長遠的發展。

在史建男看來,現階段,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集中在氫燃料電池系統和儲氫系統。燃料電池汽車示範營運期間,通過規模化生産以及材料、零部件的進一步國産化,到示範期末,燃料電池汽車可與純電動汽車成本基本持平,正式進入市場化階段。

王賀武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功率大,适合中長途、中重載運作場景,在商用車領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可與純電動汽車形成有效互補,共同推進大陸新能源汽車健康快速發展。

目前大陸正處于氫燃料電池産業化初期,氫燃料電池汽車已經在市内公交、團體班車、物流運輸、園區擺渡、城市管理服務用車等區域性應用場景進行示範營運,依托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諸多優勢,未來将在長途旅遊客運、省際重載運輸、環衛、冷鍊等重點領域實作應用。

“除了制氫、氫燃料電池等主要産業,包括電堆、膜電極等産業鍊條上的企業都來了。”張家口市發展改革委高技術處負責人尹旭光說,圍繞“制取、儲運、加注、應用”4個環節補鍊強鍊,張家口加快建設氫能産業研發、生産、示範中心,努力打造國内一流的氫能産業叢集和裝備制造基地。

“面對傳統産業‘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結構偏重’等實際,張家口市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冬奧會籌辦、首都‘兩區’建設重大曆史機遇,緻力于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态強市、換道超車的新路。”尹旭光表示,在轉型更新過程中,氫能産業更是被張家口寄予厚望。

來源:張家口新聞網

編輯:韓小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