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撰文 / 二狗子、米蘭達
專業支援 / 米蘭達
編輯 / KY主創們
*本文場景為異性戀語境*
前兩天在豆瓣上看到一個讨論:
“為什麼我身邊合拍的情侶,都長得巨像?!”

回複裡還真炸出不少人現身說法。
有人說,覺得這種現象和臉型、五官關系不大,在一起時間長了,慢慢就會越長越像。
“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夫妻相’?”
盡管并不是人人都有過類似經曆,但“夫妻相”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可是一點都不陌生。
比如娛樂圈模範夫婦、婚後十一年依舊高調撒糖的鄧超和孫俪,就常常收到粉絲和路人對于他們“越長越像”的驚歎:
不少人嗑CP的時候,也會把夫妻相作為“嗑點”,以此證明雙方天生一對。
長久以來,夫妻相不僅作為情侶之間“外貌長得像”的表述,更作為一種伴侶間感情狀況良好的象征,為人們所憧憬。
那麼,“夫妻相”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有夫妻相是否就意味着雙方感情好?沒能遇到和自己有夫妻相的人,是否意味着我的緣分還沒到?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夫妻相”的科學。
首先來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
不要猶豫,不要懷疑。生活中确實存在“夫妻相(couple face)”這麼一回事。
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比起随機配對的陌生人,情侶的臉部相似度會更高(Griffiths and Kunz, 1973; Zajonc et al., 1987; Hinsz, 1989)。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最直覺的“夫妻相”。
這種現象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第一個原因其實是……我們真的選擇了一名與自己面容相似的人作為伴侶。
事實上,人們的審美本就會偏向和自己相似的面孔。很多人所喜歡的演員、偶像的面容,便是自身長相的精緻、理想化版本。
2013年,三位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
Ta們召集了20對情侶,分别拍下了每個人的照片,并根據每個人的臉ps出了不同程度上變形,讓情侶雙方給ps過後的照片進行吸引力評分。
結果發現,即使在有美男美女選項的情況下,對我們來說最有吸引力的,依然是長得最像我們的臉(Laeng et al., 2013)!(點選閱讀人類的本質是顔性戀嗎?)
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人類的本質竟是自戀狂?
其實,我們傾向于選擇與自己長相相似的人作為伴侶,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我們生活和繁衍後代的本能(Rushton & Bons, 2005)。
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見長輩之間有“孩子像誰”的讨論——言下之意,是在判斷父母雙方哪一方的基因,更多被孩子遺傳下去。
衆所周知,一個人的外貌很大程度上是由ta的基因決定的。選擇擁有相似外形的人作為伴侶,恰恰能讓下一代的基因池(gene pool)變淺。進而削弱父母雙方基因的“競争關系”。
是以,為了自身基因的繁衍,我們自然就會找尋相似基因(長得像)的人作為自己的伴侶啦(Domingue et al., 2014)~
最後,根據容貌相似度來選擇伴侶,其實也是我們尋找與自己性格合拍的人的方式。
“相由心生”雖然聽上去很玄學,但事實上,我們的确可以從一個人的長相上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并且,準确率還不低(Norman, 1963)。
有研究人員就将長方臉和短圓臉的兩類人群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臉長且棱角分明的人會更熱情、更堅定且真誠;而臉短且圓嘟嘟的人,性格則會更克制、順從,相對來說也更加精明(Squier & Mew, 1981)。
研究者認為,臉部肌肉結構的變化可以改變我們的情緒狀态。長期且重複的面部動作,會讓我們擁有比較固定的樣貌。
當我們對彼此還不那麼了解時,我們首先便會通過一個人的面相來判斷對方的性格(Little & Perrett, 2007)。如果對方與我們的性格相似度高,我們便會更容易将其視作同類,這樣的雙方也會更傾向于選擇彼此(Koudenburg et al., 2014)。
已經有研究表明:當伴侶雙方在友善和外向程度方面更合拍時,ta們對自己的關系滿意度也會更高哦(Botwin et al., 1997)~
不過,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有一些情侶明明五官沒有那麼相像,慢慢卻也會給人以越來越有夫妻相的感覺。
這就要聊到另一類後天養成夫妻相的情況——
另一種“夫妻相”,則與伴侶雙方本身的相貌并不那麼相關。
有些情侶的原生五官可能并不那麼相像。然而,我們會因為“雙方氣質很搭”,而覺得兩人有種般配感。
這一方面是由于相似的飲食習慣、居住地區、情緒傾向,使得兩人的面容趨于相似(Zajonc et al., 1987);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共情模仿(empathetic mimicry)”的作用。
盡管我們常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然而,我們确實能根據一個人的面部肌肉結構來判斷出ta的情緒。
當我們看見伴侶流露出某種情緒時,我們也會下意識地模仿對方的臉部表情,并将這種情緒轉換到自己身上。這樣的過程就被稱作共情模仿。
研究表明,長期居住在一起的伴侶更容易準确觀察到對方的情緒,也更容易産生共情模仿(Holland et al., 2020)。
長期的情緒暴露和共情模仿,會逐漸改變我們的面部肌肉走向。即便我們和伴侶原生五官并不相像,我們也會是以更容易擁有相似的行為和神态。漸漸的,便會給人一種“兩人相像”的感覺。
由于共情模仿需要長期共同生活的經曆,以及伴侶雙方付出了解彼此的能力和意願,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夫妻相确實可以作為伴侶之間感情良好的象征。
不僅是在中國,在世界各地的許多文化中,夫妻相都被認為是夫妻雙方感情良好的象征。那麼,“夫妻相=感情好”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确實,在多數的實驗和調查中,情侶外貌的相似度都和感情時長呈現明顯的正相關。然而,實際情況似乎并不像表面這麼簡單。
比如布拉德皮特,似乎就擁有與每一任女友擁有夫妻相的超能力……
△ 但最後還是紛紛BE
Gaunt在2006年針對夫妻相似度做了一個很全面的調查。Ta召集了248對已婚異性戀夫妻,調查ta們的全方位履歷(包括三觀、人格特性、家庭角色、社會地位、情緒以及婚姻滿意度)。
結果發現:在關系滿意度比較高的夫妻中,并沒有觀察到有明顯的外貌相似。比起夫妻之間的容貌是否相似,雙方在人格特性和觀念方面的相似度更為重要。
并且,夫妻相并不能成功預測關系未來的發展,以及關系是否會變好或變壞。
也就是說:夫妻相并不是導緻親密關系滿意度高的直接結果。長期的共情以及性格相似,才是真正指向好的親密關系的原因。
至于夫妻相,或許隻是其中的一個美妙巧合。
畢竟跨界撞臉的公衆人物,可多了去……
△ 《美 妙 巧 合 大 賞》
歸因于外物的甜蜜往往如泡影,沒有一種特定的“标準”能定義你們之間的感情——有夫妻相的情侶也會分手;沒有夫妻相的戀人,也可以長長久久。
想讓一段感情變得長久而堅韌,最重要的永遠是伴侶之間的承諾與親密,以及你們願意為彼此的戀情共同付出的經營和努力。
△ 2016. 日劇《逃避雖然可恥卻有用》
今日互動:你曾經遇到過有夫妻相的伴侶嗎?在你的認知裡,夫妻相在關系中意味着什麼呢?快來留言區告訴我吧~
你曾經遇到過有“夫妻相”的伴侶嗎?
你認為“夫妻相”是感情好的象征嗎?
在生活中,你認為“夫妻相”還有哪些特征呢?
今天的【話題群】如期而至
快來和KYer們分享你眼中的“夫妻相”吧~
References:
Squier, R. W., & Mew, J. R. C. (198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3), 151–160.
Alvarez, L., & Jaffe, K. (2004). Narcissism Guides Mate Selection: Humans Mate Assortatively, as Revealed by Facial Resemblance, following an Algorithm of “Self Seeking Like.”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1), 147470490400200.
Botwin, M. D., Buss, D. M., & Shackelford, T. K. (1997). Personality and Mate Preferences: Five Factors In Mate Selection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65(1), 107–136.
Domingue, B. W., Fletcher, J., Conley, D., & Boardman, J. D. (2014). Genetic and educational assortative mating among US adult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1(22), 7996–8000.
Gaunt, R. (2006). Couple Similar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re Similar Spouses Happier?Journal of Personality,74(5), 1401–1420.
Hinsz, V. B. (1989). Facial Resemblance in Engaged and Married Couple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6(2), 223–229.
Holland, A. C., O’Connell, G., & Dziobek, I. (2020). Facial mimicry, empathy, and emotion recognition: a meta-analysis of correlations.Cognition and Emotion, 35(1), 150–168.
Kocsor, F., Rezneki, R., Juhász, S., & Bereczkei, T. (2011). Preference for Facial Self-Resemblance and Attractiveness in Human Mate Choice.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0(6), 1263–1270.
Koudenburg, N., Gordijn, E. H., & Postmes, T. (2014). “More Than Word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11), 1517–1528.
Laeng, B., Vermeer, O., & Sulutvedt, U. (2013). Is Beauty in the Face of the Beholder?PLoS ONE, 8(7), e68395.
Little, A. C., & Perrett, D. I. (2007). Using composite images to assess accuracy in personality attribution to faces.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8(1), 111–126.
Norman, W.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ed personality ratings.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Rushton, J. P., & Bons, T. A. (2005). Mate Choice and Friendship in Twins: Evidence for Genetic Similarity.Psychological Science, 16(7), 555–559.
Youyou, W., Stillwell, D., Schwartz, H. A., & Kosinski, M. (2017). Birds of a Feather Do Flock Together.Psychological Science, 28(3), 276–284.
Zajonc, R. B., Adelmann, P. K., Murphy, S. T., & Niedenthal, P. M. (1987). Convergence in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spouses.Motivation and Emotion, 11(4), 33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