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人耳朵被西方“掌控”,占國内90%市場,萬家中企卻不敵6家外資

文:新月

随着環境噪聲的加劇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目前全球聽力損失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聽力研究協會估計,到2005年,全球聽力損失25分貝以上的總人數将超過5.6億。且據第二次全國殘障人士抽樣調查,大陸聽力障礙人數在各類殘障人士中居首位,達到2780萬人,其中0-6歲兒童超過80萬餘人。

國人耳朵被西方“掌控”,占國内90%市場,萬家中企卻不敵6家外資

在此背景下,助聽器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根據中國産業研究網釋出的資料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将達到83.3億美元,但聽力障礙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人員遠遠落後于群體的需求。據統計,大陸聽力障礙專業服務人員僅有1萬人左右,對助聽器的應用不到5%,這也就意味着中國助聽器市場存在巨大缺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20年來,大陸助聽器市場一直被國外巨頭壟斷。德國的西門子,瑞士的峰力,丹麥的唯聽、奧迪康和瑞聲達,美國的斯達克,6家歐美企業一起,直接掌握了大陸90%以上的高端助聽器市場,且大陸的8000多家線下助聽器門店,絕大部分都是這些公司的門店。

國人耳朵被西方“掌控”,占國内90%市場,萬家中企卻不敵6家外資

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外的助聽器價格并不貴,一般在2000-5000元。就算貴了點也很少能超過一萬元。但這些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後瘋狂擡高了助聽器的價格,一款在日本、南韓等地隻賣2000美元的産品,在中國助聽器市場卻賣到5萬元,甚至一款助聽器最多能漲到150%以上。

與助聽器一樣幫助聽力受損人群的人工耳蝸,也未能例外。據媒體報道,在人工耳蝸市場,澳洲企業科利爾一家就拿下了中國7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也就是說,中國約2800萬人要想提升聽力,主導權由西方巨頭掌控。

國人耳朵被西方“掌控”,占國内90%市場,萬家中企卻不敵6家外資

這一“割韭菜”行為在中國市場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兩極分化趨勢。一是經濟條件有限的聽障人士對“價格”望而卻步,資本打破了他們渴望接觸有聲世界的夢想。二是消費者盲目信任國外品牌,仍然購買這種惡意漲價,導緻資本力量更加猖獗,陷入惡性循環。

并且如今國内的進口助聽器幾乎是每年一個價格,拼命上漲。據資料分析,助聽器價格每年都會有一到兩成的價格增幅。正是因為如此高昂的價格,才導緻大陸的助聽器佩戴率才相當低。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疑惑,為什麼外資企業将助聽器産品賣得如此昂貴,卻還能在中國市場吸金呢?

國人耳朵被西方“掌控”,占國内90%市場,萬家中企卻不敵6家外資

第一個原因是國外品牌也善于炒作概念。所謂的“疊代更新”,每兩年進行一次,一旦進行“更新”,國内的售價将至少上漲10%,品牌溢價相當嚴重。而國内消費者的潛意識普遍認為,進口助聽器産品的品質更好,再加上外資企業不斷對助聽器産品進行技術疊代更新,進口助聽器反而更受青睐。

其次,助聽器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西方人手中。要知道,助聽器的核心技術是晶片,因為強大的晶片算力可以根據不同的外部環境,抑制噪音,增強助聽器的語音輸出能力。而西方企業在晶片供應鍊上比較完善,對于峰力、西門子、斯達克等企業來說,更有利于助聽器的發展。

國人耳朵被西方“掌控”,占國内90%市場,萬家中企卻不敵6家外資

相反,中國助聽器産品的核心技術依然“卡殼”,生産助聽器的零部件如晶片、麥克風、受話器等大多掌握在西方巨頭手中。也正因為如此,國内助聽器市場的發展并不樂觀。目前,國産助聽器仍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售價大多在99元至700元之間,畢竟不足5%的助聽器佩戴率側面說明了大陸買不起天價進口助聽器的消費者非常多。

但是不可能一直“徘徊”在中低端市場,對于核心技術的“硬骨頭”,中國企業一直在着力攻克困難。國内助聽器第一品牌新聲科技創始人餘仕湖介紹稱,近年來,助聽器核心部件的國産化已經啟動,國内供應商出現了高靈敏度麥克風、受話器和低功耗語音放大內建電路”。在這其中,錦好醫療作為國内助聽器企業中規模較大的企業,表現尤為突出。

國人耳朵被西方“掌控”,占國内90%市場,萬家中企卻不敵6家外資

此外,小米在助聽器領域也有布局——入股主營助聽器研發,晶片設計、生産和銷售。智聽科技近兩年也一直在研發自主晶片,試圖将高端助聽器國産化,降低國産高端助聽器價格。相信在資本的支援下,大陸的助聽器行業能夠發展的越來越好。

國人耳朵被西方“掌控”,占國内90%市場,萬家中企卻不敵6家外資

且在近日,蘋果釋出的高端耳機airpods pro,已具有增強語音清晰度和音量的“對話推廣”功能,至于airpods能否真正的成為聽障人士的助聽器,還值得大家的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