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月
随着环境噪声的加剧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目前全球听力损失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听力研究协会估计,到2005年,全球听力损失25分贝以上的总人数将超过5.6亿。且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大陆听力障碍人数在各类残疾人中居首位,达到2780万人,其中0-6岁儿童超过80万余人。

在此背景下,助听器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产业研究网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83.3亿美元,但听力障碍相关的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人员远远落后于群体的需求。据统计,大陆听力障碍专业服务人员仅有1万人左右,对助听器的应用不到5%,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助听器市场存在巨大缺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20年来,大陆助听器市场一直被国外巨头垄断。德国的西门子,瑞士的峰力,丹麦的唯听、奥迪康和瑞声达,美国的斯达克,6家欧美企业一起,直接掌握了大陆90%以上的高端助听器市场,且大陆的8000多家线下助听器门店,绝大部分都是这些公司的门店。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的助听器价格并不贵,一般在2000-5000元。就算贵了点也很少能超过一万元。但这些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疯狂抬高了助听器的价格,一款在日本、韩国等地只卖2000美元的产品,在中国助听器市场却卖到5万元,甚至一款助听器最多能涨到150%以上。
与助听器一样帮助听力受损人群的人工耳蜗,也未能例外。据媒体报道,在人工耳蜗市场,澳大利亚企业科利尔一家就拿下了中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中国约2800万人要想提升听力,主导权由西方巨头掌控。
这一“割韭菜”行为在中国市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两极分化趋势。一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听障人士对“价格”望而却步,资本打破了他们渴望接触有声世界的梦想。二是消费者盲目信任国外品牌,仍然购买这种恶意涨价,导致资本力量更加猖獗,陷入恶性循环。
并且如今国内的进口助听器几乎是每年一个价格,拼命上涨。据数据分析,助听器价格每年都会有一到两成的价格增幅。正是因为如此高昂的价格,才导致大陆的助听器佩戴率才相当低。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疑惑,为什么外资企业将助听器产品卖得如此昂贵,却还能在中国市场吸金呢?
第一个原因是国外品牌也善于炒作概念。所谓的“迭代升级”,每两年进行一次,一旦进行“升级”,国内的售价将至少上涨10%,品牌溢价相当严重。而国内消费者的潜意识普遍认为,进口助听器产品的质量更好,再加上外资企业不断对助听器产品进行技术迭代升级,进口助听器反而更受青睐。
其次,助听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人手中。要知道,助听器的核心技术是芯片,因为强大的芯片算力可以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抑制噪音,增强助听器的语音输出能力。而西方企业在芯片供应链上比较完善,对于峰力、西门子、斯达克等企业来说,更有利于助听器的发展。
相反,中国助听器产品的核心技术依然“卡壳”,生产助听器的零部件如芯片、麦克风、受话器等大多掌握在西方巨头手中。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助听器市场的发展并不乐观。目前,国产助听器仍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售价大多在99元至700元之间,毕竟不足5%的助听器佩戴率侧面说明了大陆买不起天价进口助听器的消费者非常多。
但是不可能一直“徘徊”在中低端市场,对于核心技术的“硬骨头”,中国企业一直在着力攻克困难。国内助听器第一品牌新声科技创始人余仕湖介绍称,近年来,助听器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已经启动,国内供应商出现了高灵敏度麦克风、受话器和低功耗语音放大集成电路”。在这其中,锦好医疗作为国内助听器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此外,小米在助听器领域也有布局——入股主营助听器研发,芯片设计、生产和销售。智听科技近两年也一直在研发自主芯片,试图将高端助听器国产化,降低国产高端助听器价格。相信在资本的支持下,大陆的助听器行业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且在近日,苹果发布的高端耳机airpods pro,已具有增强语音清晰度和音量的“对话推广”功能,至于airpods能否真正的成为听障人士的助听器,还值得大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