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導演沈斌去世,他曾說,不能以導演藝術個性的張揚來淹沒戲曲演員表演

導演沈斌去世,他曾說,不能以導演藝術個性的張揚來淹沒戲曲演員表演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昆劇團獲悉,上海昆劇團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曲導演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沈斌因病醫治無效,2月12日23時16分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逝世。

沈斌1947年生于上海,1959年進入上海市戲曲學校昆劇二班學習武生,師從蓋春來、譚金霖及鄭傳鑒、方傳芸等“傳字輩”名師。1978年上海昆劇團成立時,沈斌即入團工作,1986年入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進修,系統全面地學習戲曲導演藝術。他曾為上海昆劇團執導精華版《長生殿》《占花魁》《血手記》《白蛇後傳》《新蝴蝶夢》《甲申記》《無鹽傳奇》《上靈山》《假婿乘龍》《钗钏記》《龍鳳衫》《獅吼記》《臨川四夢·南柯夢記》全本《長生殿》(一本、二本)等多台大型劇目。他參與執導的精華版《長生殿》獲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劇目大獎(榜首)、優秀導演獎,他曾被授予“昆曲藝術優秀(導演)主創人員”稱号。

導演沈斌去世,他曾說,不能以導演藝術個性的張揚來淹沒戲曲演員表演

“1959年9月1日,12歲的我考入了上海戲曲學校昆二班學戲,當時不知道昆曲是什麼,更不懂什麼叫藝術。隻知道戲校不收費,吃飯不要錢,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我就這樣好奇地踏進了戲曲藝術之門,沒想到這樣就是一生。”沈斌還為京、越、豫、淮、婺、紹、錫、粵、黔、雷、越調等十多個劇種執導百餘台劇目,如平劇《秋風賦》《範仲淹》《巾帼紅玉》《秦良玉》、昆劇《李清照》《大将軍韓信》、婺劇《鐵靈關》《遙祭香魂》、豫劇《西湖公主》《周公輔政》、淮劇《千古韓非》《樊梨花》、越劇《沙漠王子》、紹劇《渭水之戰》、秦腔《李白長安行》等。他執導的作品曾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文華新劇目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導演獎等藝術大獎。

回顧導演生涯,沈斌曾表示,方傳芸、鄭傳鑒兩位老師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方老師去上影廠開拍《大風歌》時,就帶着我去當技導。從跟着方老師學技導,到獨立擔任電影《筆中情》的技導,助推我想當導演的興趣。1979年上海昆劇團排練由莆仙戲《春草闖堂》改編的昆劇《假婿乘龍》,方老師是該劇的藝術指導,我擔任導演,這是我步入導演生涯的起點。”

導演沈斌去世,他曾說,不能以導演藝術個性的張揚來淹沒戲曲演員表演

從事戲曲劇目導演四十年,沈斌面臨過戲曲改革的艱辛和不易,有過困惑、彷徨,卻又锲而不舍地去實踐、求索。如何将戲曲藝術本體的文化元素與創新意識合理結合?一直以來他在創作中有意識地探求,曆經長年的創作實踐,逐漸形成對中國戲曲藝術本質性的認識,“最終我認定:具有獨特個性的戲曲藝術,在新的創作中必須具有戲曲化的思維方式。由此,‘古不陳舊、新不離本’的創作理念逐漸确立。”

“作為一個戲曲導演确實不容易,既要有對全劇風格、樣式的掌控能力,又要具備全劇燈、舞、道、效的綜合能力,更應該擁有引領演員進入人物創造的手段,使一個劇達到真正的完整。”在藝術的綜合中,沈斌非常注重表演藝術,也就是注重演員如何運用自己的表演技藝去塑造人物,“我們戲曲的特點就是突出演員的表演,戲曲觀衆是來看演員的,俗話說是‘角兒’的藝術。直到當代,我認為戲曲的觀衆仍是抱着這種欣賞習慣走進劇場,看好演員以唱、做、念、打的‘絕活’演人物。是以,導演要調動各部門的藝術手段為塑造人物服務。一切的綜合藝術手段和高科技器材的運用,不是單純為了滿足當代觀衆的視覺沖擊,更應該是為了烘托、渲染人物情感、内心,圍繞創造人物服務,要‘炫’演員的技。真正搞成具有本劇種特色的保留劇目流傳下去,不能以導演藝術個性的張揚來淹沒演員的表演。”

導演沈斌去世,他曾說,不能以導演藝術個性的張揚來淹沒戲曲演員表演

沈斌強調,一個好的戲曲導演,不僅要掌握戲曲表演寫意戲劇觀的表現規律和戲曲舞台虛拟、靈動、自由的時空處理,達到整體演出的完整,更應是一個優秀的、懂表演的藝術家,“能精通生、旦、淨、末、醜各個行當的傳統表演手段,能自如引導演員以戲曲獨特的表演手段為特定人物服務。試想,如果我們戲曲導演不熟悉、不掌握戲曲藝術的表現性,如何去駕馭、判别演員的表演和引領演員根據不同的人物,進入整體的表演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