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槍騎兵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電視劇引發冷兵器愛好者的熱議,其中許多唐朝兵器甲胄的複原展示,是本劇一大亮點。軍迷朋友高興的看到唐刀的出現,也再次激發朋友們對唐朝兵器的興趣。
唐刀經過網絡近二十年的發酵,已經名滿天下,衆多刀劍工作室也都有各種複原作品。大家有興趣就可以擁有一把。附着在唐刀上的神秘也逐漸褪去,求知欲強烈的冷兵器軍迷紛紛又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其他唐朝特色兵器上。
于是就會有朋友會問:"為什麼唐刀都是直刃,唐朝有沒有漂亮的彎刀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種彎刀很非常有名,得到此後曆代詩人俠士的詠贊。這種彎刀就是大名鼎鼎的"吳鈎"。

喜歡中國古典詩詞的軍迷朋友,一定會熟知"吳鈎"這個名詞,它出現在無數歌頌任俠英豪、抒發壯懷激情的詩詞中,俨然已化身為英雄所愛兵刃的代名詞,其使用頻率僅次于寶劍,但其意境卻明顯高于刀劍等尋常兵刃。
寶劍人人盡知,但後世無覓可循的"吳鈎"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兵器,卻長期無人能解,一直以來各種說法衆說紛纭,有"直劍說",有"鐵勾說"。為什麼小編今天又言之鑿鑿的說它是"圓月彎刀"呢!?
這主要是因為吳鈎這個名稱太過古老,它本是先秦一種大量存在的兵器,後來便遭淘汰,退出曆史舞台。而唐宋時期時期再次大量出現,卻已經"此鈎非彼鈎",并不是先秦時期吳鈎的複興。而是一種從西域引入的異族風格彎刀,唐人無以命名,就用先秦時期吳鈎之名借喻,可能二者外觀上有極為相似之處。
不過這種用古老曆史名稱命名新事物的做法并不是很理想,吳鈎明顯不能充分表達這種新兵器的特征,反而容易引發人們誤解,以為它又是一種以"勾、割"為主的兵器,而忽略了這種新兵器其實是一種彎刀。是以,唐宋以後,彎刀可能繼續存在,但吳鈎之名卻再也不出現在兵家武行的術語中。
先秦時期的吳鈎,是一種青銅制作的内弧兵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出土過先秦吳鈎實物,能夠讓今人一睹吳鈎的真實面目。其曲線非常優美圓順,宛如弦月。不過作用卻不是砍殺,而是像歐洲彎鐮一樣的内刃兵器,以勾割為主,兼帶"鑿、啄"的功能。
吳鈎在先秦是非常普及的一種兵器,之是以以吳命名,是因為吳國當時是中國青銅刀劍兵器制作工藝最發達,産品品質最優良的地區,是以許多優秀的刀劍都愛冠以"吳"字。
漢刀鐵制兵器大量取代青銅兵器後,許多先秦銅兵都湮滅在曆史長河中,吳鈎也同樣如此,可能還有一些新兵器繼續小範圍的沿用。
魏晉南北朝開始,由于中國一些遊牧民族比如鮮卑在北方有着地域直達西域中亞的活動領域,而且這些遊牧民族比之漢族有更加開放的胸襟,是以大量西域中亞甚至羅馬的文化技術和風俗都被引入中國,引發隋唐一系列變革,刀劍方面同樣如此,例如唐刀就包含許多中亞刀劍的裝飾藝術元素。隋唐時期,一種西域中亞風格的彎刀,這時也大量出現,并得到唐人的喜愛。由于其外形和中國古代吳鈎有相似之處,是以唐人就借用"吳鈎"之名命名了這種新式彎刀。
彎刀"吳鈎"到底什麼樣子呢?其實它的形象還是大量儲存下來,隻是一直被人忽略。儲存在哪裡呢?衆所周知,唐宋時期佛教藝術異常繁盛,而且隋唐時期,佛教造型方面,還保留大量西域文化的原始風貌。比如許多尊神的造型,其實就保留了大量西域國家文臣武将的形象造型。
這些異域風格的造型,經過晚唐的"本土化"以後,異族特色就慢慢消亡。隻有在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型藝術中,從能大量捕捉當時西域中亞國家的一些影子。
就兵器铠甲而言,隋唐時期的"天王造型"中,就保留了許多原汁原味的西域武士的兵器铠甲原貌影像。而本文中的彎刀"吳鈎",就大量存在于唐宋時期被武士譽為"軍武之神"的"毗沙門天王"身上,唐代《興唐寺毗沙門天王記》描繪: "毗沙門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吳鈎,左持寶塔。其旨将以摧群魔,護佛事 "
毗沙門天王就是後世的托塔天王,他是四大天王之首,是以其铠甲最威嚴華麗。所有唐朝毗沙門天王,無一不在肚臍下方,懸挂一把弧度彎曲如月的彎刀,這個彎刀就是唐宋"吳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