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小劇場聽過脫口秀演出嗎?
他們會在演出的過程中,
提醒你不要錄音或者錄像,為何?

如果錄像傳出去了,
自己的段子就不夠新鮮了,
對票務的銷售肯定就是一種傷害了。
這實際上是對演員的知識産權的一種保護。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為了保護知識産權,
一直保持着一個政策:
述而不作!
《舞千年》劇照
什麼意思?
就是對弟子口傳心授,而不使用教材。
你還想盜版我的教材?我連教材都沒有!
這其實就是保護知識産權的一種方式。
有人說, 那不是有《論語》嗎?
《論語》其實是孔子的弟子,
将孔子說過的話,整理而成的一本書。
相當于孔子發過的朋友圈,
可不是孔子的教材啊。
在古代,
雖然缺少規範性的法律條文,
但古人還是有一定的知識産權保護意識的。
像民間手藝人,
往往采取祖傳秘方的政策,
來保護自身的專利權。
川劇的變臉、江南的刺繡、
景德鎮的燒制工藝等等,
都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承了下來。
保護意識到了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商标的意識。
商标,據傳最早誕生于先秦。
在那個社會形成自然經濟的初期,
已經有部分商品通過印章等方式,
來實作差別生産者的識别功能。
那些篆刻着“幹将”“莫邪”的寶劍,
被尚武之人争相購置。
已經可以視為是現代商标的雛形了。
北宋年間,
山東濟南的劉家功夫針鋪,
散發了現今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廣告,
采取了圖文并茂的形式——
中間是一隻搗藥的小兔子,
并輔以“認門前白兔兒為記”。
這隻小兔子,
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具有完全意義上的商标。
特别有意思的是,
銅闆下面還刻着廣告語:
“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
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
别有加饒,請記白”。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
我們家的針都是買的上等的鋼條,
秉承工匠精神造出來的,
品質特别好,不會耽誤您用。
如果您批發之後再往外賣,
還能給您多打點折。
是不是還挺具有現在的商業頭腦的?
是以說,
從商标以及廣告語來看,
咱們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購、
生産加工和批發販賣為一體的經營方式,
更能展現出咱們國家的商标文化源遠流長。
商标起源于先秦,
而版權的意識,起源于宋。
宋代以後
随着活字印刷術的普及,
書籍的出版速度大幅提升,
使得版權保護,
形成了客觀上的需求。
據史料記載,
中國在北宋初年,
就已經有了保護出版權的記錄。
當時,
政府曾頒布過“刻書之式”。
将書籍印刷出版的法規
以條文形式固定下來,
不按照這個條文形式出版的書籍,
就是“假貨”、“盜版”。
書商們還自發在書籍中
通過聲明版權的形式,來杜絕盜版。
南宋紹熙年間刊刻的《東都事略》,
目錄後的牌記上寫着:
「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闆」。
翻譯過來就是,不許盜版!
這是大陸,也是世界上,
發現最早的版權執行個體記載。
因為缺乏相關法律制度保護。
那個時候對盜版的唯一懲罰,
可能就是咒罵了。
直到晚清時期,清王朝編纂新律,
才于1910年,
頒布了大陸曆史上第一部著作權法——
《大清著作權法》。
新中國成立以後,
中國的知識産權保護
逐漸走向成熟、形成體系。
随着國際貿易的發展,
知識産權的作用将越發凸顯,
成為企業核心競争力的關鍵所在。
今天是世界知識産權日
河大衛想對大家說:
尊重知識,保護産權
從你我做起!
一家之言,歡迎讨論
文字丨陳小山 編輯丨沈十一 監制丨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