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誤診率僅10%?真實世界的結果要殘酷得多!醫生為什麼會誤診,今天帶你深入了解

作者:沈淩醫生

前不久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故事,說在西班牙生活的華人在當地誤診了一個并不算複雜的疾病,後來回國後治療好轉。多年前也有女明星李冰冰在澳洲被誤診,後來回國後診斷為急性扁桃體炎,一個常見疾病,治療後痊愈。

昨天看到丁香園微信公衆号文章提到誤診的事情(參看《誤診發生後,為什麼隻有醫生在焦頭爛額?》),其中有一個三甲醫生說誤診率大約為10%。

誤診率僅10%?真實世界的結果要殘酷得多!醫生為什麼會誤診,今天帶你深入了解
當我看到這個數字時,我是震驚的,不是因為數字太高,而是太低了。這個話就仿佛在說一個醫生從來沒有出過醫療差錯或者醫療事故。如果你能遇到一個誤診率隻有10%的醫生,你就相當于祖上燒高香了,誤診率10%的醫生絕對可以進入全國1%的行列了(相信我,這是我多年來的真實感受)。目前,在我們國家,這樣的醫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了。
誤診率僅10%?真實世界的結果要殘酷得多!醫生為什麼會誤診,今天帶你深入了解

說實話,我有點提心這個不符合真實世界的數字會給普羅大衆帶來錯覺,仿佛合格醫生的标準就是低于10%誤診率。可是現實工作中,這怎麼可能呢?不同的醫生,大城市大醫院和相對落後地區的小醫院醫生,工作多年善于總結經驗的醫生和剛工作沒幾年的年輕醫生,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即使同一個科室同一職稱的醫生,這個數字差别都很大,脫口而出的10%這個數字怎麼得來的?

要說到誤診率,我相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了解。對于患者而言,每一次就診(包括門診和住院),誰都希望能夠不誤診,如果實際上診斷錯誤那麼就會認為是一次誤診。作為醫生,我們可能認為患者因為一個疾病多次就診,診斷錯誤隻能算是一次誤診。站在管理者角度看,可能出現醫療差錯或者醫療事故,才算是一次誤診。那麼,這樣所得出來的誤診率相差巨大。

當然,今天我并不是想探讨誤診率如何計算,而是想探讨誤診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如何減少誤診。

上一期内容介紹了一個高血壓誤診的案例,我們回頭再仔細審慎這個病例,會發現很多誤診的思維規律在其中。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醫生平時是如何思考的:

  • 我們要知道臨床醫生診斷疾病的過程不僅根據書本上說的診斷依據,而且有下意識中是依據疾病的流行病學,或者說機率分布,即常見病多發病常見表現放在最前面,其次是常見病多發病少見表現,最後才是少見病罕見病。例如,主動脈縮窄在每一本教科書上作為難治性高血壓的鑒别診斷都寫着,但是這個病通常是在兒童時就診斷的,是以在一個中年女性來就診時就容易被忽略。而中年人難治性高血壓需要考慮一些内分泌惡性良性腫瘤,是以醫生們會進行相關檢查。
  • 其次,正是由于臨床醫生日常接觸的是常見病和多發病,是以思維慣性往往也容易将診斷局限在常見病和多發病,而沒有跳出來拓展思維。對于胸痛的患者,我們首先考慮的當然是心絞痛、心肌梗塞、肺栓塞、主動脈夾層這些危重症,但對于胸痛變異型哮喘(參見(《這樣的胸痛你會誤診嗎?》)和惡性貧血(《年輕人反複胸痛、進行性乏力,可是心電正常,醫生都搞蒙了!最後發現查體不到位,診斷方向錯誤,這個教訓很深刻!》)就容易遺漏。
  • 第三,許多醫生習慣于快思考,也就是用直覺做出判斷。這是人的天性,有時直覺也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可是如果不細緻分析病例,卻往往容易發生誤診(參見《思考快與慢—我們要有什麼樣的臨床思維》)。

那麼,醫生又為什麼會誤診呢?

客觀地講,根本原因在于生命活動的複雜性。例如急性闌尾炎通常的表現是轉移性右下腹痛和發熱,可是如果患者僅僅表現為發熱而沒有腹痛,你就會面臨大量發熱的鑒别診斷,更有可能的是很難首先考慮到急性闌尾炎。同樣,對于主動脈夾層的患者,有些并沒有劇烈的撕裂樣的胸痛,而可能出現如雙下肢無力(《為什麼雙下肢乏力的老人家到醫院僅二個小時就死亡了》)或者肝腎功能突發嚴重異常(《肝腎功能急劇變化令人驚愕 動脈夾層部位不同表現各異》),或者以牙痛為首發症狀(《診斷┃牙痛,真正病因竟是主動脈夾層?!》),這些多樣的臨床表現對于臨床醫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戰。這類的例子還有不少結締組織疾病,特别是血管炎疾病,臨床表現多樣,診斷起來非常困難。

誤診率僅10%?真實世界的結果要殘酷得多!醫生為什麼會誤診,今天帶你深入了解

其次,醫生對于疾病本質的認識不足,以哮喘為例,哮喘的本質是氣道高反應性,是以具有反複性、發作性和可逆性三大臨床特征,其常見和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喘息、呼吸困難、慢性咳嗽、胸悶等。但是部分患者以胸痛為首發症狀出現時,如果專科醫生沒有緊緊抓住疾病的本質去分析問題,則很容易出現誤診(《胸痛八年備受折磨問題出在哪 細問病史發現端倪答案肺功能》)。

對患者的症狀會選擇性的擇取,而沒有真實地反映病情變化過程,進而出現思維的偏差。例如在《持續發熱三周,多種高檔抗菌素使用無效,我們該怎麼辦?--兼談我們要如何診治肺炎》這個病例中,最初的主管醫生病曆上的主訴是“發熱、咳嗽、氣急十天”,而真實情況是“咳嗽、進行性呼吸困難20天,發熱10天“。前者病史容易讓人懷疑是感染性疾病,而後者則是結締組織疾病相關間質性肺炎的典型病史。是以,是否能真實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過程,也是影響診斷準确性的因素之一。

缺少系統的體格檢查,疏漏各種關鍵資訊,使得誤診的發生不可避免。在《肺泡灌洗液NGS檢出貓立克次體,但是最終診斷肺癌,為什麼我說不能迷信NGS》中,初診的醫生沒有進行淺表淋巴結的觸診,在我看來是導緻誤診的關鍵原因。在《幾十年的高血壓,服用6種降壓藥還無法控制,我們遺漏了什麼發現麼?》中,所有的醫生都忘記給病人進行下肢血壓的測量,否則他們應該能發現主動脈縮窄導緻的下肢血壓明顯低于上肢血壓,進而找出高血壓的真正原因。

誤讀化驗室檢查結果。随着現在各項新技術的出現,我們診斷疾病上有越來越多的幫手。可是正如沒有完全的檢驗,任何檢驗都可能存在局限性。是以,要求臨床醫生在分析這些檢驗檢查結果時,要綜合所有的臨床資料,而并非僅憑一項或者幾項結果做出判斷。例如,我反複說過對NGS結果要審慎分析,還有D二聚體的高低來決定是否進行肺血管CTA檢查(參看《為什麼我會判斷患者有肺栓塞?》)。

缺少相應的檢查手段。在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由于缺少肺功能儀器,進而導緻很多慢性氣道疾病沒有能及時診斷出來,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