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了世界的遺産

“吳縣”是中國最具曆史和文化價值的縣域機關,從秦始皇設郡縣開始到2001年撤縣建區,對吳縣的研究是對中國最基層組織的絕好剖析。從宏觀的地理環境、景觀風物、政治經濟到微觀的人、事、物,江南的地理、文化和心理上的中心俱在于此。“吳縣文物”的概念是需要厘清的,具有曆史、藝術、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迹,無論其材質、形态、功能,從原始時代的刮削器、砍砸器到明清的書畫、瓷器和各種巧作精工的器用雜項,無論是單體的建築,還是成片的村落和古鎮,皆屬于文物的範疇。在物質的文物之外,還有非物質的遺産,其範疇更廣,技藝、傳說、節俗、記憶皆屬于此。

為了世界的遺産

在吳縣的範圍之内,也就是如今蘇州的相城區、虎丘區(高新區)、工業園區和吳中區的區劃範圍之中,從萬年之前的文明源頭三山島到如今最為富庶和發達的縣區經濟,文脈的延續和傳承實際上揭示了江南文化發生、發展的全部過程。

緣 起

對于東山、西山和太湖的印象,最早來自枇杷、楊梅之類,每年一次的采摘幾乎成為一種儀式。去東西山似乎和去蘇州是無關的兩碼事,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其實也一直沒搞清過吳縣、長洲、元和以及蘇州的關系(武則天的吳縣分設吳、長洲兩縣,同城而治。雍正時分設元和、長洲、吳縣三縣,同城而治至于清末。1912年三縣又合為吳縣),吳門那些名人的籍貫很讓人頭痛。民國的《吳縣志》是把各沿革關系梳理得最清晰的,有意思的是,民國元老李根源在那張幾十頁的表格中一直在強調“吳縣”是郡或府下面的“首縣”。現在想來,吳縣的認同其實是堅強和執拗的,就像常熟、昆山、太倉(婁東)、吳江(震澤)一樣,行政區劃當然很容易變,但文脈的建構并不容易。

為了世界的遺産

清末地圖,圖源譚其骧《中國曆史地理地圖集·清》

反過來而言,蘇州對太湖的感情也是很微妙的,蘇州一直圍繞着古城區展開推廣和宣傳,吳縣、太湖一向都不是重心,甚至讓很多人以為太湖全屬無錫。事實上,吳縣是蘇州真正意義上的“母縣”。1928年,劃吳縣城區建蘇州市,市縣才分治,距今不足百年(1930又撤銷蘇州市并入吳縣,新中國成立後又劃吳縣城區建蘇州市,市縣同城而分治,直至1983年蘇州地區行政公署取消,蘇州實行市管縣的體制)。吳縣“一分為四”之後,東西兩側的“工業園區”和“高新區”乃至于北邊的相城區更像是傳統城市空間的一種擴張,南邊的吳中區算是繼承了“老吳縣”的正脈,靠近古城的城南更都市化一些,到太湖邊自然成鄉村(一度還有太湖區,後又屬震澤,最後還是歸于吳縣)。

“山水間”顯然是此間的核心競争力,但當山水太過著名時,恰恰也會成為很多“不如意”的根源所在。自然資源、風貌景觀和文化遺産的保護不免給城市發展套上了枷鎖和鐐铐。在蘇州時,逢節假日有機會就會走訪古村古民居。從甪直、木渎、光福到東西山,最大的感受是“不容易”,太湖邊要造一座廁所都需要層層審批,民居修繕遠不是有錢就能搞定的事情,産權、資質、後續的開發經營都是問題,資源衛星不間斷地監控着此間每一寸土地的使用情況。

為了世界的遺産

洞庭兩山今景

覺悟認識一直都在:“居山水之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文震亨的這個論斷并非其個人的,實際上是當時江南文人的共同認知,之是以“世間樂土是吳中”,那是因為河網所連接配接起來的是兼具生活便利性和能夠讓身心充分愉悅的自然和人文空間,各式各樣、作者各異的“洞庭東山圖”“西山紀遊圖”“具區圖”“江南春”所展示的是一種兼具現實和理想意味的人居範式。戴着鐐铐其實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博物館收藏的對象是文物,對于可移動的文物,比如絕大多數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的收藏,博物館已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流程、方法和标準。對不可移動的建築、村鎮而言,其體量巨大,一般的博物館很難以收藏(大都會複原了蘇州網師園殿春簃的明軒和埃及的丹铎神廟[The Temple of Dendur],那是少數),但這不意味着博物館不應該關注大體量的建築和空間結構。不了解空間,也很難真正了解一旦脫離空間,即會意義消解的物件。

為了世界的遺産

大都會複原的蘇州網師園殿春簃的明軒和埃及的丹铎神廟,圖源網絡

數字技術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不可移動文物分布範圍廣,涉及區域内4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17座曆史村落、各級文保機關幾百處。采集對象類型複雜多樣、體量差别懸殊。既有細節豐富的磚、木雕,也有古建築和建築群,還有包括街巷、道路、水系、農田等在内的社群、村鎮。針對不同對象,其資料采集、處理和呈現方式必然各不相同。

在制定和實施資料采集、展示方案時,更需考慮時間、人力、物力和資金投入,在諸多限制下盡可能實作理想預期。在反複讨論、研究、比較和試驗、磨合的過程中,完善了資料采集方案,并在實踐過程中加以修正。對建築與村落的資料記錄,不僅用到傳統常用的建築測繪、照相等技術,還應用如雷射雷達掃描、全景掃描、無人機航拍與模組化等,通過計算機測算相關資料重建三維影像。

紫金庵羅漢數字模型

以大尺度的村鎮為例,采用的是無人機航拍與模組化。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與點雲模型技術相結合,采用多旋翼單鏡頭的無人機對包括甪直、木渎、東山、光福、明月灣、三山村、東村、楊灣、翁巷、衙甪裡村、東蔡村、植裡村、舟山村、堂裡村、後埠村、涵村等在内的17座傳統村落進行多角度傾斜攝影測量,生成點雲資料,制作資料模型。

為了世界的遺産

明月灣航拍數字模型

飛行中分高度、分角度拍攝,依托于高性能的計算機裝置,利用Agisoft Metashape模型軟體,對采集到的海量照片進行資料處理(對齊照片、生成密集點雲、生成網絡、生成紋理),自動拼合村落的點雲資料,再生成相應的多邊形模型。利用采集的資料,采用3D列印、雷射雕刻、AR、線上互動等方式讓這些文物實作互動體驗,讓觀者深入了解和探索這座巨大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庫。

為了世界的遺産
為了世界的遺産
為了世界的遺産

利用Agisoft Metashape模型軟體生成的明月灣帶貼圖的多邊形模型精度對比(高精度、中精度、低精度)

打破尺度,洞見關系

數字展覽的好處在于能夠随意地變換尺度,洞悉對象之間的關系。“規劃”自古有之,但“匠人營國”“相天法地”和我們現在的城市規劃是全然不同的概念。環太湖的古村落都是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東西山的幾個有名的古村最早都可以上溯到吳越争霸時期,魏晉士人南遷是重要的發展契機,南宋奠定了格局,明清真正達到繁華。

長達千年以上的發展曆程,從廳堂、宅院到日常的生活、娛樂、交通、生産,乃至吳縣這樣一個行政區域,主觀的調整也罷,長時段的漸變也好,所呈現出來的其實是人居的根本法則,例如“背山面水”之類的選址規律,其實都是對天時和環境的順應。廳堂的尺度其實是由廳堂裡的家具決定的,宅院的尺度是廳堂所決定的,形成聚落的宅院自然構成社群,社群必然會衍生出各種社會活動,形态、性質相近的聚落組織在山水間連綴成片,這最終構成環太湖最為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以東山的楊灣村為例,原有“三街六巷門”之說,三條主街、六座巷門,大概能夠代表宋元以來江南地區自然村落的一般尺度範圍。其中長近千米,明清古建最為集中的“明代一條街”應該就是當年的“三街”之一。古代村落晚間出于安全考慮常會實行封閉管理,故而有巷門的必要,現在在村頭“上天王”旁也有巷門,雖為建立,但未必不是原來“六巷門”之一。村中有清代的更樓,基本儲存完好。更包括更樓旁有多個池塘,楊灣村山水環抱,從村落整體安全和消防上的考量堪稱完備。

為了世界的遺産

楊灣古村的更樓與附近的池塘

軒轅宮在楊灣村的北頭,軒轅宮大殿是蘇州地區少見的元代建築。傳說春秋時期楊灣即吳國重要軍事陣地,伍子胥在此迎接自己的母親,故而建胥王殿祭祀,後改為軒轅宮。南宋抗金名将楊虎以此地為兵庫,集戰船千艘,抗擊金兵。伍子胥時期楊灣是否有人居住倒是未可知,将來有機會做些考古的話應該能解決這個疑問,但南宋楊灣已經形成比較大的村落應該可以得到某些傳說和曆史層面的佐證。辯證對待、科學分析口述和文本資料是溯源古村落曆史的必要前提和方法。

為了世界的遺産

軒轅宮數字模型

實地踏勘的話,會有更多感性認識。出軒轅宮便是楊灣村的古道,兩者無縫銜接,通達順暢。夾道就是用石塊整齊堆疊,沿山勢修築而成的石階和果木田壟,與建築相錯,各無妨礙。正值霜降之後,黃葉灑落青苔,紅橘挂滿枝頭,煞是可愛,還有東西山常見的楊梅、枇杷樹雜錯點綴,若無長年累月的經營斷無可能成此規模。環境的整饬有序和氛圍的古意盎然,比之于村中古建築更為難得,也提示在此地建築年代所屬的“明清”之前,楊灣的人居和生産活動已然頗具規模。

為了世界的遺産

楊灣古道

沿着“明代古街”兩側分布各類曆史建築多達 57 處。其中包括元代軒轅宮、明代懷蔭堂和明善堂3處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久大堂、崇本堂、純德堂和錦星堂4處市級文物保護機關。村内還散落着景雲堂、逐祖堂、 敦愛堂、崇儀堂、安慶堂、三善堂等 20 多座明清建築,古橋、古井、古碼頭點綴其中。不少明清建築門戶前和院落旁皆植有銀杏等古樹,有的樹齡近千年,可見曆史上對于老建築的修繕或改造向來以儲存古迹(古迹絕不僅是文物和建築)和文脈為優先,有機、可持續和繡花針般的改造并非現在特大城市更新的專利,細節處滿是時間和智慧的堆疊印迹。

為了世界的遺産

楊灣村的古樹

當下的古建築研究越來越專精于建築時代、樣式和技術領域,鬥拱的做法、梁架的形态、門窗的樣式等等變成了專家們的聚焦對象。微觀的剖析和細讀當然是有其必要和意義的,如同我們在“吳縣文物數字展”中解剖作為江南典型民居的凝德堂(廳堂)和惠和堂(宅院),分析門樓、屋脊、軒架、山牆、戶牖等種種建築結構,“山霧雲”“水浪機”這樣的“詩性的”術語對于“古建素人”其實也能産生間離的吸引力。

為了世界的遺産

山霧雲數字模型

以《營造法原》這本“吳地建築手冊”中所說的“審度形式,予以變更之”的概念而言,這些“流雲飛鶴”和“水浪花草”的裝飾更像是一種技藝的炫耀,江南的風格實際上源于人工對天道的想象和追慕。之是以要“打破尺度,洞見關系”,那是因為我們在古建築研究領域的目标不僅止于古建築本身的“修”“保”和“利用”,而是人居環境的整體保護和提升、文脈關系的梳理和傳承。

楊灣村乃至于東西山的不少古建已然倒塌,無法再為人所居,這是時間的必然。宋代的南遷客是如何處理江南卑濕地和中原文化關系的,明清的鄉賢是怎樣引導和規劃村落的更新和發展的,這樣的挑戰并非當下的新課題,即便明清的楊灣已然有其異常出彩的回答。風貌、功能和環境的關系恐怕是最需要聚焦的方向,其實于生長于斯人而言并沒有什麼“宋元”“明清”,隻有卓然的屋宇、山水和江南,這個材料運用、工藝技術和人居哲學最為卓越的樣本。

再認識江南

江南既是地域的概念,也有其獨特的文化意味。從山水風物、曆史傳承到情感認同,江南是中國最具詩意和美感的文化符号。

為了世界的遺産

清初的江南省,圖源網絡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其中之一便是“江南道”,囊括今天的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起川、貴,東至大海的廣大地區。“江南道”是曆史上最早以江南為地名的行政區。清順治二年(1645年)的江南省,則是曆史上最後一個以“江南”為名的省級行政區,轄區包括今江蘇、安徽二省,也包括今天的上海。若以自然條件為依據,則環太湖就是江南的核心。其範圍從蘇、松、嘉、湖或蘇、松、常、鎮“四府說”到蘇、松、常、鎮、甯、杭、嘉、湖、紹、甬“十府說”。另有“五府說”“六府說”“七府說”“八府說”“九府說”等,均不出此範圍。

認識江南,首先需要注意的正是區域景觀和環境特征,而景觀和環境實際上是“江南”這概念之是以存在的根本。因為河網密布、溫熱濕潤的自然條件,飯稻羹魚才有基礎,精工和巧作才會成為深入骨髓的基因。

江南的村鎮和民居的發展曆史,所表現出來的,其實是先進的理念和營造技術在本鄉本土的實踐和應用。可以想見,宋元的楊灣應該也是《千裡江山圖》中那些村落的樣态、最為重要的建築,比如軒轅宮之類與北方并無大的差别。比較劉松年描繪臨安的《四景山水圖卷》和 峙岩山寺的壁畫,大概能直覺了解江南和朔北的差別。建築本身倒不是關鍵,關鍵正是山水。

為了世界的遺産

蘇州西山古村落位置圖

山水城市,典型者譬如蘇、杭,到嘉興、湖州、松江、常熟,再到木渎、甪直、洞庭西山、東山乃至楊灣、陸巷、東村、明月灣之類的村落,直至成千上萬的不可計數的園、庵、寺和殿、堂、台、樓、閣、榭,最終到陳設于其間的假山、盆景、山水條屏,從最宏闊者到最微觀的呈現,其肌理結構和内在關系其實是一以貫之的,小者是大者的切片和複制,大者是小者的演繹和升華。“山水城市”是江南的核心特征,“舟行山水間”是江南的标志,前街後河,因水而興,塵世和喧嘩本是繁華的根本,是士子和佳人逃不開的誘惑,山水裡的城市既能享受城市的便利,又能占盡身心上的愉悅。

建構新的城市脈絡

城市的興盛是人流、物流、資金流高度集中的必然結果,城市的興盛影響了人類曆史程序,也決定了當下我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發展帶來了高效、集聚和便利,但是也導緻了擁堵、混亂、污染、焦慮、不平衡、不可持續等城市病,本質是以長期和終極性的人居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和局部的利益。消弭城鄉界限,首先是從城市面積的擴張和鄉村形态的轉變,然後才可能有新的城鄉關系的形成。如果說明清以來的江南市鎮和鄉村其實是城市形态的部分“複制和切片”,當下的“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其實是鄉村功能城市化(現代化)和保持鄉村傳統風貌的更高水準的結合。“保持傳統風貌”從邏輯而言并非最優選擇,隻是一旦對“改變風貌”的沖動不加以抑制的,結果隻可能是形态上徹底的混亂和審美上的巨大災難。

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數字技術的發展,最終會讓以“資金流”“人流”和“物流”聚集為前提的發展模式發生巨大的變化,勢不可擋的模式轉變其實也是對人員密集模式的一種消解,順勢而為其實反而給了我們越來越多的選擇。以聚集為優勢和特征的城市模式越來越行不通,以個體的健康發展和惬意生活為目标的模式會越來越得到青睐。

為了世界的遺産

三山島

“山水城市”不僅僅是山水風景中的建築和人居,從明清江南的山水城市到未來的山水城市不是回退,而是升華,是技術進步和理念疊代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在江南,毫無疑問,未來的山水城市(蘇、杭)擁有的機會會更多,風景讓人愉悅,網絡和技術能夠讓工作和生活更便捷,恰如150年前的港口能夠引領城市發展的風向一般。

世界的遺産

相較15年前已然成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産”西湖,太湖底蘊更為豐厚,直接涉及江浙滬,貫穿萬年的文明史。太湖的風貌能儲存到現如今的程度其實殊為難得,趙孟頫、倪瓒、沈周、文徴明、董其昌所傾慕的浩渺煙波于今仍是寰宇之内的絕佳景緻。世事興替,對太湖的敬畏從未消退,标準和水準與時俱進,取得的成果堪稱典範。

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勘查這些環太湖的村落,仍能發現不少古建築甚至挂牌的“控保建築”和“文保機關”出現各種狀況,最嚴重者甚至已經完全坍塌。因為房屋産權關系的原因,對于私人産權的古(老)建築的維修和保護實際上仍然存在很多障礙,涉及古建維修機關資質和房屋維修公私之間的出資比例問題還有諸多難以破解的沖突。在修複理念和标準上,我們所一直堅持的一些原則和标準與建築使用者的當下實際功能需求之間其實有不小的差距,在學術和實踐層面值得做更多的讨論和探索,對待不同的“文物建築”和“老建築”需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制定和遵循更為精細和科學的标準、流程和路徑。

為了世界的遺産

懷蔭堂古窗

為了世界的遺産

修繕後的窗

諸多問題中,最難處理的是“保護”和“發展”的關系。風貌保持下來了,建築儲存下去了,但隻剩下了老年人願意留下來,外來的遊客所喜歡的風貌和本地居住者的不友善、不惬意沖突巨大,花了大力氣修好的文物建築除了少部分變成景點供人參觀,更多的是關門大吉。有些古村落改造則紳士化、貴族化、資本化,脫離普羅大衆。修、保、用的關系是微妙而辯證的。豪斯曼會把中世紀的巴黎拆平,德國人就能重建已經被炸平的德累斯頓,波蘭人也能再造已成廢墟的華沙。在奈良和京都那樣多的“唐風”建築,雖然實際上早已是無數次落架大修甚至重建的産物,但受保護的主要建築和其所處的環境肌理是相吻合的,建築功能也因為新材料和建造技術的應用并未受到影響。

為了世界的遺産

佛羅倫薩老街區,圖源網絡

我們的城鎮保護理念其實受意大利的影響很深,對大拆除持保留态度,強調城鎮空間和發展的延續性,選擇性地修剪曆史街區的肌理來保持原有城鎮的基本特性,為了必要的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必要時可以拆除部分不重要的老建築騰出空間,将建立和擴張項目移出老城區和老街區,在維護曆史建築尊嚴的同時提升生活的品質,佛羅倫薩、錫耶納、威尼斯的老街區改造皆是此種理念的具體實踐。

為了世界的遺産

法國巴黎馬萊街區中采取“剔除法”後恢複的街坊内院

而布蘭迪的修複理論中的“可識别”“最小幹預”和“可逆轉”已然被視作基本宗旨。拉斯金是“反修複”的,但也是英國人最開始在鄉村和莊園保護、城鎮保護等方面拿出來一系列的政策和标準,包括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保護區”“保護建築目錄”皆來源于此,關注地區的“曆史特色”,在發展和保護之間尋求平衡。梳理“裡昂老城”“馬萊街區”“切斯特”這樣的國外經典案例能給我們提供很多的借鑒,但最關鍵的是能否拿出符合中國實際、展現中國特色、彰顯中國智慧的文化遺産保護和發展的理念和示範案例,太湖和環太湖的自然、風貌和人文遺産是最好的試驗田和實踐地。“必須以最高的标準和水準加以保護和利用”,這是共識。“拿出能破解現下難題的方案”,這是挑戰。

在做資料采集的時候,我們的幾個團隊成員驚異于資源之豐厚、文脈之昌盛、風貌之完整,在國内幾無出其右者。太湖理應以成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為目标,成為世界遺産不隻是為一個虛銜,而是現實乃至于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老吳縣”是環太湖的一個組成節點,“吳縣文物數字展”是我們為太湖的更高層次的保護和利用所做的前期和基礎工作,數字資源的采集和利用能夠讓更為精準的和高水準的研究和保護成為可能,也是未來改造和更新的基礎,數字資源的展示是為了引導輿論、凝聚民意,形成共識。從吳縣、太湖到江南,過去、當下和未來從未也不會斷裂,一切都是為世界的遺産。

原作者:陳曾路,吳文化博物館館長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書推薦

為了世界的遺産

簡介:明代文人唐寅曾有詩描繪江南吳地:“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阊門更擅雄。”本書主書名便取自該詩句。本書聚焦于江南吳地的文化遺産、建築遺迹,以及曆史城鎮、曆史村落和水陸交通網絡,通過書畫、碑刻拓片、曆史地圖、建築構件、營建工具等進行呈現。

書稿分為“序章”“自得”“自适”“自如”“自在”等章節,解析江南吳地在曆史時期(特别是宋至清代)的城鄉空間、社會生态與文化面貌,更多地關注千年來吳地的日常生活風景,呈現吳地每一個“普通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吃飯、飲水,到日常起居、讀書、耕作、出行,乃至物資與産品的流通,婚喪嫁娶、禮拜祭祀、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