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你遲早要挨頓打!你要想少受傷,最好趕緊去練練身體!”這句明顯帶着恐吓、挑釁的話,并非出自一個流氓或者黑社會,而是一個兒子對自己親生父親的惡語相向。不僅如此,連他自己的母親也被他無意打傷,事後還沒有絲毫的愧疚之心。

他每天把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網絡遊戲裡,父母給他介紹了近60次相親,都被他談崩了,這事在他住的鎮子裡都出了名,很多知情人都說他是被網絡遊戲給害的,那麼事情真相真的如此嗎?
這個男子名叫潘傑,1983年出生在湖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名叫潘卓越,是位人民教師,在當地很受尊敬。
潘傑從出生就擁有了城市戶口,再加上他是家中的獨子,是以受到了全家族的寵愛,看得其他兄弟姐妹都羨慕不已。
潘傑小時候也很懂事聽話,經常幫父母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親朋好友都誇贊潘卓越兩口子以後有福享了。
然而潘傑的父親因為任教的學校離家很遠,隻能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住,是以很少回家,造成了後來潘傑的童年記憶裡幾乎沒有父親的存在,随着年紀的增長,也越發與父親生疏了。照顧潘傑的重任也就交到了潘傑母親的手中。
潘母對潘傑十分寵愛,舍不得孩子受一點罪,凡事都給他安排得妥妥當當,讓潘傑專心學習就好了,是以潘傑自小就對母親十分依戀。
潘傑自小就聰明伶俐,學習起來也事半功倍,在國小時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後來能夠考上當地最好的國中,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這時的潘傑還算是個好孩子,然而自從他上了國中以後,一切就變了。
由于國中離家較遠,潘傑的父母便把潘傑寄宿在了學校。夫妻倆怕孩子不适應學校的生活,怕孩子餓着凍着就給潘傑多準備些零花錢,似乎這樣就能彌補他們不能陪在身邊的遺憾。
來到新的生活環境,自小就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潘傑顯得很不适應,總有一種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在心裡作祟。很多簡單的事情他都不會做,惹得很多同學都喜歡嘲笑他。
那段時間,潘傑一有空就給自己的媽媽打電話,表示想要回家,學校裡的生活他很不習慣。可母親在送孩子上學後,自己也進了廠裡工作,很少有閑暇時間跟兒子聊天,隻能勸孩子要适應學校的生活,說孩子遲早都是要長大的,不能總是依偎在媽媽的懷裡。潘傑每次總是失望地挂上電話,心智尚未成熟的他,心裡總是覺得爸爸媽媽根本就不關心自己。
久而久之,潘傑就開始變得自卑敏感起來,他不喜歡參加班裡的任何活動,也不喜歡跟同學們交流聊天。直到有一天,他随着一個同學去了網吧,見識到了各種各樣好玩的遊戲,在玩遊戲的時候,他再次感受到了兒時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的快樂。
原本成績優秀的孩子,成績突然開始下滑,老師在知道潘傑總是喜歡去網吧玩遊戲後,就苦口婆心地勸告他:父母供你讀書不容易,一輩子的愛都投入在了你的身上,你要珍惜啊!
可潘傑聽到這話,仿佛更加委屈了,他偏激地想,明明是父母不管自己,把自己送到學校,在這裡他一點也不開心,便對老師的勸解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老師無奈之下,隻能把事情告訴了潘傑的母親。潘傑的母親得知後,雖然也很生氣,但又舍不得對潘傑打罵,隻是勸告兒子要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不要太貪玩。
潘傑最初被叫家長,也是有些緊張,但聽到母親隻是唠叨了兩句,自己也就放下心來,依舊把心思放在網絡遊戲之中。
在潘傑的心裡,虛拟網絡才是他最好的歸宿,在現實中自卑的他在虛拟世界中無比自信,他充實并快樂着。可這換來的卻是成績的一落千丈,潘傑也不在乎,勉強考上了個普通高中,繼續他的遊戲生涯。
自從玩上遊戲以後,潘傑的脾氣也大了,稍有不順心就大發雷霆,跟父母的關系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和諧了,他把虛拟世界中的怒火發洩在了現實生活中。
後來高中最關鍵的三年時光,就這樣被他用遊戲給荒廢了,潘傑廢寝忘食地活在虛拟世界中,原本一周一次的回家時間他也不回去了,面對母親的勸阻,他也不當回事,隻是一門心思地打遊戲。
潘傑父母的脾氣都屬于溫和型的,面對性格開始惡劣的兒子也是無可奈何,隻能寄希望于他長大後能懂事一點。
隻知道打遊戲成績又怎麼會好呢?考不上大學的他隻好複讀,曾經的天才少年最終隻考上了一所專科院校,然而大學時光也是混日子,他為了玩遊戲,一天就吃一頓飯,隻有困得實在受不了了才會在網吧裡眯一會,最後瘦的跟皮包骨一樣。父母看了很是心疼,就勸他不要這麼拼命,可此時的潘傑有哪裡能聽呢?
畢業後潘傑始終找不到令他和家人都滿意的工作,就一直閑在家裡打遊戲。最後母親實在看不下去兒子這樣堕落下去了,就偷偷拔了兒子的網線,潘傑發現後就像貓被踩住了尾巴一樣,大發雷霆,甚至跟母親動起手來,母親被打得鼻青臉腫,父親氣得把他趕出了家門。
潘傑卻滿不在乎地在附近找了個網吧,繼續打遊戲。最後還是父母服了軟,又把孩子接回了家中。
為了不讓孩子總是去網吧打遊戲、充值遊戲,潘傑的父母幹脆不再給他零花錢。最後逼得沒辦法,潘傑隻好在外面打打零工,賺點錢花,可他的生活除了上班時間還是打遊戲,工作3、4年攢了些錢後有閑賦在家打遊戲。
潘傑的父母都認為是遊戲把孩子毀了,既然自己管教不了孩子了,就想着幫老大不小的潘傑找個女朋友,希望他能在結婚成家後,妻子能幫他帶上正路,以後有了孩子他就能多些責任心。
是以從潘傑23歲起,一直到33歲,不管是托人說媒也好、經人介紹也罷,他前前後後共相親了近60次,但沒有一次是成功的。
且不說潘傑總是在打遊戲,根本不在現實中經營自己的生活。女方還說,潘傑的疑心很重,他總是認為女人想要嫁他都是為了依附有錢人,也擔心以後妻子會給自己戴綠帽子,就不想結婚成家。他也不願承擔家庭責任,認為自己一個人潇灑快活就過得很好。
敏感的潘傑還認為,父母一次又一次地給自己介紹對象,就是想讓人看自己的笑話,是以還總是對父母惡言相向。父母聽後也隻能無奈地笑笑,沒有任何辦法。
通過近些年打工,潘傑多多少少也攢了些積蓄,但他卻不願給家裡花上一分錢,全部都用在買電腦配件或是遊戲上了。
為什麼遊戲能夠讓潘傑如此癡迷呢?
有時候潘傑的父母也會坐在旁邊看看,兒子玩的到底是什麼遊戲,最後發現極其無聊,沒有任何樂趣可言。可潘傑即便是聽到父母喊他吃飯,他也要堅持把遊戲裡的任務做完,才能幹其他事情。
三十多歲的潘傑年紀也老大不小了,但沒有一次戀愛成功,父親覺得一定是兒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潘傑卻認為是父母的責任,甚至說出如果實在受不了,父母可以搬出去住。
然而他們住的房子是父親退休後學校分的唯一房産,潘傑卻舍得說出讓父母搬出去住這種話。不僅如此,潘傑對父親55歲退休後,整天在家無所事事的樣子十分不滿,整天除了看電視就是管自己,對已經年邁的父母熟視無睹,沒有絲毫關心之意。
他内心中始終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應該的,隻覺得是父母欠他的,自己沒有錯。他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并把離譜、荒謬的觀念當成正确的。
實際上潘傑的母親身體很不好,不僅患有糖尿病,還有冠心病、心髒病、血管瘤等嚴重的病,每天固定時間還要打針吃藥。
可即便潘傑對母親的種種疾病都有所了解,但他卻從不理會,甚至脫口而出:“怪就怪他們命苦,我就是這樣的冷血”這樣的話。
這深深刺痛了父母的心,但潘傑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并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還認為全天下都是這個樣子。
為了了解潘傑是不是心理出現了問題,硬是拉着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經過醫生的檢查,發現潘傑是患上了偏執型人格障礙症,這種病症有着極強的不安全感,始終有着自卑的心理,後來或許是在網絡中找到了感情的寄托,他又有着強烈的網瘾。
這種病并非短時間就能治療,最終潘傑的父母無奈下選擇讓兒子住院治療。
父母努力工作也是為了讓家庭過得更好,讓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可這樣對孩子教育上的投入又能剩下多少呢?
這個教育并非是什麼書本上的知識或是教育訓練班。
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與其把孩子捧在手心,照顧一切吃喝拉撒,還不如幫孩子規劃更長遠的未來,才是更關鍵的所在。
給了孩子錦衣玉食的生活,卻沒有培養他們正确的生活習慣。當潘傑進入青春期後,沒有将精力放在孩子的内心變化上,最終導緻潘傑變成了那個網瘾少年。
我們能說都是遊戲的原因嗎?即便沒有網絡,現實中還有很多其他的誘惑,一旦失去母親的關愛和“控制”,那麼自然會誤入歧途。
實際就是愛的方式不對,如果沒有把最重要的人品行事和做事的基本原則教給孩子,那即便把孩子培養成十項全能、多才多藝的人,也仍舊彌補不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和人格的不完整。
一個生命從無到有,父母是領路人,孩子這張白紙到底會出現怎樣的風景都要受這張紙上底色的牽引渲染。
生而不教,教而無方,是為人父母最大的罪過,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最自私的傷害。
如果等孩子走岔了路,那麼盡管父母傾其所有,卻仍然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