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動态心電圖報告應該怎麼看?

動态心電圖自 1957 年發明,1961 年應用于臨床,1978 年引入大陸,經曆了最初的單通道、雙通道、三通道、12 導關聯态心電圖到目前的數字化 12 導聯同步動态心電圖發展過程。其報告解讀步驟主要如下:

1患者資料

需要檢視受試者一般資料,包括臨床診斷及特殊用藥,分析記錄開始/結束時間,監測總時間應至少 24 h。

2 心率資料

總心搏數:成年人 24 h 全部心搏數多在 80000~140000 次。

24 h 總心搏數140000 次,考慮心動過速;

平均心率:成人 24 h 平均心率 60~87 次/分。

最慢心率:睡眠中最慢心率可至 40 次/分,偶有小于 40 次/分的,多為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所緻。

最慢心率

最快心率:活動時可達 180 次/分,随年齡增加而降低。老年人運動時心率一般不超 160 次/分。

最快心率

3室上性異位搏動

動态心電圖報告應該怎麼看?

室上性異位搏動包括房性、交界性。

房早:24 h 房早常小于 100 次(或 1/1000 或 5 次/h)。頻發房早(每分鐘 > 5 次)是房性心動過速和進展為房顫獨立預測因素。

房速:正常人房速發生率 10%~20%,一般 3~7 個波群,心率 100~250 次/分,24 h

R-R 間期:有心動過緩症狀且 R-R 間期 > 3 s 或 R-R 間期 > 6 s 需要治療。

4 室性異位搏動

動态心電圖報告應該怎麼看?

室早:正常情況下,室性早搏 24 h 常小于 100 次(或 1/1000 或 5 次/h),多為單形室早,少數偶發多源性室早,QRS ≤ 0.14 s,無 R-on-T。

頻發室早 24 h > 500 次(或 > 5 次/分鐘)。室早 24 h > 10000 次,導管消融有助于改善症狀及左心功能。室早負荷(室早占記錄總心搏的百分比)> 20% 為心血管病死亡高危因素。

室速:當患者報告存在室速時,需判斷其為持續性還是非持續性室速。

持續性室速:單形性室速持續時間 > 30 s,或持續時間雖

非持續性室速:指連續 3 個及 3 個以上的室性心律、頻率 > 100 次/min、持續時間 < 30 s,且血流動力學穩定、能夠自行終止。一般由 3~10 個室性心律組成,心室率多在 100~200 次/min。

動态心電圖所記錄大多數為短陣室速,缺血性心髒病患者十分常見。少數是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需盡快處理。

用藥後達到以下标準者判定治療有效:室早減少 ≥ 70%,成對室早減少 ≥ 80%,短陣室速減少 ≥ 90%,連續 15 次以上的室速及運動時連續 5 次以上的室速消失。

5 心率變異性

是指逐次窦性心搏 R-R 間期之間的差異。主要反映心髒自主神經調節的動态平衡狀态,是整個自主神經系統複雜性和适應性的敏感名額,可用于判斷心血管等疾病的病情,是臨床預測心髒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重要名額。

目前主要分析方法有時域分析法、頻域分析法、非線性分析法幾種。時域分析是目前較常用方法,主要參數有:

SDNN(正常窦性 R-R 間期總體标準差)、SDANN 5(整個記錄中每 5 min 時段内平均正常窦性 R-R 間期的标準差);ASDNN 5(24 h 内每 5 min 節段 R-R 間期均值标準差);RMSSD(正常相鄰窦性 R-R 間期內插補點均方根);SDNNI(正常 R-R 間期的标準差)。

針對正常參考值,國内尚無統一标準,SDNN < 100 ms 提示心率變異性輕度降低,一般認為 SDNN、SDANN、SDNNI 等時域名額 < 50 ms 提示心率變異性顯著降低,病死率大大增高。

6 QT 分析

正常情況下,QT 女性

臨床診斷長 QT 綜合征的标準為 QTc 男性 ≥ 470 ms,QTc 女性 ≥ 480 ms;短 QT 綜合征患者,QT 間期 ≤ 340 ms,臨床上易發作房顫和心髒性猝死。

7 ST 事件

可以觀察 ST 段動态變化趨勢圖、發生的導聯、ST 段擡高與下降的程度及其形态、ST 段移位持續時間、陣數等。

對于缺血的診斷,ST 段壓低應至少 0.5~1.0 mV(0.5~1.0 mm),在恢複至基線前至少持續 1 min,2 次心肌缺血事件的時間間隔 ≥ 5 min。

可計算出 ST 段下降總負荷(TIB,ST 段下降幅度 × 持續時間),TIB

8 起搏分析

動态心電圖報告應該怎麼看?

可評估起搏器功能,能發現短暫及間歇發作的起搏器功能障礙,能對起搏器功能障礙、起搏及自身心搏比例、各類心律失常及其嚴重程度做出定量診斷。

結合患者病史,上圖提示為單腔起搏,未見起搏未輸出、未感覺、未奪獲,起搏功能正常。

策劃:ly

本文首發于丁香園旗下專業平台:心血管時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