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窮養自己,拿什麼富養孩子

小張小潔夫妻倆最近因為養育女兒的理念出了分歧。小潔主張富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現在條件好了,就要盡我們所能,給她最好的物質條件。”而小張則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豐厚的物質條件并非孩子成才的必要條件,長期浸泡在蜜罐之中弊大于利。最終,教育專家的一句話,讓他們不再吵鬧,陷入反思:富養孩子本沒錯,但在此之前,更應該富養的是你們自己。

在我看來,一個對生活熱情不高,對自己極度窮養的父母,縱然使盡渾身解數富養兒女,也終究難以帶給他們内在的自信與充盈。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孟母,仉氏,戰國時人,非常優秀的女性,以教子有方着稱。在孟子3歲時,其父便撒手人寰。仉氏憑借堅強的毅力和勤勞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不僅從未讓孟子感受到何為饑寒交迫,更是為他搞定了“學區房”,創造了一流的學習環境。不僅如此,孟母甚至還堪稱胎教的發明者。《韓詩外傳》載有她的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其實,作為一名母親,她的功勞又何止這些?沒有她,就沒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睿智;沒有她,就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沒有她,就沒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高瞻遠矚。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仉氏的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富養自己,就沒有孟子日後的成聖。

麥子的一篇《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爆紅網絡,引發共鳴。一個農家子弟,經過18年的奮鬥,才取得和大都市裡的同齡人平起平坐的權利,可謂一代人的真實寫照。鑒于農村的有限條件,父輩們即便傾盡所能,能夠提供給孩子的學習條件,依然有限。物質上的貧瘠,倒無傷大雅,眼界格局上的匮乏,才真的緻命。他沒摸過計算機,花了半年時間泡在學校機房,才完成同學早在中學裡就學會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他的英語是啞巴英語,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懂,花1年時間才矯正過來;他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台明星,沒看過武俠小說,不知道什麼是walkman,更不懂投資營銷理念。為了解決這些在大都市同學看來完全不是問題的問題,為了洗去身上長年累月積累下的“土裡土氣”,農家子弟,整整奮鬥了18年。

麥子寫下那篇文章,并非怨天尤人,更不是責備父母。因為,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輩們眼裡,土地就是他們的命,他們不敢也不願逃離,必須堅守。俞淩雄有句名言:“不敢賭,放不下,這就是窮人思維。”親愛的,無論你是家财萬貫,抑或是平平無奇,都希望你要求孩子認真讀書,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靈魂和身體一直在路上。因為,一旦思維窮了,格局小了,你多奮鬥18年,都不見得能夠找補回來。

熱播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的媽媽是典型的“祥林嫂”,她逢人便哭窮,“活不下去了”成了她的口頭禅,仿佛她是世界上那個最不幸的人,恨不得所有人都來同情安慰。更為可悲的是,待樊勝美在大城市紮穩腳跟後,媽媽居然将哭窮的矛頭指向了她,無休止地索取,絲毫不顧女兒的處境與感受。長期籠罩在母親習慣占小便宜和抱怨聲中的樊勝美,成年後,雖貌美如花,性格中卻有着難以彌補的缺陷:自卑敏感,缺乏自信。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提到:“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顯然,樊勝美媽媽的靈魂并不是那麼清新脫俗、神聖高尚。

其實,為人父母者,能否給孩子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尚屬其次,關鍵要讓其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品格和責任感。這些,也才是富養的真正内涵。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但倘若這個父母不懂得言傳身教,一味窮養自己,又拿什麼來富養孩子?

(責任編輯:李東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