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來了,孫晶岩的《中國冬奧》出版了。
孫晶岩熟悉體育題材,2006年,應北京奧組委邀請,受中國作家協會委派,孫晶岩全程跟蹤采訪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作出版了長篇報告文學《五環旗下的中國》。十年後,她與奧運會再續前緣,用心血凝結成了這本《中國冬奧》。5年時間裡,她采訪了200餘位與冬奧會相關的各界人士,詳細記錄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從醞釀、申辦到籌備的曆程,向世界介紹中國。
作為一名擅長描寫重大題材的優秀報告文學作家,孫晶岩出版了《中國動脈》《山脊——中國扶貧行動》《中國女子監獄調查手記》《中國金融黑洞》《中國新農村啟示錄》《沖出亞洲的坎坷》等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
我和雙奧
文/孫晶岩
為什麼要寫?我寫奧運不是就體育寫體育。
2008年的奧運給我的感覺是打開了中國和世界之間的大門。我有機會和外國記者一起參加了二百多場新聞釋出會。你們知道2008年外國記者問什麼嗎?你們中國一年吃幾次肉?我說您是不是還要問我們有沒有電燈。我在首鋼采訪,當時一個美國記者問我,首鋼為了奧運會搬遷,你不覺得你喝的這個茶水裡有鋼鐵的味道嗎?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我不能跟他吵架,我隻能用很委婉的形式,最後用智謀。
2008年奧運一個最大的意義,不是我們奪了51枚金牌,而是我們敞開大門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這是我的一個切實的感受。
這次寫冬奧會,我最關注的是京張地區聯手辦冬奧,對京津冀一體化的促進,對老百姓脫貧緻富的促進。我到冰雪運動強省黑龍江也不是就寫好人好事,我在想冰雪運動饋贈給黑龍江的不僅有美景,還有多樣的運動資源,漫長的冬天和遍地的冰雪不再是讓人敬而遠之的肅殺,而是湧動着巨大的熱情。這就是經濟帶來的好處。
你要給讀者一瓢水,作為作家必須要有一桶水。為了寫這本書,我跑了世界八個國家,采訪了兩代薩馬蘭奇,老薩馬蘭奇和小薩馬蘭奇。而且我還采訪了西班牙前首相帕薩特羅。上至國際奧委會高官,下至最普通的農民,我都去采訪了,真的有大量的東西要寫。
2008年奧運,中國作家協會有一個中國作家網,請我開一個欄目叫“晶岩天天說奧運”。我當時想奧運會要開16天,天天說,哪有那麼多話說?他們說欄目都開辦了,你就弄吧。我一想完成任務吧,就先寫了三篇評論給了中國作家網主編。我的意思是悠着點,一天上一篇,結果沒想到他們一天就把這三篇都弄上去了,這就給我逼急了。沒有想到的是,那16天,我每天根據發生的奧運情況寫,寫了50多篇。當你腦子一直轉,一定是很快進入了,是以我老覺得報告文學作家要具有鷹的眼睛、狗的鼻子、馬的腿腳,你一直在這個過程中對什麼都是興奮的。
對中國隊在這次冬奧會中的成績,我真是有絕對的信心。因為熟悉場館太重要了。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雪車雪橇賽道是中國第一次建造。每個雪車雪橇賽道是不一樣的,我們這裡有360度的回旋彎,再往下還有,隻有中國運動員一直在訓練。因為這個場館不是全封閉的,不可能夏天都是冰。我們做一個冰屋,這個冰屋在延慶,運動員就在那裡練習。雪車雪橇運動員滑倒了,縫了好多針,包紮好了還繼續訓練。我們科技水準提上來了,平昌冬奧會之前,高亭宇的訓練成績是世界第七名,但是我們從科技上用一些新的手段幫助他,平昌冬奧會他就拿了第3名,為什麼從第7名迅速提到第3名?很重要的一點是科學的訓練方法,這是我們體育出成績的保證。
以前我們起點低。葉喬波當年上場比賽的時候,第二天就要比賽了,下午四點鐘冰刀鞋斷了,急得不知道怎麼辦。買一個吧?不行,運動員用新的冰刀鞋肯定不熟悉,絕對不要。後來說趕緊找修理廠去修。體育總局的人領着她到汽修廠,跟南韓修汽車的師傅說您幫我們看一看,南韓修車的人我隻會修汽車,不會修冰刀鞋。葉喬波說你給我拿焊闆來,自己焊接。是以她憑着對冰刀的感悟、對冰的感悟自己焊接,穿着舊的冰刀鞋上場得到了獎牌,接着她又去比賽。這就是我們起點很低。但是現在這些年我們裝備上去了,科技、生态、環保、可持續、低碳的保證都是這次的重點,我真是非常期待,我們的運動員會出彩。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根據孫晶岩在新書釋出會上的發言錄音整理)
聲音
CCYV體育記者孫正平:孫晶岩老師是一個心系群眾、心系黨和國家、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非常了不起的作家。在世界上也好,在中國也好,能夠把冬奧和夏奧完整寫的,可能隻有孫老師一個人,應該也是體育盛世裡面“熊貓級”的作家。
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書裡面的故事,我真是無數次的感動,從建設者到運動員到設計師。尤其讓我感動的是裡面的英如镝——中國冰球隊的隊長。他辛辛苦苦打了十幾年球,他的父母英達和梁歡為他付出特别多,他的媽媽完全放棄國内的熱鬧,專心陪孩子打球。有一次,跟加拿大隊的比賽中,英如镝的顴骨破裂,滿臉是血。英達見到他第一句話并沒有問疼還是不疼,而是問他你還能不能去比賽,能不能堅持。他的媽媽也是這樣,并沒有噓寒問暖,她并沒有讓孩子養尊處優。是以這一點也是給我們一個啟發,那些優秀的人之是以優秀,除了天生優秀,還要倍加努力。
花樣滑冰世界冠軍張昊:我從4歲學滑冰一直到現在,是以從事花樣滑冰33年。孫老師的這本《中國冬奧》也代表我們的心聲,這裡面有葉喬波、劉秋宏等等。我是花樣滑冰運動員,我想把競技體育加上藝術,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合,是以我也代表冬季項目運動員感謝孫晶岩老師。
北京2022年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與國家遊泳中心冰壺賽場(冰立方)設計總負責人鄭方:孫晶岩老師的作品字裡行間滲透的精神是自信,是從容不迫。我們建設的冬奧館,首先是運動員的舞台,同時也是我們的科技、綠色、觀念的舞台。這本書裡也有科技創新,也有中國人對待自然的觀念,比如像我負責設計速度滑冰的賽場,這裡有最先進的制冰技術和我們設計建造的技術,是以這些場館可以說是世界領先的場館和設施。同時這裡也滲透我們對自然界、對冰的認識。比如冰,傳統上有冰花圖案,我們把冰絲帶上印刷了冰花兒圖案。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