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風正式退出後,悅達與起亞擴大投資

導讀:如今東風已退出,悅達起亞如何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決定了新合資公司能否順利達成品牌複興的使命。畢竟時間并不站在國内已淪為弱勢品牌的起亞這邊。

(文/潘昱辰 編輯/婁兵)今年春節假期剛剛結束,起亞株式會社便與鹽城市人民政府、江蘇悅達集團簽署擴大投資協定。起亞與悅達拟組建新合資公司,計劃增資9億美元(約合人民币57.3億元),新公司名稱将于今年4月釋出。

東風正式退出後,悅達與起亞擴大投資

起亞與悅達新合資公司的組建,是東風汽車集團退出原有合資公司——東風悅達起亞的必然結局。2021年12月,東風汽車将其所持的25%合資公司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挂牌出售,标價2.97億元。這筆交易最終于今年春節前完成。

其後,東風悅達起亞的股東構成變為起亞株式會社、江蘇悅達集團和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股比為50%:25%:25%。而在合資車企股比限制放開、以及東風悅達起亞重新開機韓籍高層的背景下,起亞接下來争取更大股比和控制權的可能性較大,最終結果或在今年4月公司新名稱公布時一并揭曉。

此番除宣布組建新合資公司外,悅達和起亞還宣布了未來10年的規劃,包括在華總産銷超過400萬輛的目标,即平均一年達到40萬輛。而在過去的2021年,東風悅達起亞年銷量僅15.8萬輛,已連續三年出現下滑。換言之,要想達成新目标,今年新合資公司需同比翻一倍有餘。

為此,股東雙方宣布新合資公司将通過擴大投資、導入新車型、發展新能源汽車、設立出口基地等方式,迅速提升整車銷量及産能使用率。

路漫漫

當下限制起亞銷量的最大障礙,在于中國消費者對韓系車的認可度。新合資公司要想重回賽道,首先即需解決起亞在華的品牌形象問題。

憑借“自主價格、合資品質”,起亞曾在一度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位居前十。但随着自主品牌車型産品力不斷提升,和德日系合資車的價格下探,受到雙重擠壓的韓系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在自主品牌普遍走品牌向上戰略的背景下,低端定位反而成為制約起亞發展的主要因素。

面對窘境,起亞并非沒有變革的考量。2019年9月,東風悅達起亞任命了首位中國籍總經理李峰,而放棄10萬元以下級别市場、以中高端車型參與角逐的做法也自此開始。

東風正式退出後,悅達與起亞擴大投資

在李峰任内,定位B級車的全新一代K5凱酷成為首推車型。然而,突如其來的高端化并未讓起亞迅速取得市場認可。2020年,東風悅達起亞全年銷量不足25萬輛,同比下滑12%。至于被寄予厚望的凱酷,其在上市的前四個月尚取得1.7萬輛銷量,但之後12個月累計銷量不足1萬輛。

由于業績未達預期,上任僅一年半的李峰便宣告離職,東風悅達起亞的船舵重回韓籍經理手中。不過,起亞在華逐漸停産低端車型、聚焦高端的品牌戰略并未改變。去年下半年,平均售價超過30萬元的起亞嘉華上市,目前累計銷量約3000輛,作為一款MPV尚屬差強人意。

東風正式退出後,悅達與起亞擴大投資

按照計劃,起亞未來将在華導入更多全球化車型。不過就今年而言,起亞即将上市的燃油車型包括全新KX5、新款K3和新款KX3傲跑等,除KX5以外,其餘車型仍為10萬元左右的A級車。此外,去年起亞内部銷量最高的煥馳、K3、KX3等車型均為A級或以下級别,且存在明顯的多代車型同堂銷售現象。可見要想進一步烘托品牌形象,新合資公司依然任重道遠。

同時,随着汽車電氣化成為行業趨勢,起亞計劃從明年開始到2027年前,每年在華投放一款純電動車。目前,東風悅達起亞的雙積分排名僅位列國内車企倒數前20,而起亞在華僅K3插混、K3純電和K5插混等少量新能源車在售,年銷量僅900輛出頭,電氣化轉型早已箭在弦上。

但按照起亞的規劃,首款基于E-GMP純電平台的車型EV6需待2023年方才上市,考慮到新車的産銷爬坡期,屆時中國新能源車市場能留給起亞多少份額仍是未知數。

東風正式退出後,悅達與起亞擴大投資

除産品端投放外,起亞還表示将以經銷商所在地為中心強化區域營銷,同時全年開展“上門試駕”和“上門服務”,塑造起亞的品牌新形象。對于前幾年陸續退網的經銷商體系,起亞也試圖以制訂更加合理的營運名額、優化商務政策、獎勵優秀經銷商等措施來加以拉攏。然而,以上營銷措施的落實仍有待時間的滲透。

中韓何以深化協作

盡管過去數年起亞品牌在中國折戟沉沙,但于全球範圍内仍有較高的市場需求。2021年,起亞在晶片危機的沖擊下仍取得277.7萬輛的全球銷量,同比增長6.5%,其中海外市場增幅達9.1%,在普遍受到疫情影響的全球車企中堪稱另類。此外,起亞還将2022年的全球銷量目标上調至315萬輛。

在此背景下,盡管中國市場需求有限,但現代起亞集團已将起亞中國工廠定位為面向全球的出口基地。目前,起亞在江蘇鹽城共有三座整車工廠,合計年産能89萬輛;盡管第一工廠已租與造車新勢力華人運通,但剩餘兩座工廠的産能仍達75萬輛,如能針對出口業務加以開發,則有助于合資公司進一步消化剩餘産能。

東風正式退出後,悅達與起亞擴大投資

此番參與簽約儀式的鹽城市政府也表示,将全力支援起亞在中國市場擴大銷售,并對起亞鹽城工廠的出口貿易提供支援,助力起亞在中國的發展。

不過對于當下的新合資公司而言,包括推動産品投放、電氣化、營銷、出口等多項改革舉措,都離不開未來中韓雙方的進一步協作,而這才是真正值得新合資公司深思的核心要素。

自2017年銷量滑坡起,東風悅達起亞已陸續更換4名總經理。李峰在上任之初,曾預言用時三年讓東風悅達起亞重回賽道,但其并未被現代起亞集團賦予足夠的信任與時間。在一些内部員工看來,正是中韓高層之間的沖突,影響了企業的決策執行與營運的效率。

東風悅達起亞乃至現代起亞中國管理層的頻繁更疊,是此前中韓雙方長期協作問題的縮影。對此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柳昌昇表示,新合資公司将搭建全新的組織架構,建立創新組織文化,積極引入本土優秀人才及專業人才,加速推進本土化工作,通過組織架構調整形成更高效的決策流程,探索最适合中國市場的管理體系。

觀察一下:

盡管起亞與悅達為新合資公司的未來作出了一系列規劃,且雙方已确定注資9億美元作為扶持公司的先期資金。但根據财報資料,東風悅達起亞2020年淨虧損超過47億元,僅憑初期投資連止損都相當勉強,遑論推動公司重回賽道。

而在2022這個公認的産品大年,起亞所面臨的挑戰,也顯然要比五年前剛剛下滑時更為嚴峻。如今東風已退出,悅達起亞如何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決定了新合資公司能否順利達成品牌複興的使命。畢竟時間并不站在國内已淪為弱勢品牌的起亞這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