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預見2022|博世徐大全:晶片短缺将繼續制約汽車産量

預見2022|博世徐大全:晶片短缺将繼續制約汽車産量

“生态是需要共同打造的,是一個服務于大衆的生态。”

文 | 彭蘇平

一年複始,萬象更新。

在過去的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諸多變化。

規模上,國内汽車産銷結束了“三連降”,重新進入增長通道;

結構上,新能源汽車爆發,或将成為這一新興物種真正為大衆所接受的拐點;

格局上,衆多新力量湧入汽車産業,傳統汽車向他們敞開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懷抱,也讓自身搭上了飛速變革的特快列車……

春節前,在《緻敬2021 | 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文中,智庫君回顧了中國汽車産業在2021年的風雲變幻,現在我們将結合産業動态與公司布局,試圖預見2022年汽車行業的新變化、新格局與新趨勢。

在去年取得亮眼成績的基礎上,今年的汽車市場能否繼續增長?在離開國家補貼的最後關口,新能源汽車能否完成跳躍、真正走入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晶片短缺等供應鍊問題是否會繼續影響汽車市場?産業鍊上下遊又将面臨怎樣的競合格局?

基于以上問題,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正式推出《預見2022》系列訪談,邀請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的專家們,對2022年中國汽車的格局和趨勢進行預判,本期對話的智庫專家是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

在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浪潮中,大型零部件供應商博世也開啟了大規模的轉型。去年,博世的電橋、碳化矽(SiC)晶片等電氣化零部件開始量産,基于更長遠方向布局的氫燃料電池業務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博世的氫動力子產品已經上車并進入示範營運;

去年,博世還成立了“XC事業部”,這是“智能駕駛與控制(Cross-Domain Computing Solutions)事業部”的簡稱,專注于智能化解決方案的開發。在智能座艙領域,首個量産項目已經投産,本土化研發的域控平台已經覆寫主流中國品牌,在ADAS駕駛輔助領域,也已實作超過50個L2、L2+的量産項目。

徐大全表示,博世未來将繼續加大在電動化、智能化闆塊的投入。特别是對于ADAS駕駛輔助來說,2022年是關鍵的一年。博世将與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打造更高水準的L2+駕駛輔助方案。

這也是博世過去積極投資Momenta、黑芝麻等創新企業的原因。博世希望跟創新企業加強合作,更快地推進高水準智能駕駛技術和産品的落地。

不過,投資并不意味着博世自身會完全放棄相關業務。徐大全告訴智庫君,博世也在進行SoC(系統級晶片)的研發。據外媒報道,博世将其在德國的晶片開發重組成了兩個部門,其中之一便負責用于ADAS的SoC、用于雷達和IP子產品等ADAS傳感器的SoC,另一個則負責傳感器ASIC(專用內建電路)。

作為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等汽車系統的主要供應商,由于晶片的短缺,博世去年頻上頭條,徐大全也多次表示,汽車行業的晶片短缺将會持續。

在采訪中他向智庫君表示,2022年的晶片供應仍将無法滿足主機廠的所有需求,今年的汽車産量仍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晶片供應量。不過,随着晶片廠商新的産能投放,晶片短缺的情況有望在下半年得到緩解。

以下是智庫君與徐大全(下稱徐)的對話(有删節):

“家家都存在分貨的問題”

智庫君:晶片供應現在是怎樣的形勢?

徐大全:今年的晶片供貨情況現在仍然十分緊張,尚無法滿足主機廠的所有需求,家家都存在分貨的問題。我們預測2022年晶片的供應量會先低後高,前兩個季度的缺口會大一點,期待後兩個季度情況可能會有所好轉。

智庫君:現在缺的種類和去年差不多嗎?

徐大全:去年缺的晶片現在仍然缺,去年有些不太缺的現在也開始缺了。一輛車裡有500到1000個晶片,這些晶片種類繁多,牽涉到多家供應商,是以整體供應處于時刻變動的狀态。整體來說,市場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形勢還是很嚴峻。

智庫君:現貨市場還有貨嗎?

徐大全:跟現貨市場關系不大,也許部分晶片在現貨市場有貨可掃,但是這解決不了産能跟不上需求的根本問題。

智庫君:有些廠商已經宣布擴大産能了,這會有效緩解今年的晶片短缺嗎?

徐大全: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整個産業鍊的産能都要提高,不止是晶片廠商,還包括台積電這樣的代工企業以及下遊供應鍊。目前來看,今年下半年情況應該可以得到改善。

智庫君:博世現在在做一些評估國産晶片的工作嗎?

徐大全:是的,我們也希望能找到國内的供應商來供貨,但目前能夠穩定提供車規級晶片的本土廠家還是很少。工藝相對簡單的、對品質要求相對不那麼高的晶片,比如家用電器領域,很多晶片都實作了國産化,但是能滿足車規級要求的還是不多,特别是MCU晶片以及低納米的高尖端晶片、車規級的大算力晶片。

除了供應鍊和生産能力之外,晶片行業在商務上也存在一定的挑戰,因為汽車晶片的數量遠遠少于消費品,如果單做汽車晶片,商務上很難實作盈利。全面提高晶片本土的供應能力還需要長期的産業戰略布局以及政策的支援。

智庫君:博世投資了黑芝麻等公司,自己也會做AI晶片嗎?

徐大全:投資和研發并不沖突,博世也是晶片供應商,我們和這些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充分利用雙方的經驗和資源,推進高水準智能駕駛的落地,但同時我們自己也在研發晶片,比如SoC晶片、傳感器晶片等等。

汽車産量将繼續增加

智庫君:中國汽車産銷剛剛結束了“三連降”,能否展望一下2022年的表現?

徐大全:今年中國的汽車生産量肯定會增長的,因為去年晶片的短缺導緻各主機廠庫存量下降,主機廠會相應增加産量來彌補整車的庫存。至于終端消費是否增加,這取決于經濟和消費端的狀況。

智庫君:供應鍊方面的壓力會繼續嗎?

徐大全:現在全球都有一定的通貨膨脹,原材料價格大大增長,晶片價格也大幅增長,是以汽車行業還處于成本急劇增加的狀态,供應鍊端也在共同商讨應對方案。

智庫君:博世表示,2021年自主品牌貢獻了遠遠多于合資品牌的銷售額。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趨勢下,汽車市場的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

徐大全: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在提升,因為在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和投入上,自主品牌更加積極,也在快速增長,我們對自主品牌的未來發展非常樂觀。

智庫君:第一波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等),傳統主機廠孵化的新品牌(極氪、智己等),以及即将進入造車的科技公司們(華為、小米等),未來誰更有機會勝出?

徐大全:國内電動車發展勢頭正猛,百家争鳴。未來誰勝出還取決于産品、技術和服務。特斯拉在中國的表現也非常不錯,可以預見接下來的競争态勢會更加激烈。

從“供應鍊”到“供應生态圈”

智庫君:智能電動時代,你認為車企的靈魂是什麼?

徐大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過去,傳統造車專注于發動機、變速箱的性能和操控性,但現在大家都開始在智能化上發力。很多車企也在自己開發智能座艙以及自動駕駛技術,通過智能化以及軟體來實作品牌的差異。這是目前的趨勢。未來,也許更應該從人類出行的角度去考慮,如何真正解決交通問題,讓出行變得更低碳、更便利。

智庫君:生态圈的差異化真能建構嗎?生态圈企業的加入似乎不是排他的。

徐大全:每個人都傾向認為建立一個獨立的生态是重要的,但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也許更多的人關注的是便捷和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生态。是以生态是需要共同打造的,是一個服務于大衆的生态。

智庫君:傳統汽車行業的供應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麼?

徐大全:打造智能汽車的硬體、軟體和生态,将需要多方的合作和配合。比如智能座艙開發的時候,常常是三方、四方和主機廠的共同合作。是以我說“供應鍊”這個詞在未來應該變成“供應圈”,供應體系将不再是垂直的供應鍊,而是一個合作供應的生态圈。

“出行營運是更大的一塊蛋糕”

智庫君: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博世接下來的節奏是什麼,會有哪些産品或方案進入市場?

徐大全:博世已經實作了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全部國産化,從關鍵零部件到系統內建。現在有很多車輛在示範營運中,下一步希望能夠實作更大規模的量産,以及更多的客戶能夠用上博世的氫燃料系統。

智庫君:從博世的角度看,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落地面臨的比較大的挑戰是什麼?

徐大全:一方面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氫燃料的制取、儲存、運輸、以及加氫站的布局。另外從長期營運的角度來說,要解決氫氣來源以及氫燃料發動機的成本控制等問題。現階段成本還是比較高,還依靠于補貼。

我們希望集合各方面的力量,解決現階段存在的上述問題,早日實作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規模化落地。

智庫君:博世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布局思路是?

徐大全:電氣化方面,我們有碳化矽晶片、電橋、電控、氫燃料電池以及熱管理系統等産品;智能化方面,有ADAS和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最新的電子電氣架構技術,以及未來的線控轉向技術。

但我們大家都需要深入探索的是未來的人類出行模式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當全自動駕駛普遍實作的時候,我們的出行會是怎樣的?私家車還會存在麼?出行營運商會不會置身于産業鍊的頂端,主機廠淪落為代工廠商?那時候的汽車行業也許和目前完全不一樣,分工也将不同。

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緻力于相關技術的打造,才是生存之道。

附: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專家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付于武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王秉剛 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

安慶衡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原北汽集團董事長

左延安 前江淮汽車董事長

趙福全 清華大學汽車産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

沈進軍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

趙 英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林 雷 大钲資本合夥人、董事總經理

梅松林 威馬汽車戰略營運副總裁

何 侖 網通社汽車研究院院長

鐘 師 資深汽車媒體人

張君毅 蔚來資本前管理合夥人,羅蘭貝格前全球合夥人

劉小稚 亞仕龍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徐向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車電子驅動控制與系統內建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哈爾濱理工大學頭雁教授、精進電動創始人

吳松泉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資深首席專家

施雪松 騰訊車聯副總裁、南京隼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顧劍民 法雷奧集團中國區CTO

崔東樹 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

鄭 赟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進階合夥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