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9歲的母親和53歲的兒子,兩年沒見面,老人見到兒子後問:“你找了對象嗎?”兒子答:沒有!老人又追着問:你結婚了嗎?兒子

89歲的母親和53歲的兒子,兩年沒見面,老人見到兒子後問:“你找了對象嗎?”兒子答:沒有!老人又追着問:你結婚了嗎?兒子悄悄在她耳邊說:有人晚上拔了我兩顆牙。這對母子到底怎麼回事呢?

55歲的謝斌是一個中學老師,1982年,謝斌高中畢業,他們班上有個男同學高路恩,原本成績很好,誰料聯考的時候發揮失常,沒有考到理想中的學府,郁郁寡歡的他選擇複讀。

誰想,複讀一年,最終還是隻考了湖南的一所師範學校,兩次打擊讓原本就性格内向的高路恩顯得更沉默了,但是在謝斌眼裡,高路恩是一個非常聰明,有才華的學生,而且長相也很帥氣。

班上,隻有謝斌和高路恩關系最好,高路恩讀了三年師範之後,到中學當了一名英語老師,守寡多年的母親,本以為可以苦盡甘來了。

高路恩工作了三年後,也不知道突然神經不正常了,據有人說是因為感情不順利,再加上聯考發揮失常,這些日積月累的情緒壓得他喘不過氣,他瘋了。

有一次,謝斌正在給同學上課,突然接到高路恩母親打來的電話:“你快來,救救我吧,我兒子打我了。”

謝斌趕緊跟學校請了假,趕到高路恩家裡時,隻見他母親的右眼已經被打紫了,老人拉着謝斌的手,哭着說:“我兒子該怎麼辦呢?你是他同學,你勸一下他吧!”

那時的高路恩已經徹底失去理智,誰也不認識。 家裡除了母親就是這個得病的兒子,謝斌不敢再讓高路恩和母親住在一起,怕他發病的時候沒有輕重,就自己在外面給他租了一間房。

自己每天下了課就去看他,給他帶吃的,高路恩正常的時候,什麼都知道,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可能一天都會犯好幾次病,有一次還偷偷跑了出去,高路恩到底找都沒有找到,那段時間,他就像是孫奶奶的兒子一樣,隔一段時間去看他,又四處打聽高路恩消息。

大概過了半年,他才得知高路恩流浪到了上海,那邊的收容所打電話過來去領人,謝斌自掏腰包去把同學接回來,他想送他到療養院去治療,可是高昂的費用,他一個人承擔不起,畢竟自己也有老婆和孩子需要養活。

于是他發動全班同學給高路恩捐款,籌到錢之後,還聯系了上海的一家醫院,要給高路恩開刀動手術,那時,動手術的前幾天,謝斌的妻子在工作時,不小心手被機器壓到了,情況很嚴重。

可是那邊,高路恩又離不開自己,謝斌還是選擇去了上海,讓自己的姐姐照顧受傷的妻子,好在妻子也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并沒有怪丈夫狠心,反而談起這件事,笑哈哈地。

誇道:“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即便是我不讓他去,我想他還是會去的,他對誰都好。”

高路恩回來之後,情況雖然有了好轉,但還是要經常吃藥,謝斌每個星期都會去看望,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兄弟般,把孫奶奶當成了母親一樣孝順。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謝斌不知不覺照顧了這對母子27年。

三年前,高路恩病情反反複複,謝斌再次把他送到了療養院,孫奶奶也因為年紀大了,在家裡行動不友善,謝斌給她聯系了一家養老院。

89歲的孫奶奶如今患了老年癡呆,她嘴裡一會喊着自己兒子的名字,一會又喊着:“寶兒,寶兒!”

起初,大家都以為,謝斌就是孫奶奶的親兒子,因為這幾年,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一個兒子在做的事。

孫奶奶雖然腦子不清醒了,隻要見到謝斌來了,她就會喜笑顔開,事實上,她都有些分不清楚,這到底是自己兒子還是謝斌了,她總會親熱地拉着他的手,把自己煮好的雞蛋悄悄塞在他手上。

謝斌每次來看她的時候,會給孫奶奶剪指甲,會陪着她聊天,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會把她接到家裡去照顧。

對此,謝斌的父母并沒有任何意見,每次孫奶奶來了,母親還會像老朋友一樣拉着她的手,他們一家人都支援謝斌這樣的做法,老人笑着說:兒子做好事,我們沒意見,他對我們也很孝順,我的兒媳婦每天炒好菜給我們吃,他就可以專心去照顧孫家母子。

孫奶奶在敬老院已經有兩年多沒有見過兒子了,她總是會念叨着。

在城市另一端的高路恩,病情也有了好轉,沒事的時候經常一個人坐在院子裡看書,當記者去采訪他的時候,他也知道這些年是謝斌一直在照顧他和母親,内心深處非常感謝他。

為了滿足孫奶奶見兒子一面的心願,醫院最終同意給高路恩放半天的假,讓他出去和母親見面,以前為什麼不讓他出門,那是因為,他的病情很不穩定,随時可能會發作。

母子見面的那一刻,讓人忍不住落淚,兩個都不是很正常的人,隻是拉着彼此的手,孫奶奶問:你結婚了沒? 兒子:還沒有呢? 母親:你怎麼不找一個呢? 這麼敏感的話題,很快高路恩又有些不正常了,附在母親耳邊說:有人半夜拔了我兩顆牙齒。

素材來源于《尋情記》這是一個真實的正能量故事。

有人問謝斌:你為什麼這麼傻呢?非親非故照顧他們27年,甚至還有人覺得他也不正常了。

謝斌卻說:我隻想去幫他們,至于别人說什麼,我不在乎,我同學原本很有才華,我希望他能好起來。

這個家,不止謝斌這麼善良,就連他的家人都是一群可愛的天使。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種“舍己利人”的精神,希望能感染到更多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