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9岁的母亲和53岁的儿子,两年没见面,老人见到儿子后问:“你找了对象吗?”儿子答:没有!老人又追着问:你结婚了吗?儿子

作者:河南妹妹妹子

89岁的母亲和53岁的儿子,两年没见面,老人见到儿子后问:“你找了对象吗?”儿子答:没有!老人又追着问:你结婚了吗?儿子悄悄在她耳边说:有人晚上拔了我两颗牙。这对母子到底怎么回事呢?

55岁的谢斌是一个中学老师,1982年,谢斌高中毕业,他们班上有个男同学高路恩,原本成绩很好,谁料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有考到理想中的学府,郁郁寡欢的他选择复读。

谁想,复读一年,最终还是只考了湖南的一所师范学校,两次打击让原本就性格内向的高路恩显得更沉默了,但是在谢斌眼里,高路恩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才华的学生,而且长相也很帅气。

班上,只有谢斌和高路恩关系最好,高路恩读了三年师范之后,到中学当了一名英语老师,守寡多年的母亲,本以为可以苦尽甘来了。

高路恩工作了三年后,也不知道突然神经不正常了,据有人说是因为感情不顺利,再加上高考发挥失常,这些日积月累的情绪压得他喘不过气,他疯了。

有一次,谢斌正在给同学上课,突然接到高路恩母亲打来的电话:“你快来,救救我吧,我儿子打我了。”

谢斌赶紧跟学校请了假,赶到高路恩家里时,只见他母亲的右眼已经被打紫了,老人拉着谢斌的手,哭着说:“我儿子该怎么办呢?你是他同学,你劝一下他吧!”

那时的高路恩已经彻底失去理智,谁也不认识。 家里除了母亲就是这个得病的儿子,谢斌不敢再让高路恩和母亲住在一起,怕他发病的时候没有轻重,就自己在外面给他租了一间房。

自己每天下了课就去看他,给他带吃的,高路恩正常的时候,什么都知道,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可能一天都会犯好几次病,有一次还偷偷跑了出去,高路恩到底找都没有找到,那段时间,他就像是孙奶奶的儿子一样,隔一段时间去看他,又四处打听高路恩消息。

大概过了半年,他才得知高路恩流浪到了上海,那边的收容所打电话过来去领人,谢斌自掏腰包去把同学接回来,他想送他到疗养院去治疗,可是高昂的费用,他一个人承担不起,毕竟自己也有老婆和孩子需要养活。

于是他发动全班同学给高路恩捐款,筹到钱之后,还联系了上海的一家医院,要给高路恩开刀动手术,那时,动手术的前几天,谢斌的妻子在工作时,不小心手被机器压到了,情况很严重。

可是那边,高路恩又离不开自己,谢斌还是选择去了上海,让自己的姐姐照顾受伤的妻子,好在妻子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并没有怪丈夫狠心,反而谈起这件事,笑哈哈地。

夸道:“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即便是我不让他去,我想他还是会去的,他对谁都好。”

高路恩回来之后,情况虽然有了好转,但还是要经常吃药,谢斌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望,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兄弟般,把孙奶奶当成了母亲一样孝顺。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谢斌不知不觉照顾了这对母子27年。

三年前,高路恩病情反反复复,谢斌再次把他送到了疗养院,孙奶奶也因为年纪大了,在家里行动不方便,谢斌给她联系了一家养老院。

89岁的孙奶奶如今患了老年痴呆,她嘴里一会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一会又喊着:“宝儿,宝儿!”

起初,大家都以为,谢斌就是孙奶奶的亲儿子,因为这几年,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一个儿子在做的事。

孙奶奶虽然脑子不清醒了,只要见到谢斌来了,她就会喜笑颜开,事实上,她都有些分不清楚,这到底是自己儿子还是谢斌了,她总会亲热地拉着他的手,把自己煮好的鸡蛋悄悄塞在他手上。

谢斌每次来看她的时候,会给孙奶奶剪指甲,会陪着她聊天,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把她接到家里去照顾。

对此,谢斌的父母并没有任何意见,每次孙奶奶来了,母亲还会像老朋友一样拉着她的手,他们一家人都支持谢斌这样的做法,老人笑着说:儿子做好事,我们没意见,他对我们也很孝顺,我的儿媳妇每天炒好菜给我们吃,他就可以专心去照顾孙家母子。

孙奶奶在敬老院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见过儿子了,她总是会念叨着。

在城市另一端的高路恩,病情也有了好转,没事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书,当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他也知道这些年是谢斌一直在照顾他和母亲,内心深处非常感谢他。

为了满足孙奶奶见儿子一面的心愿,医院最终同意给高路恩放半天的假,让他出去和母亲见面,以前为什么不让他出门,那是因为,他的病情很不稳定,随时可能会发作。

母子见面的那一刻,让人忍不住落泪,两个都不是很正常的人,只是拉着彼此的手,孙奶奶问:你结婚了没? 儿子:还没有呢? 母亲:你怎么不找一个呢? 这么敏感的话题,很快高路恩又有些不正常了,附在母亲耳边说:有人半夜拔了我两颗牙齿。

素材来源于《寻情记》这是一个真实的正能量故事。

有人问谢斌:你为什么这么傻呢?非亲非故照顾他们27年,甚至还有人觉得他也不正常了。

谢斌却说:我只想去帮他们,至于别人说什么,我不在乎,我同学原本很有才华,我希望他能好起来。

这个家,不止谢斌这么善良,就连他的家人都是一群可爱的天使。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种“舍己利人”的精神,希望能感染到更多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