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的世界》——卡比托利歐廣場與米開朗基羅

作者:饕餮的星球

卡比托利歐廣場(Piazza del Campidoglio)又稱市政廣場,位于羅馬城中心的曆史文化聖地卡比托利歐山上。

在古羅馬時代,這座略呈“凹”字形的小山上建造了好幾座重要的神廟,其中在南山頂上有前509年建造的朱庇特神廟,北山頂是前344年建造的警戒者朱諾神廟(Temple of JunoMoneta),兩者之間靠近羅馬廣場的地方是羅馬國家檔案館。

《天才的世界》——卡比托利歐廣場與米開朗基羅

古羅馬卡比托利歐山複原圖,紅線框為國家檔案館(R.Oltean繪制)

中世紀的時候,小山就像整個羅馬城一樣遭到了破壞,兩座神廟都被拆毀,在原朱庇特神廟的位置上建造起保守宮(Palazzo deiConservatori),是當時的市政官員駐地;在警戒者朱諾神廟的位置上則建造了一座教堂——阿拉科埃利的聖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in Aracoeli),原來的國家檔案館則被改造成了城堡式的元老宮(Palazzo Senatorio,現為市政廳)。

《天才的世界》——卡比托利歐廣場與米開朗基羅

羅馬卡比托利歐山現狀,中央為市政廳,背後為市政廣場,前方為古羅馬廣場遺迹

1536年,米開朗基羅受教皇保羅三世的委托,開始這座廣場的改造工作。面對如此無序和不規則的環境,埃德蒙·培根在《城市設計》中論及此事時寫道:“我們試想一下,像他這樣一位如此求索法式和美學的大師,大可以拆光舊建築以讓自己的創造力自由發揮。”

《天才的世界》——卡比托利歐廣場與米開朗基羅

開始動工時的景象,正面為元老宮,右側為保守宮(約繪于1555年)

可是米開朗基羅不是這樣選擇的。他的選擇是保留原有建築的基本結構,在充分尊重前人勞動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創作。

米開朗基羅注意到元老宮和保守宮這兩座建築的夾角略小于90°,他決定利用這一點做文章,設計一座以元老宮為中軸的梯形廣場,就像羅塞利諾設計的皮恩紮中心廣場一樣。

他命人從山下的羅馬廣場遷來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161—180年在位)的騎馬雕像,把它安放在正對元老宮的軸線上,同時在元老宮的立面上修建一個以此軸線為中心對稱的大台階。他還給位于廣場右側的保守宮重新設計了立面,并在廣場中軸線上設計了通向山下的台階。

《天才的世界》——卡比托利歐廣場與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逝世時的卡比托利歐廣場(M.Merian繪制)

雖然到米開朗基羅逝世的時候,整座廣場并未全部完成,但是他已經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尊重前人的榜樣,于是他的創意不會像我們今天常見的那樣“人亡政息”,而是在他逝世許多年之後仍然得到後繼建築師的了解認同。17世紀初在廣場左側幾乎完全按照保守宮的樣貌增建了新宮(PalazzoNuovo),最終使這座偉大的梯形廣場得以全部完成。

《天才的世界》——卡比托利歐廣場與米開朗基羅

卡比托利歐廣場設計前後對比圖(引自埃德蒙·培根《城市設計》)

就像埃德蒙·培根說的:“米開朗基羅已經用事實證明,謙恭和權力在同一個人手中可以并存,可以創造一個偉大的工程而不毀壞已經存在的史迹。”這才是真正的高明。

《天才的世界》——卡比托利歐廣場與米開朗基羅

卡比托利歐廣場。從正常的視角看去,很難能夠發現這是一座梯形廣場

最後建成的這座市政廣場背對着卡庇托林山東南方向的古羅馬城市中心,而面朝向卡庇托林山西北方向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新羅馬。它的平面呈梯形,縱深79米,最寬處60米,最窄處40米。一條很長的台階從山下直通廣場,它也是梯形的,下小上大。

自從羅塞利諾設計的皮恩紮中心廣場之後,梯形廣場就成為文藝複興城市設計家們的最愛,因為它看上去既有規整的特征以适應體面端莊的要求,又略顯輕松自在不會過分拘謹。另一方面,對于一個梯形形狀,當人從短邊處向長邊方向觀看時,由于透視的原理,感覺上位于長邊的物體會被向前“拉近”,距離“縮短”,尺度“減小”。反之則是相反的感受。這種梯形平面的廣場設計後來成為藝術家非常喜愛的建造手法。

在廣場南側保守宮的立面設計中,米開朗基羅采用了非同正常的巨柱式立面,巨大的壁柱從地面直通到二層樓頂,猶如一座巨型神廟一般,大大加強了建築的視覺沖擊力。另一方面,巨柱邊上實際支撐二層牆體的小圓柱的境遇卻完全不同,在不得不承擔起主要載荷任務的同時,它的生存空間受到巨柱的緊緊擠壓,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

《天才的世界》——卡比托利歐廣場與米開朗基羅

保守宮外觀

米開朗基羅是一位能夠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灌注到不僅是雕塑、繪畫而且也包括建築中去的偉人。他的建築到處都散發出強烈的個人情感,這是他同時代的大多數人所無法企及的。他嘗試将人類的精神情感從物質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進而開辟了藝術發展的新天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