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隻限于這個肉體和思想,那很可惜。那樣的愛也隻局限在自我這麼一點點如無限當中的一粒微塵的範圍。
——題記

無一切概念的時候就無心,對嗎?老師,見性太難了,我還是先行善算了,不執着修善。最近我有些精神不正常,因為觀心念反而執着,做事忘的非常快,因為執着見性觀心,心情靜的失落,做什麼都沒精神。
見性就如花開,花開并不由花,合适的季候,溫度,濕度,等衆緣具足時,花自然開;
做一棵優雅而甯靜的樹。修行就是樹的生長,見性會在适時的那一刹那,與你相會,就如心性的花兒綻放在甯靜的生命之樹。
本來即無一切概念。是以如究竟來說,其實并沒有一個“無一切概念時”,本來即無一切概念,本來即無心,一切概念是心生,生一切概念之心即名幻心;
當心不執着一切概念時,心回歸到“最初”的樣子,如初生嬰兒一般,如果說“無一切概念時”,是指心的這種純淨的狀态;
心性光明遍一切處,如大圓鏡,無染無雜,那是心最初的樣子,當然,這就是如來心,也就是淨識心(相對雜染心而言的最初幻心);幻心之上再起分别執着即一切妄念,堅固執着成器世界。
修行人,要以這樣的世界“觀”,然後去修行體證。
嗯,一切所謂“不正常”,是相對所謂“正常”而言的。
究竟而言,“忘的非常快”正說明,更不執着(做和事),更回到當下實際,更活在當下,更接近真實;
做過了就忘不好嗎?對一個極端痛苦的人來說,這可能是極好的。
其實,隻是清靜,當下清靜,時時處處清靜,“觀”起來了,它自然地來,哦,了知,就行了,
然後,因為做事或說話,“觀”沒了(實際上本觀一直在,就如一切的寂靜的虛空背景),哦,了知,甯靜安詳地做事或說話,你并不會破壞修行,或失去什麼。
當觀的修行,成為一種自然,實際上,明心見性的一刹那,隻在當下,當下從有為的觀(識)一念轉本觀(智)。
這是修行者行深返照自性,因緣具足,老天送的一份大禮。但并不是一定要努力地去達成“明心見性”,也就是(明心見性)不是“作”的結果,同樣,也不是“任、止,滅”的結果,一切有為的作,任,止,滅的修行,都不是本然的沉靜。
明心見性的契機就在時時處處,當下一念,心從當下往下沉靜,沉靜,再沉靜,然後某一時,心識自然花開,乃至無限放大——是謂心性“放大光明”。
隻要不緊追執着念頭的故事不放,實際上觀是本然的,不管你有為的觀或不觀,本觀從來都在(正觀),隻要你有覺知,正觀就正在,
即便晚上深睡無夢時,無意識形态,無覺知,本觀之觀性(正覺之覺性)卻并不消失(正觀本無生,故無滅),你隻是回到了真正的自己——本心,就像浪花落回大海,其實大海何曾離開?
哦,在偶爾沒有觀心做事的時候發現當下一念清靜,好像沒有做事,但又自然做事。那一念貫穿到底見不到究竟。
“好像沒有做事,但又自然做着事”這多妙呀,多麼輕松多麼有趣呀!這不就是自然毫不費力的修行生活嗎?
如果你總是提着個觀在那裡觀念頭,這是有為的觀,這種觀本身就是一種我執的顯現,于一切有為的觀或不觀,去體會無為的自然本觀。
也就是那“偶爾”的本觀,會随着不努力的觀修行,漸漸連續,以至于會像發楞一樣,呆在這種本然觀照的甯靜裡;
然後,再自然地一念從這種本觀的無為甯靜中“出來”(實際上從來未出本觀),再然後,不離一切見聞覺知,不離一切受想行識,而體會出這種本觀本然的清明寂淨沉靜。
原來,時時處處,本觀都在,這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靜,清靜法身,遍一切處,周遍法界,如如不動。
一切世間出世間,不相妨礙,時時處處,本然大自在;言談舉止,為人處事,都不離那本然的如寂靜虛空背景。
這就體證了,自性本定,自性本慧,自性本戒,是名如來清淨禅。
哦,在觀的時候有收獲就是粗略的觀到見聞覺知,受想行識都是很細的念,這些念在不停的轉動,不停的現像變化,本來不變不動,是以說它們是一念相繼,是幻相。
行觀時,沉靜下來,讓觀隻是觀(而不是有個觀者的那個“觀”——念頭相),如此,一旦,那個觀的我(念頭)一念不住(我執脫落),刹那一念當下本觀顯現,心性放大光明周遍法界。
修行者于時時處處,一念莫被觀纏,莫被念纏,莫被作、任,止,滅纏,莫被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纏,莫被一切心故事纏,體會那一切故事上的“如來”——“那無故事概念”,行此如來清淨禅。
如果,你深行無為觀,在一切“外在”物體相上,都能體會到心性之光,一切“外在的”,都是内在心性的映射,簡直就像是直接觀到外在物體相的光——心性映射之光。
這種體會,是修行中的自然發生,并不是說一定要如何去達成。
明心見性,并非達成。它們僅是修行路上的風景。不要把風景當成目标,不然,隻有目标的眼裡會錯過沿路風景。
靜心以後越來對一切都沒有性趣了,就像死人,除了吃飯睡覺哪有值得開心的事,都是幻像,還有自己越來越喜歡獨處。
一顆悠然而優雅的心,甯靜地行走在八正道上。
哦,什麼叫自性說法呢?
如果見性之人,一切說法都是自性說法。究竟而言,見性或不見性之人,一切衆生,皆是自性說法,一切不離自性故。
不要執着所謂的“都是幻相”觀念,這仍然是一個念頭故事,這樣的執着還是妄念執着。
哎,老師您能不能寫些文章啊,現在什麼人都在說法,這樣下去,佛法真會滅亡了,這個世界越來越黑暗,大家很苦……
“現在什麼人都在說法”,如果是真實法,好,有增益于修行;如果非真佛法,那關你什麼事呢?你注意到這是一個頭腦的念頭故事了嗎?
是“現在什麼人都在說法”這件事幹擾了你,還是心對“現在什麼人都在說法”這一故事的相信(虛妄執着),障礙了你呢?
如果這類的對事相的執着相信不能以清淨心直覺面對,如何能傳回初心而現本來心性呢?
“這個世界越來越黑暗,大家很苦……”真的嗎?
若“這個世界越來越黑暗,大家很苦……”是真實,而不是因幻心如來所顯,那麼佛陀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豈不是虛言妄語?
你是見性之人,沒有那些概念,那為何從佛陀到祖師大德都要随緣度衆生呢?還要作各種友善之說。
“從佛陀到祖師大德都要随緣度衆生”從哪裡來?
諸法實無生滅來去,可是我還沒有見到……不能妄語啊。
我曾這樣對一念行者說(念頭故事),他的說法,是真的嗎?如果沒有我的心,這說法是什麼?如果我不認識字,那些文字是什麼?或者如果我是隻小鳥,那些文字是什麼?符号而已,甚至,符号也不真有,因為,符号也是心生。
你見到了心念的故事嗎?
有什麼不是一念生?有什麼不是心念故事?
“恐懼”,“痛苦”,“不快樂”——心念故事。
“像死人,沒意思,佛法會滅”——念頭故事
“一念行者說法,一直行者說法,十方三世一切覺者,一切諸佛說法”——心念故事;
心生無明,心生煩惱,心生諸苦,諸佛說法,直指一心,心本無心,是名實性。
無心之心,幻生萬有,生而無生,是名真實。
生而無生,本來寂靜,無真無假,非幻非實,無心之心,不在思議。
幻心幻相,鏡花水月,千江水映千江月,千江之月千不同。
一心平湖映大千,此如鏡心亦惘然。若于平心悟實性,方知諸佛大因緣。
哎,修行真是為學日增,為道日損。請您多寫點文章,那樣故事裡的人就能更快認識真正的自己,老師還有現在很多大德說學佛要先學做人,不能見性就是障礙重。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修行)損之又損,直至無(能)損者,無可損(所)。
人心(頭腦分别)不死,道心不生,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寂滅現前,清淨圓智,幻滅滅已,非幻不滅,不生不滅,安然自在。
做佛與做人不異,是名“人成則佛成”。
人心放平(無頭腦的分别計較)可謂佛心,若于人心之外覓佛心——若離世間覺而覓菩提(求本覺),無有是處。
以“無虛妄分别執着心”去做世間事,就是人心放平。
徹底放平——徹底無一切虛妄分别執着而行一切世間事,是名“無行之行”,行而無行,是名佛行。
佛行于世,不于别處,行者一念而已。是名“離一切相,修行一切善法”。
如此精進,是正道行者,等同佛行于世。
可是在世間有很多是非,自己也隻能分别執着說話。靜心以後我昨天念佛号很特别,念了一下都沒有以前那麼浮躁。
心無分别不是不分别,須知分别也無自性。
在世間生活中,恒恒時,常常時,自然覺知。分别執着時,安住覺知,注意分别執着起滅之相。安住覺知體會那分别亦如虛空中的空花幻起幻滅。
體會一切分别相虛妄無實,不染虛空性,進而遠離颠倒夢想,無有挂礙。
若說世間是非多,這是誰的故事?
于世間諸多是非,陷入頭腦念頭的故事而去說道理,結果如何?
“說比不說好”——這是真的嗎?
世間是非多,如風吹海波,即便洶湧起,寂海何(來)諸多?
大愛無言,大音希聲。
風鼓山相擊,其中誰作主?本來無主人,然而風還鼓,吹着山,發出回聲。是風聲?山聲?是你說?人聽?是你分别?
注意那幻心妄出的回聲——故事,洞然明白進而了解一切念頭的故事,從這些幻心故事中一念返歸寂然本性。
如是則名“于一切故事,而出離故事”;是名“于相無相,于行無行”。
于行無行,于分别無分别,是名正見,正行,正念。
善知識!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不妨先抛開任何關于宗教關于凡、神等等的諸多知見框框。借由生命生活中的事情現象,來發現體驗念頭故事的秘密。
善知識!光說不練假把式。不妨借由覺知念頭的故事,來質疑那些引起煩惱苦的事情、事物之上的念頭。
善知識!常常如此體會、如此調查來勘破這一機制,最終解鎖一切人生的煩惱,實作人生的本來自在。
善知識!如是以真正的愛而在,活出愛的豐盛——這才是真正的行善。
(最新文字可關注“一直行者”微信公衆号,歡迎分享轉載,廣益共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