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修行路上的——念头故事

作者:一直行者

把自己只限于这个肉体和思想,那很可惜。那样的爱也只局限在自我这么一点点如无限当中的一粒微尘的范围。

——题记

修行路上的——念头故事

无一切概念的时候就无心,对吗?老师,见性太难了,我还是先行善算了,不执着修善。最近我有些精神不正常,因为观心念反而执着,做事忘的非常快,因为执着见性观心,心情静的失落,做什么都沒精神。

见性就如花开,花开并不由花,合适的季候,温度,湿度,等众缘具足时,花自然开;

做一棵优雅而宁静的树。修行就是树的生长,见性会在适时的那一刹那,与你相会,就如心性的花儿绽放在宁静的生命之树。

本来即无一切概念。因此如究竟来说,其实并没有一个“无一切概念时”,本来即无一切概念,本来即无心,一切概念是心生,生一切概念之心即名幻心;

当心不执着一切概念时,心回归到“最初”的样子,如初生婴儿一般,如果说“无一切概念时”,是指心的这种纯净的状态;

心性光明遍一切处,如大圆镜,无染无杂,那是心最初的样子,当然,这就是如来心,也就是净识心(相对杂染心而言的最初幻心);幻心之上再起分别执着即一切妄念,坚固执着成器世界。

修行人,要以这样的世界“观”,然后去修行体证。

嗯,一切所谓“不正常”,是相对所谓“正常”而言的。

究竟而言,“忘的非常快”正说明,更不执着(做和事),更回到当下实际,更活在当下,更接近真实;

做过了就忘不好吗?对一个极端痛苦的人来说,这可能是极好的。

其实,只是清静,当下清静,时时处处清静,“观”起来了,它自然地来,哦,了知,就行了,

然后,因为做事或说话,“观”没了(实际上本观一直在,就如一切的寂静的虚空背景),哦,了知,宁静安详地做事或说话,你并不会破坏修行,或失去什么。

当观的修行,成为一种自然,实际上,明心见性的一刹那,只在当下,当下从有为的观(识)一念转本观(智)。

这是修行者行深返照自性,因缘具足,老天送的一份大礼。但并不是一定要努力地去达成“明心见性”,也就是(明心见性)不是“作”的结果,同样,也不是“任、止,灭”的结果,一切有为的作,任,止,灭的修行,都不是本然的沉静。

明心见性的契机就在时时处处,当下一念,心从当下往下沉静,沉静,再沉静,然后某一时,心识自然花开,乃至无限放大——是谓心性“放大光明”。

只要不紧追执着念头的故事不放,实际上观是本然的,不管你有为的观或不观,本观从来都在(正观),只要你有觉知,正观就正在,

即便晚上深睡无梦时,无意识形态,无觉知,本观之观性(正觉之觉性)却并不消失(正观本无生,故无灭),你只是回到了真正的自己——本心,就像浪花落回大海,其实大海何曾离开?

哦,在偶尔没有观心做事的时候发现当下一念清静,好像没有做事,但又自然做事。那一念贯穿到底见不到究竟。

“好像没有做事,但又自然做着事”这多妙呀,多么轻松多么有趣呀!这不就是自然毫不费力的修行生活吗?

如果你总是提着个观在那里观念头,这是有为的观,这种观本身就是一种我执的显现,于一切有为的观或不观,去体会无为的自然本观。

也就是那“偶尔”的本观,会随着不努力的观修行,渐渐连续,以至于会像发楞一样,呆在这种本然观照的宁静里;

然后,再自然地一念从这种本观的无为宁静中“出来”(实际上从来未出本观),再然后,不离一切见闻觉知,不离一切受想行识,而体会出这种本观本然的清明寂净沉静。

原来,时时处处,本观都在,这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静,清静法身,遍一切处,周遍法界,如如不动。

一切世间出世间,不相妨碍,时时处处,本然大自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都不离那本然的如寂静虚空背景。

这就体证了,自性本定,自性本慧,自性本戒,是名如来清净禅。

哦,在观的时候有收获就是粗略的观到见闻觉知,受想行识都是很细的念,这些念在不停的转动,不停的现像变化,本来不变不动,所以说它们是一念相继,是幻相。

行观时,沉静下来,让观只是观(而不是有个观者的那个“观”——念头相),如此,一旦,那个观的我(念头)一念不住(我执脱落),刹那一念当下本观显现,心性放大光明周遍法界。

修行者于时时处处,一念莫被观缠,莫被念缠,莫被作、任,止,灭缠,莫被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缠,莫被一切心故事缠,体会那一切故事上的“如来”——“那无故事概念”,行此如来清净禅。

如果,你深行无为观,在一切“外在”物体相上,都能体会到心性之光,一切“外在的”,都是内在心性的映射,简直就像是直接观到外在物体相的光——心性映射之光。

这种体会,是修行中的自然发生,并不是说一定要如何去达成。

明心见性,并非达成。它们仅是修行路上的风景。不要把风景当成目标,不然,只有目标的眼里会错过沿路风景。

静心以后越来对一切都没有性趣了,就像死人,除了吃饭睡觉哪有值得开心的事,都是幻像,还有自己越来越喜欢独处。

一颗悠然而优雅的心,宁静地行走在八正道上。

哦,什么叫自性说法呢?

如果见性之人,一切说法都是自性说法。究竟而言,见性或不见性之人,一切众生,皆是自性说法,一切不离自性故。

不要执着所谓的“都是幻相”观念,这仍然是一个念头故事,这样的执着还是妄念执着。

哎,老师您能不能写些文章啊,现在什么人都在说法,这样下去,佛法真会灭亡了,这个世界越来越黑暗,大家很苦……

“现在什么人都在说法”,如果是真实法,好,有增益于修行;如果非真佛法,那关你什么事呢?你注意到这是一个头脑的念头故事了吗?

是“现在什么人都在说法”这件事干扰了你,还是心对“现在什么人都在说法”这一故事的相信(虚妄执着),障碍了你呢?

如果这类的对事相的执着相信不能以清净心直观面对,如何能返回初心而现本来心性呢?

“这个世界越来越黑暗,大家很苦……”真的吗?

若“这个世界越来越黑暗,大家很苦……”是真实,而不是因幻心如来所显,那么佛陀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岂不是虚言妄语?

你是见性之人,没有那些概念,那为何从佛陀到祖师大德都要随缘度众生呢?还要作各种方便之说。

“从佛陀到祖师大德都要随缘度众生”从哪里来?

诸法实无生灭来去,可是我还沒有见到……不能妄语啊。

我曾这样对一念行者说(念头故事),他的说法,是真的吗?如果没有我的心,这说法是什么?如果我不认识字,那些文字是什么?或者如果我是只小鸟,那些文字是什么?符号而已,甚至,符号也不真有,因为,符号也是心生。

你见到了心念的故事吗?

有什么不是一念生?有什么不是心念故事?

“恐惧”,“痛苦”,“不快乐”——心念故事。

“像死人,没意思,佛法会灭”——念头故事

“一念行者说法,一直行者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觉者,一切诸佛说法”——心念故事;

心生无明,心生烦恼,心生诸苦,诸佛说法,直指一心,心本无心,是名实性。

无心之心,幻生万有,生而无生,是名真实。

生而无生,本来寂静,无真无假,非幻非实,无心之心,不在思议。

幻心幻相,镜花水月,千江水映千江月,千江之月千不同。

一心平湖映大千,此如镜心亦惘然。若于平心悟实性,方知诸佛大因缘。

哎,修行真是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请您多写点文章,那样故事里的人就能更快认识真正的自己,老师还有现在很多大德说学佛要先学做人,不能见性就是障碍重。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修行)损之又损,直至无(能)损者,无可损(所)。

人心(头脑分别)不死,道心不生,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寂灭现前,清净圆智,幻灭灭已,非幻不灭,不生不灭,安然自在。

做佛与做人不异,是名“人成则佛成”。

人心放平(无头脑的分别计较)可谓佛心,若于人心之外觅佛心——若离世间觉而觅菩提(求本觉),无有是处。

以“无虚妄分别执着心”去做世间事,就是人心放平。

彻底放平——彻底无一切虚妄分别执着而行一切世间事,是名“无行之行”,行而无行,是名佛行。

佛行于世,不于别处,行者一念而已。是名“离一切相,修行一切善法”。

如此精进,是正道行者,等同佛行于世。

可是在世间有很多是非,自己也只能分别执着说话。静心以后我昨天念佛号很特别,念了一下都没有以前那么浮躁。

心无分别不是不分别,须知分别也无自性。

在世间生活中,恒恒时,常常时,自然觉知。分别执着时,安住觉知,注意分别执着起灭之相。安住觉知体会那分别亦如虚空中的空花幻起幻灭。

体会一切分别相虚妄无实,不染虚空性,从而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挂碍。

若说世间是非多,这是谁的故事?

于世间诸多是非,陷入头脑念头的故事而去说道理,结果如何?

“说比不说好”——这是真的吗?

世间是非多,如风吹海波,即便汹涌起,寂海何(来)诸多?

大爱无言,大音希声。

风鼓山相击,其中谁作主?本来无主人,然而风还鼓,吹着山,发出回声。是风声?山声?是你说?人听?是你分别?

注意那幻心妄出的回声——故事,洞然明白从而理解一切念头的故事,从这些幻心故事中一念返归寂然本性。

如是则名“于一切故事,而出离故事”;是名“于相无相,于行无行”。

于行无行,于分别无分别,是名正见,正行,正念。

善知识!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不妨先抛开任何关于宗教关于凡、神等等的诸多知见框框。借由生命生活中的事情现象,来发现体验念头故事的秘密。

善知识!光说不练假把式。不妨借由觉知念头的故事,来质疑那些引起烦恼苦的事情、事物之上的念头。

善知识!常常如此体会、如此调查来勘破这一机制,最终解锁一切人生的烦恼,实现人生的本来自在。

善知识!如是以真正的爱而在,活出爱的丰盛——这才是真正的行善。

(最新文字可关注“一直行者”微信公众号,欢迎分享转载,广益共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