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美術人物”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

文/馮海濤 圖/肖大平 王敏 張麗君 張志勇

“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是出自(宋代)蘇東坡《次韻吳傳正枯木歌》。

凡畫家又是詩人者,其作品必定是意蘊深遠,受世人所高評價之畫作。其實,我們回看畫為人所信,為人所愛之時間,畫畫的幾乎都是文人墨客,而文人的特點就是吟詩作對。是以,畫其實為文人的一種喜好,一種消遣,修心養性的喜好。這也是為什麼蘇東坡的《次韻吳傳正枯木歌》中會出現“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這段文字。

“當代美術人物”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

肖大平作品

現在明白詩與畫的關系,那麼就應該明白“詩畫同鳴”非心口而談。但是随着畫的演變,其逐漸地有了自己的文化屬性,也不再僅僅是文人修心養性的愛好,而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但是,其和詩卻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關系。詩與畫這種内秀的關系,把詩的文字與聲音和畫的線色來交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讀一首詩或者聽一首詩時,會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畫面,而在欣賞一幅畫作時,會能感受到詩意,甚至能聽到聲音的原因。

“當代美術人物”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

王敏作品

現在多講書畫結合,因為這是形态的産生,是可見的。但是書畫結合實則是詩畫,但是詩是在字與字之間的蘊意,而不是直覺看見。是以一幅完美的畫作,應該是書畫、詩畫的完美性。

“當代美術人物”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

張麗君作品

古之,士大夫所戲墨與紙。一是,情之所至的,即興抒發;一是,趣味相投者,把酒言歡,吟詩作對後的“即情而為”。是以,畫作的用筆用墨,都頗為灑脫,所畫物象之形态也多為意到而止。這也是為什麼今人看古之名作,會在畫作中感受到心有神會的莫名感覺。可是到了今人,畫畫者少有讀書,更不用說能夠寫詩。就是所謂學院而出者,也少有讀聖賢書的,即使看書也是包含太多,或者直接就是西方思想的書籍。也因而造成了,雖畫畫的衆多,能稱為畫家的卻沒有幾人,就是有能稱為畫家的,其所畫之畫,也無中國畫的文化因子。甚是可悲也!還好,有部分畫家為中國畫文化屬性的純潔性,而一直在奮鬥着。

備注:在這裡希望能夠給大家提個醒!就是,藝術可以沒有國界,但是文化不能大同。文化沒有高低,高低的區分在于使用的人。是以中國畫就要走中國文化的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