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他對大量戰争案例的研究,我們知道他非常喜歡讀曆史書,像三國水浒這樣的鬥争小說更是喜歡看,對于描寫戰争場景的文字,他總是讀非常仔細。比如他在《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就大段引用了曹刿論戰中的内容。單就毛選中提到的戰役戰鬥就多達數百之多,涉及古代的,近代的,中國的,外國,自己參與或引導的,敵人上司的戰役等,他都會拿來研究。而且他重點研究的是關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案例。
可以說毛主席對以弱勝強的軍事案例,格外偏愛,這與當時紅軍弱小,敵人強大的現實是分不開的。
比如他對下面這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就多次提及。楚漢成臯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彜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這些案例的學習研究,讓他完成了對戰争的了解。這與軍事院校中案例教學不謀而合。而他的研究視角更加獨特,沒有受到任何教條主義的束縛,隻以最終取勝為導向。
而這種案例教學法,一直被哈佛商學院,西點軍校等世界一流學府所采用, 培養了無數的世界級領袖。可以說,案例,是我們快速了解一個領域最好的方法。
第二是研究大量的軍事牛人。他點評過的軍事将領不下100位,而且點評每每切中要點,如果對這些人沒有全方位的研究,是不可能做到這點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将看的更遠,而能站在無數巨人的肩膀上,你就是巨人。不管哪個領域要想開創,就必須先繼承。
第三就是從自己和紅軍大量的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複盤。
毛主席對紅軍的每一場戰役都有非常細緻的總結,這種總結極大的升華了他對戰争的認識,同時讓他的指揮水準不斷超越之前的軍事牛人。
他用自己從一個書生成為一名偉大的軍事家的過程诠釋了這個成長方法論的巨大威力。不僅如此,他還用這種方法訓練他的士兵們。讓大批士兵通過這個方法論成長起來。他說:從“老百姓”到軍人之間有一個距離,但不是萬裡長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滅的,幹革命,幹戰争,就是消滅這個距離的方法。說學習和使用不容易,是說學得徹底,用得純熟不容易。說老百姓很快可以變成軍人,是說此門并不難入。把二者結合起來,用得着中國一句老話:“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入門既不難,深造也是辦得到的,隻要有心,隻要善于學習罷了。
在紅軍中那些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戰争的農民,最後成長成優秀指戰員的例子非常多。在1614名開國将帥中,隻有66人受過了正規教育。更讓人驚歎的是,湖北紅安縣出223位農民将軍,這無疑是這套方法論最偉大的佐證。
這些資料讓我非常震撼,一個農民隻要在正确的指導下,就可以成為戰場上一名傑出的指揮官,那我這個高材生,隻要有正确方法論引導,也一定可以成為股壇上的将軍。有了這樣的思想轉變,于是,我又殺回了股市。
可以說,毛主席,在那個極為殘酷血腥的年代,由一介書生成為一名偉大軍事家,他所貢獻的成長方法論,對于競争依然殘酷的今天,有着無比寶貴的價值,對于任何一個想在自己領域出人頭地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制勝的寶典。
如果你想下好象棋,直接去研究當代或過去100個經典實戰對弈案例,向這個領域最優秀的棋手學習,并且通過大量的實戰不斷總結,這樣做一定是成長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