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藏在快遞二維碼廣告裡的套路與生意經

藏在快遞二維碼廣告裡的套路與生意經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陳橋輝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1月18日,“快遞單上的這種碼不要掃”的微網誌話題沖上了熱搜,當天閱讀量高達9500萬次。

事情的起因,是緣于安徽省消保委釋出的一則警示,指出快遞單上的二維碼小廣告并不能確定真實性和安全性,可能還會擷取個人資訊。目前,消費者多半是看到快遞廣告上帶有“免費抽”、“待領取”、“1元抽”等字樣的二維碼,拿起手機掃碼,然後一步一步被二維碼中的内容騙取财物或身份資訊。

在武漢從事社群團購行業的小文,就是因為看到了快遞單上的一則帶有誘惑性的二維碼後,便以為是官方的廣告,掃碼領取所謂的電商紅包。

但真實情況是,網頁中的紅包并不是電商平台的紅包,而是一個遊戲下載下傳界面,于是小文準備選擇點選廣告頁右上方的退出選項,關掉該廣告,但沒想到的是,廣告頁不僅沒關掉,手機還自動下載下傳了該小遊戲,并且還連帶着自動下載下傳了其他亂七八糟的軟體。

藏在快遞二維碼廣告裡的套路與生意經

盡管最後成功删除了這些牛皮癬軟體,但這種經曆讓小文直言以後再也不會碰這種快遞廣告了,小文對Tech星球表示,“以後不會再因為貪小便宜,而去掃這種未知資訊的二維碼了。”原以為可以領取一些電商紅包,可以用來網上購物,卻被惡意侵犯了自己的手機,差點弄的手機當機。小文現在在其社群團購群裡,反複向群友揭露此類欺詐廣告,防止他們受騙。

小文隻是千千萬萬個被這類二維碼所“圍獵”的對象之一,幸運的是,這些牛皮癬廣告并未對其造成更大的損失。但是,有些快遞二維碼廣告可不會這麼“溫和”,會采取套取身份資訊甚至詐騙等形式,讓網友造成巨額的損失。再加上如今詐騙技術越來越“高超”,使得許多網友在不明覺厲的情況下,就成為了這些二維碼背後抄控者的“韭菜”。

快遞二維碼割韭菜的套路

據媒體報道,從2022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上獲悉,2021年大陸快遞業務量達1085億件,支撐網絡零售額接近11萬億元。快遞業務高速發展的背後,也逐漸催生了一系列廣告生意。

比如,有些快遞車上會打上一些平台廣告,有些則是電商平台在快遞單上打一些紅包廣告,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有些人則看到了其中有利可圖,便将一些灰色廣告縮小成二維碼,融入到快遞單上,使快遞單成為了他們灰色生意的一張“名片”,送入千家萬戶,最終變成了他們賺取利益的“快遞”。

對此,Tech星球梳理了幾類常見的“割韭菜”模式。

一種是,捆綁式下載下傳各類軟體的廣告,這類廣告模式被視為是PC時代的産物。

在PC時代,使用者基本都體驗過這種捆綁式下載下傳軟體的經曆,利用網友的不細緻觀察,當在下載下傳平台下載下傳所用軟體的同時,也會自動勾選其他應用,進而連帶着其他的應用一同下載下傳。

如今,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種捆綁式下載下傳軟體的模式更加“簡單化”。相關人士告訴Tech星球,當網友掃描快遞上的二維碼後,發現掃碼的内容與快遞單上宣傳的文字内容不符後,會點選“退出”按鈕退出該界面,實際上“退出”按鈕就是背後平台故意設定的“下載下傳”按鈕。

當點選該按鈕後,界面會自動下載下傳捆綁式的軟體,如果這類廣告背後的平台方有良心,那麼隻會讓網友的手機裡出現一些無用的App,如果是不正規的平台方,那麼很有可能會植入詐騙App以及偷網友手機流量的App,甚至可能會造成使用者經濟損失。

小楊就有這樣的經曆。小楊告訴Tech星球,他此前曾在自己快遞上看到了貼有領取手機靓号的二維碼,當時他要換手機号,正好可借此機會去換一個手機靓号,于是就拿起手機去掃描快遞單上的二維碼,然後進入了選号界面,在選中了心儀的手機号後,按照訂單流程,不假思索地填上了自己的身份資訊,并付了3000多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