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學關公 行鴻運 拜關公 結善緣

唐禮部尚書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利不動,色不悅,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虞世南其人】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隋唐時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直言敢谏】

虞世南不僅書法了得,為人更是剛正不阿,直言敢谏。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隴右山崩,唐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曆次山崩為例,說:“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阙,雖有災星何損于時。然願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唐太宗聽後斂容檢討。

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與唐太宗的君臣相知

唐太宗曾作宮體詩,讓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說:“聖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卻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歡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趨之若鹜甚至過猶不及,臣怕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天下的人都會追随效仿。是以不敢聽從您的指令。”太宗說:“朕不過是在試探你罷了。”又賜他五十匹布帛。虞世南去世後,太宗曾為他做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接着感歎說:“鐘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這篇詩,将拿給誰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詩到虞世南的靈帳邊讀完後焚燒,希望他的神靈能感覺。

虞世南卒時,唐太宗十分悲傷,說:“虞世南對我忠心一體,拾遺補阙,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我有小失必犯顔直谏,而今亡故,朝延上下,無複人矣!”

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與關公的風雨竹之緣】

唐初貞觀年間,秘書監虞世南一行東遊泰山,途徑山東肥城楊野村,見紫雲橋石闆上雕刻有一幅妙趣橫生的風雨竹畫,畫由四句詩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虞世南備感興奮,于是欣然命筆,寫下“利不動,色不悅,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的三字詩。詩句铿锵有力簡潔明快,将關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風範表述的淋漓盡緻。

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虞世南慷慨出資,購地百畝,讓土人耕種,租金用作祭祀關公之用。又出資在廟外南北大道東側建石碑樓一座,供遊人雅座。不久,關帝廟主持請來能工巧匠,将虞世南寫的字刻在了一個大石鼎上,此鼎曰烏磁鼎,也放在石碑亭下供人瞻仰。

明代天啟年間,山東肥邑知縣王惟精于酒酣後用炊帚寫下“超群絕倫”四個行書大字,蒼勁有力,古雅靈動。王惟精意猶未盡,又在碑陰用草書寫了虞世南評撰關羽的贊語,即三十個字的“烏磁鼎贊”,後款為“唐弘文館學士虞世南撰”。兩側又寫“風雨竹,真筆迹”六個行書大字,意為關羽所刻風雨竹為真品,不是赝品。這塊大碑至今近四百年,成為肥城珍貴的曆史文物。

虞世南頌揚關羽的三言詩

【詩作:《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表達着詩人虞世南的人生态度和處世原則。以蟬自許,以物喻人,表明一個人聲名遠揚,成就一番豐功偉業,是因為自身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人格偉岸,而不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權勢或地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