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褚遂良楷書具有怎樣的風格?修飾性筆法和疏瘦特征師承于誰?

褚遂良楷書的修飾性筆法及來源

李嗣真在評論褚遂良時認為“褚氏臨寫右軍,亦為高足,豐豔雕刻,盛為當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雕刻”一詞,“雕”字,《書顧命》:“雕玉仍幾,”孔傳:“雕,刻镂,”又,《楚辭招魂》:“雕題黑齒,”王逸注:“雕,畫也。”“刻”字,《說文刀部》:“刻,镂也,”《廣雅釋诂四》:“刻,畫也。”按上述“雕”“刻”兩字,都有刻镂和繪畫的含義。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在描述景樂寺佛殿時用“雕刻巧妙,冠絕一時”一語,即是針對建築修飾的華麗精巧而言。也就是說,“雕刻”具有明顯的裝飾意味。可引申為褚氏筆法的刻意修飾,具有複雜性與裝飾性的特點。

那麼,李氏所謂的“雕刻”展現于何處呢?由圖可以發現,褚氏刻意修飾的筆法主要展現在筆畫的起收位置與轉折鈎挑處,這種筆法與南朝“一拓直下”的筆法不同。可以說,南朝小字是自然的書寫,筆法自然靈活,而褚氏大字則在起收筆及轉折處多了很多動作,筆法複雜而書寫較慢。通過比較,我們認為,這種筆法就是我們在本文第一章第二節提到的銘石體筆法。也就是說,與歐陽詢一樣,褚遂良在銘石體楷書的筆法上同樣繼承了北朝傳統。關于銘石體筆法的形成,上文論述已詳,此不贅。

褚遂良楷書具有怎樣的風格?修飾性筆法和疏瘦特征師承于誰?

褚遂良楷書的疏瘦特征及來源

張懷瓘《書斷》在評價史陵時,認為史氏之書“古直,傷于疏瘦”。《書譜》中有“古質而今妍”一語,那麼,“古”所說的應是其總體風格的質樸。“直”可以了解為史陵的筆畫形态變化較小,形态較為闆直。而“疏”我們可以認為是結體的寬博疏朗,“瘦”則是對筆畫的細勁而言。但其具體形态如何,由于史陵并無作品傳世,我們無法得到印證。不過,褚氏銘石書曾師從于北朝書家史陵,是以,我們可以嘗試從褚遂良的作品中尋得消息。

褚遂良楷書具有怎樣的風格?修飾性筆法和疏瘦特征師承于誰?

通過對褚遂良傳世作品的觀察,我們發現筆畫明顯帶有古直特征的是《尹阙佛龛碑》及《孟法師碑》,而晚期的《房梁公碑》及《雁塔聖教序》則較多變化。而帶有“疏瘦”特征的,除《孟法師碑》表現得不太明顯之外,其它作品都具有顯著的“疏瘦”特點。而《孟法師碑》之是以不明顯,筆者以為很可能是字較小的緣故。也就是說,“疏瘦”是貫穿褚遂良一生的特點。如果我們擴大視野,就會發現初唐碑志上的楷書也大都具有“疏瘦”的特點。初唐楷書十之七八九都出自褚氏,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時代風氣的影響。也就是說,褚氏也是時代發展的産物。初唐書家取法褚氏,一方面是由于褚氏官高位顯,書藝超群,但更重要的在于他與時代風氣的契合,具有明顯的“瘦勁”的特點。那麼,這種崇尚“瘦勁”的風氣是何時興起的呢?

褚遂良楷書具有怎樣的風格?修飾性筆法和疏瘦特征師承于誰?

隋代已經有了這種風格,如《龍藏寺碑》、《尉富娘志》,但其更早的淵源還應在于北齊。《廣藝舟雙楫》曾多次提到北齊碑刻瘦勁的形态:“《吊比幹文》瘦硬峻峭,其發源絕遠……其裔胄大盛于齊,所見齊碑造像百種,無不瘦硬者,幾若陰陽之學,占斷晚明矣”,“齊碑惟有瘦硬”,“北齊諸碑,率皆瘦硬,千篇一律,絕少異同”。我們可以看到,“瘦硬”的風氣是首先盛行于北齊的,這種風格占據了齊代碑刻的絕大部分。北魏雖然也有瘦硬峻峭之風(如《吊比幹文》),但并不占主流,而北齊的這種風氣卻影響至隋,進而影響到初唐,并且風行于初唐的近百年間。

褚遂良楷書具有怎樣的風格?修飾性筆法和疏瘦特征師承于誰?

初唐楷書的“疏”,一方面是由于“瘦”導緻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其結體“平畫寬結”的特點。筆畫平沓而瘦勁,便會導緻“疏”的特征。“褚河南《伊阙佛龛碑》……皆八分之遺法,”“下逮唐世,《尹阙佛龛》、《道因碑》仍存分、隸遺意”。筆者認為,康氏說歐陽通有隸意,指的是其筆畫帶有明顯的隸書形态,而褚氏的隸意指的應當是其“平畫寬結”的特點,這一點與隸書的結體特點是相通的。

褚遂良楷書具有怎樣的風格?修飾性筆法和疏瘦特征師承于誰?

與“瘦硬”的特征一樣“寬結”是北朝後期尤其是北齊碑刻的一個重要變化,這是異于北魏的一個重要特點。這種風格經周隋而發展至唐。也就是說,唐初平畫寬結的特點源自于北朝後期的新書風。這裡筆者想做進一步的深究,即在北魏并不占主要地位的“平畫寬結”的楷書為何會在北齊興起并普及呢?

褚遂良楷書具有怎樣的風格?修飾性筆法和疏瘦特征師承于誰?

這一點應從北魏的政治變革說起。衆所周知,六鎮之亂是北魏由盛到衰的轉折點,關于這次動亂發生的原因,陳寅恪先生認為是胡族對漢化政策的反抗。他認為六鎮之亂使得“魏孝文遷都洛陽以後之漢化政策遭一大打擊,而逆轉為胡化。”而發生于武泰元年的“河陰大屠殺”更使漢族士人受到重大打擊。這就使得北魏後期的漢化程度出現了很大倒退,與此同時,胡俗興起,漢文化受到輕視。

褚遂良楷書具有怎樣的風格?修飾性筆法和疏瘦特征師承于誰?

我們知道,與平城時期的書迹相比,洛陽體斜畫緊結的形态無疑是較為妍美的。這種變化應該與孝文帝力推漢化、學習南朝有關。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下,妍美代表着文化的先程序度,孝文帝漢化自然會展現出由質趨妍的傾向。而上述的政治變動打斷了這一程序,漢化受到抵制。進而社會風氣發生了轉變,并進一步影響到人們的認識和審美。在這種情況下,與“反漢化”的傾向相适應,這一時期的書風也抛棄了較為妍美的,斜畫緊結的洛陽體,而轉向了複古。是以,筆者認為北齊隸書的興起與平畫寬結楷書的盛行,應該都與政治變動所導緻的對漢化的反動有關。且這種風氣進一步擴充、延續,影響至隋唐,決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内書風的走向。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種贊賞哦!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分享到朋友圈 也是一種贊賞哦!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