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與人相處,要考慮到人性的弱點,與社會相處,要考慮到社會的環境。所謂的處世之道,總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智慧、情商和能力。

其實人的第一次成長,大抵在真正認識到了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而變得謙遜。

收斂自己的個性,管理自己的情感,克制自己的本能,當你到了一定的年齡時,會發現自己不得不這樣做。

每個人走的路不同,是以總結、了解、推斷的世界内容也不同。你不必把别人的道理太當回事,繼續走好自己的路,但如果有些道理是值得思考的,對人有啟發性的,也許可以借來警示自己。

盡管道理總要自己覺到悟到,才會來得更加深刻。或許生存的智慧,論到極緻也是對“人”的了解的過程。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1、帶禮物做客。

特别在對方家裡有孩子,有父母的情況下,招待你的心情就是不一樣的,不管最後收不收,你隻要做好自己。也不要管别人需不需要,或者總是自認為對方不需要,以及無限高估彼此的關系。

起碼這是你的重視與禮貌,即使人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的感覺不一樣。如果不想花這份錢,就不要随便答應别人的邀請。

2、人都是主觀的。

盡量不要與人發生争執,毫無意義,你改變不了對方的想法,對方也改變不了你的想法。多問問自己,你又為什麼非要與人争論嗎?真的是在論對錯嗎?不是的,你也隻是在捍衛自己的觀點。

同時也不要太相信别人的觀點、言論、建議,自己要有判斷力,去吸收那些可以吸收的内容。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3、朋友是來往關系。

社交的本質是價值互換,沒有價值,你認識誰都沒有用,社會現實價值不對等,再好的關系也會逐漸疏遠。當你覺得一個人摳門時,可能隻是你價值不夠,是以在你身上大方毫無意義。

朋友關系的維持,主要靠來往,大家有來有往,不管自己得到什麼好處,也要讓對方嘗到一些甜頭。

4、不要自認為聰明。

記得看過一句話,大概意思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聰明程度都差不多,是以你占了對方的便宜,對方心裡都清楚,隻是懶得跟你計較。千萬不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聰明,對方并不察覺。

也不要在人的面前耍你的小聰明,往往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凡是喜歡占小便宜的人,最後都會因為小便宜而吃大虧。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5、利益調動行動力。

給别人一些甜頭,再讓别人給你幫忙,或者你想讓一個人為你做什麼事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利益,人就沒有行動力與積極性,哪怕那是你的下屬,是你的晚輩。

6、不要與人走得太近。

如果你不想與某個人的關系破裂得更早,一定不要走得太近,哪怕你們志同道合,興趣相投,在相處的過程中非常愉悅。因為人與人之間,一旦離得近了,就容易失去分寸感,變得會計較。

成年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隻要有隔閡,就再也走不近了。越是關系非常好,越是要保持謹慎的态度。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7、不可随便相信别人。

你永遠不清楚别人的真實心理,不管是什麼關系,在這個世界上,隻有父母是真心希望你越來越好的。人也都有妒忌心,嫌你窮怕你富更是常态,比如當你幹了一件光彩的事情,身邊總有人給你添油加醋地找一些不光彩的動機。

對于别人的話,不要太當真,無論是好話還是壞話,口口聲聲說為你好的人,有些過于證明了。

8、少跟人開玩笑。

特别是不要拿别人的短處和缺點開玩笑,以及那些不夠體面的經曆,這很容易戳到對方的痛處,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在很多時候,也許你覺得你們的關系非常近,感情非常深,即便是開玩笑也沒有什麼。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隻是你自己覺得的,對方并沒有同樣的認為。如果你不了解一個人,那麼也千萬不要憑表面去斷定他是一個可以開玩笑的人。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9、少訴苦水。

沒有人喜歡聽,比如朋友找你吃飯喝酒,其實就是圖開心、圖放松的,如果你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入其中,且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沒完沒了地抱怨着、訴苦着,這就從根本上破壞了對方的好心情。

等你發洩完了,也許情緒會好點,但是你卻把對方搞得沒心情了。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人喜歡聽你抱怨。

10、把握交流的技巧。

永遠不打斷别人的說話;永遠引導别人多說,自己多聽;永遠不當面指正對方的錯誤,永遠不聊隻有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同時自己也要做一個合格的聽衆,用眼睛去回應對方,告訴對方,自己有認真在聽。或者适當提出一些反問,說出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引導對方更完整全面的發言。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的10條處世之道

其實很多東西明白起來并不難,隻要一個人懂得思考,善于總結。這就意味着他是願意學習的,也能看到自己需要成長的部分,深刻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嘗試改變。

也許生活就是這樣,不允許你内向,更不允許你單純,逼着你變化成自己并不想變化成的樣子。

如果人生分為上半場和下半生,那麼上半場就是由簡而繁的過程,後來則是由繁而簡的過程。可能有人會說,那為什麼又要多此一舉呢?

這并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後半生的簡單,是需要以一定的經曆和氣度來支撐的,知世故而不世故。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