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式滑冰、校射、冰上遊戲……乾隆皇帝鐘愛的“冰嬉”,後來如何進入民間?

在北京冬奧火炬傳遞故事短片《冰雪之約》中,熱愛冰雪的少年(易烊千玺飾)由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區汗德尕特鄉墩德布拉克的史前滑雪岩畫開啟了追光之旅。

細看之下,岩畫中的滑雪闆與我們現在見到的滑雪闆在外形上有着很大的差別,這是阿勒泰特有的珍寶———毛皮滑雪闆。

2005年,一幅阿爾泰山古阿勒泰人腳踏滑雪闆、手持單杆滑雪狩獵的岩畫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鄉墩德布拉克被發現。據推測,其完成時間為公元前10000年左右,早于北歐和俄羅斯地區類似的遺迹。2006年1月16日,全球衆多專家、學者在新疆阿勒泰召開研讨會,證明古阿勒泰人早在距今一萬年左右就開始了滑雪運動,形成了“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是世界滑雪最早起源地”的《阿勒泰宣言》,并确定每年的1月16日為“人類滑雪起源地紀念日”。

花式滑冰、校射、冰上遊戲……乾隆皇帝鐘愛的“冰嬉”,後來如何進入民間?

當地居民表演毛皮滑雪。

中華民族自古便與冰雪有着不解之緣,很多地區具有久遠的冰雪運動傳統。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中國人不僅學會了抵禦冰雪的嚴寒,更學會了利用冰雪、觀賞冰雪、嬉戲冰雪,同時,冰雪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價值體系。

從“騎木而行”到“冰床穿梭”

從隋唐開始,滑雪技能廣泛普及于大陸北方的室韋、回鹘(回纥)、流鬼、拔野古、拔悉彌等各個民族。

室韋人主要居住在嫩江流域,地處大興安嶺南部,那裡“氣候最寒,雪深沒馬”。室韋人尚不會耕種,隻能靠獵獲鹿獐、食肉衣皮來生活。在漫長的冬季,江河封凍,遍地白雪覆寫。在這樣的山野追獵野獸,迫使其掌握了一種巧妙的行動方式———“騎木而行”。

花式滑冰、校射、冰上遊戲……乾隆皇帝鐘愛的“冰嬉”,後來如何進入民間?

數百年前,牧民曾以毛皮滑雪闆作為狩獵的主要交通工具。

“騎木而行”就是腳踏類似于雪橇的木闆在冰雪中行走,木闆一般長4尺、寬5寸,一左一右,系在兩腳上。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行進速度,而且可以防止陷入溝中。據說,“騎木而行”在冰雪中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馬。

而居住在長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的黑水靺鞨(女真族的祖先),開始使用“竹馬”在冰雪上滑行。其方法是人站在竹片做成的“竹馬”上,手握一根棍棒,用力一撐就可以向前滑行十幾米。“騎木而行”和“竹馬”不僅解決了雪地難行之苦,更為人們增添了冬日樂趣。

唐代生活在今新疆地區的拔悉彌族,“以木為馬,雪上逐鹿”,木馬即滑雪闆,長形或長橢圓形,前端翹起,用馬皮順毛向後包于雪闆的底面,用繩或帶子縛于腳下。下坡時用杖撐動飛馳;平地行走,用雙杖交替刺地,雙闆交替滑行;上坡時,解下木馬,用手拿着往前走。

當時,在北部邊疆還生活着一個“木馬突厥”部落,從部落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們是盛行滑雪的民族。《新唐書》記曰:“木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彌列哥、俄支……乘木馬馳冰上,以闆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勢迅激。”“乘木馬馳冰上”較之“騎木而行”,不僅形象具體,在騎乘舒适度和速度方面也有所改進。“以闆藉足,屈木支腋”就是現代滑雪闆、滑雪杖的前身。“蹴辄百步,勢迅激”,極具動感的高速運動,使其進化為體育競技成為可能。

元朝時,生活在北方森林中的一些民族會拿着滑雪杖,站在滑雪闆上追逐山牛等獵物。未經過訓練的滑雪者可能會在下坡和疾馳時受傷,而熟練掌握滑雪技巧的人則能飛速奔走。他們還會将滑雪闆連接配接起來,用來運送獵獲的動物,很像雪橇的雛形。

元代也稱滑雪滑冰為“騎木”,滑雪闆稱作“木馬”。此時的滑具有了明顯改進:木馬底部通常包有狍、鹿等動物的毛皮以減小摩擦,并配有滑杖。這一時期,一種可以在冰上進行的遊戲———“髀石之戲”非常流行,冰雪運動開始向娛樂、競技方向發展。

從宋代開始,冰雪運動便不再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專利。宋代出現了由滑雪發展來的“冰嬉”。《宋史·禮志》中說,皇帝曾“幸後苑,觀花,作冰嬉”。這時還出現一種專業工具———“冰床”。當時盛行一種以人力牽拉的冰上遊戲,即在木闆上鋪上一些墊褥之類的輕軟暖和的物件,兩三個人坐在上面,讓一個人拉着在冰上飛快滑行,當時的一些官員以此作為代步工具。

花式滑冰、校射、冰上遊戲……乾隆皇帝鐘愛的“冰嬉”,後來如何進入民間?

乘坐“冰床”的北京人。英國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攝于19世紀70年代。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就曾在滄州目睹過“冰床穿梭”奇觀,驚歎之餘,把這一景象寫進了《夢溪筆談》裡。明萬曆年間,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陽德門外,冬至冰凍,可拉拖床,以木作平闆,上加床或藁薦(草墊子),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飛。”“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十六,皇太子自宮中往見,即絕河冰坐拖床而過。”明宮詞中也有關于冰嬉的描述:“琉璃新結禦河水,一片光明鏡面菱。西苑雪晴來往便,胡床穩坐快雲騰。”

首屆“冰運會”與冰雪嘉年華

不過,與宋明時期相比,清朝才真正将冰嬉運動發揚光大。17世紀崛起于大陸東北的滿族一直保持着對冰雪運動的興趣,最早形成的滿族冰嬉活動形式是“靰鞡滑子”。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冬季人們腳穿“靰鞡鞋”,即将鐵條縛之于鞋下,在冰面滑行。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後,曾于天命十年(1625年)在太子河上舉行盛大的冰上運動會,男子“踢形頭”,女子“跑冰”。滿族人的先祖肅慎人捕獲熊、虎、豹、野豬等猛獸時,獵人将動物的頭放在樹樁上拜謝山神,然後烤食獸肉,食後要将獸頭拿來踢,以盡餘興。後來,熊頭多為被踢之物,此項活動就稱“踢熊頭”。後又用熊皮、熊毛縫制成球狀物,取代熊頭來踢,是以又可稱“踢形頭”。在冰上賽跑時,有的人腳下失控,跌倒在地,努爾哈赤觀之大笑不止。随後,努爾哈赤還在冰上舉行盛大宴會,殺牛羊款待參加此次盛會的諸王貝勒及福晉,直至夜晚才盡興而歸。

皇太極于崇德七年(1642年)正月初八和十五日,在盛京城渾河冰上,也連續舉行兩次冰上娛樂盛會。故清軍入關後,将冰嬉作為“國制”永存,清室也将此奉為經久不衰的“家法”,并将這一典制記載于欽定《大清會典》之中。

冰嬉的目的,是“習勞行賞,以閱武事”,實質上是八旗将士在冰上進行軍事演習。是以,管理嚴格,訓練異常艱苦。乾隆執政期間,由于他本人對冰嬉運動的愛好,使得冰嬉運動達到鼎盛。他在位期間,每年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太液池冰嬉大典,運動項目包括掣旗滑冰、花式滑冰、蹴鞠、校射、冰上遊戲等等。每年,當宮中欽天監博士選擇好黃道吉日,冰場上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後,冰嬉運動就正式拉開帷幕。

花式滑冰、校射、冰上遊戲……乾隆皇帝鐘愛的“冰嬉”,後來如何進入民間?

2011年1月26日 皇家“冰嬉”表演重制北京。

冰嬉表演項目,動作難度大、技巧性高,除對參加者的體力、速度和技術都有較高的要求外,還需要集體配合才能達到表演要求。是以,參與者必須經過長期的嚴格訓練。其中,“擺山子”“一馬十三式”兩種技藝類似現代的大型團體操。表演時,左右兩隊共100名“冰鞋”,在事先畫好的隻能容下一人的紋線之間,按照“萬子錦”“葫蘆錦”等名目繁多的花紋組成的圖形,整齊劃一地表演,有“燕子戲水”“鳳凰展翅”“洞賓背劍”“青龍回頭”“白虎擺尾”等24種高難度動作。

冰嬉比賽不但場面宏大同時還設有豐厚獎品,冰嬉也成了清代皇家冬季裡的一場盛大冰雪嘉年華。相傳,冰嬉運動過後,乾隆皇帝還經常像孩子般地在雪地上戲耍、打雪仗、堆雪人、塑雪馬,繼而飲酒賦詩借以抒懷。乾隆曾給冰嬉留下不少題字和詩賦,其中最著名的是《冰嬉賦》:“思摘月兮廣寒之窟,齊趁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從空兮下回。突神龍之變化,蕤毅翔鳳之髹髯。”生動地描寫了冰嬉如神龍騰雲駕霧、上下飛舞的情景。

冰上運動走出宮廷,進入民間

據《乾隆帝起居注》記載,乾隆十七年至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閱視冰嬉的次數超過150次。皇帝冬季閱視冰嬉的傳統,在嘉慶朝得以延續。嘉慶皇帝閱視冰嬉的次數也超過100次。乾隆皇帝生母崇慶皇太後去世以後,乾隆皇帝依據舊制繼續閱視冰嬉,但因“冰嬉”一詞具有較強的娛樂意味,于是将“冰嬉”改稱“冰技”。

道光年間,清朝國力衰退。道光統治初期,閱視冰技還能如期舉辦,但活動規模和影響力都呈衰退之勢。道光十一年(1831年)以後,閱視冰技已經很難如期舉行,處于時斷時續的狀态。最終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鴉片戰争的前一年,清廷正式停閱冰技。

在皇家冰嬉活動退出曆史舞台的同時,冰上運動卻走出宮廷,進入民間。

滑冰運動簡單易行,每到冬季,尤其是京津一帶,大批青少年歡聚在江、河、湖、塘的冰面上進行各種各樣的溜冰活動,成為少年兒童冬季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勇敢頑強性格的運動。

在北京,民間溜冰多在什刹海、後海、積水潭,以及城外的護城河上。民俗學家鄧雲鄉認識一位叫盧壽山的先生,世居通州,清末在倉場任職,常因公務往來于北京、通州之間。每逢數九隆冬,他便由朝陽門外護城河,穿上木闆加鐵條的冰鞋,沿河往南滑至東便門,再東行,途經慶豐(二閘)等閘,一直滑到通州。

中國現代冰上運動始于19世紀末。傳入中國的途徑有三條:第一條是位于華北的天津和北京,時間在19世紀末;第二條途徑是1906—1908年的大連;第三條途徑是20世紀初的哈爾濱。

第二次鴉片戰争後,列強相繼在天津劃分租界,現代體育也由此傳入大陸,現代滑冰在天津逐漸興起。《津門雜記》記載:“有所謂跑淩鞋者,履下包以滑鐵,遊行冰上為戲,兩足如飛,緩疾自然,縱橫如意,不緻傾跌,寓津洋人乘樂為之,借以舒暢氣血。” 1890年,随着僑民數量的增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決定在城南紫竹林劃地5200平方米,修建一座遊戲場,供僑民休閑和娛樂,并在場内修建了網球、足球、棒球、溜冰等場地。

1921年,為推行學校教育改革,國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學校将體操科改為體育科,并擴大體育教學内容,增加體育課教學時數,廢除兵操,代之以田徑、球類、體操和滑冰,進而推動了華北冰上運動的開展。北京和天津的一些學校,如燕京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稅務專科學校、北京通州潞河中學、天津南開大學、北洋大學、南開中學,相繼利用校内或附近的池塘,開辟冰場。北京和天津的一些公園,冬季也紛紛澆冰,對學生和社會開放。

20世紀初,随着中東鐵路的建設,大量俄國僑民和東歐僑民湧入哈爾濱,并将滑冰運動帶到這座城市。俄僑在哈爾濱建立了滑冰協會,1907年哈爾濱舉辦了滑冰運動會,1909年舉行了小型的滑冰比賽并成立了哈爾濱冰球協會,1910年在道裡修建了冬季可以澆冰場的體育場,在南崗修建了“劄牙斯”(譯音)滑冰場。這兩個冰場是中國最早的人工滑冰場。

(摘自《國家人文曆史》2022年第1期《從雪上逐鹿到太液冰嬉 中國古代的冰雪運動》《“冬季最摩登之運動”現代冰雪運動在大陸的開展》,有删節)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肖雅文

題圖為《冰嬉圖》,清,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翰根據當時宮廷冰上表演的盛況繪制。      

來源:作者:黃金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