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而大陸古代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過程中,不僅是社會制度在發生變化,葬禮制度也在不斷更新新的内容,作為大陸封建王朝的開端——秦漢時期。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一、秦漢時期随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而得到進步的對葬禮的認知和墓室的發展

1、秦漢時期之前的人類随着社會的發展對于埋葬死者的行為的不同

在原始社會中的人們對于生與死沒有一種清晰的認知,那時的人們并不認為死亡是一件值得悲痛的事,也不值得因為擔心死亡而感到恐懼,是以也不會有着過于隆重的埋葬死者的行為,這從目前已發掘出來的壁畫等文物中可以看出來,那時的人們對于死亡甚至是一種值得熱烈歡快的行為。

直到周朝時期,人們才開始意識到人的死亡是一件莊重的事情,但仍然沒有悲痛的情感,那時的人們普遍認為雖然人的肉體死亡了,但他的靈魂還存在在世間,并且對于生者的生活還能起到影響,這讓生者不得不有了世間萬物均有靈魂的想法。

随着社會的發展,社會開始有了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對于靈魂的善惡也有了初步的看法,開始對死者的靈魂有了敬畏之心,是以便出現了最初的葬禮儀式,進而開始了有意識思維的去處理死者的屍體,并且伴随着希望逝去的靈魂可以庇護自己以及家人的想法的出現,安葬死者的儀式也越來越規範化。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2、從原始社會到秦漢時期之間随着各種制度的不斷演變而導緻的葬禮墓室的變化

其一,在原始社會中生活的人們所有的一切均來自大自然,包括居住的山洞以及吃喝的食物,那時的人們最為重要的便是每天有東西可以吃,有地方睡覺。是以埋葬死者沒有太多的重視,也沒有專門的墓穴或者墓室。

但随着人們開始會制作并使用工具,社會生産力有了些許發展,吃穿問題解決後,便開始了思考起了其他的問題,在對死者靈魂有了初步的認知後,對于死者屍體的處理也有了變化,開始有意識的去将這些屍體進行安葬,這便是最初期的葬禮墓室。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其二,到了先秦時期之後,社會也進入了奴隸社會,在這個時期,社會開始有了對立階級的出現,即奴隸和奴隸主,社會等級制度的發展,帶來的是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逐漸分化,夏商周時期不同階級的人在死後,墓室開始有了差別,那時的主流墓室雖然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但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便是墓室的大小,隻有貴族等上流社會的人才可以使用大型和中型墓室,奴隸等平民隻等使用小型墓室。

并且隻有上層階級的人才可以使用木棺;商朝以及西周朝時期的墓穴基本繼承了前朝時期的風格,但天子等王室成員的墓穴更為的龐大,其中還設有墓道、台階、置放棺材的正室、擺放陪葬品的耳室等,王室貴族等的墓室變得更加的複雜且豪華,到了後期,墓室的形狀開始有了更多的變化,但都嚴格遵循着按照死者之前的身份和地位來建造墓穴。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其三,在秦漢時期,社會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國家有了大一統的局面,開始對于社會禮儀制度等有了統一的要求,其中對于墓穴方面而言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秦漢時期的墓穴也基本繼承了前朝的樣式,但那時的社會生産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對于墓室的建造也更為的講究。

西漢時期就在上層社會中流行挖山而建的崖洞墓和豎穴岩穴墓,墓穴的建造樣式更為的多樣,并且在其中的有些墓穴中,還刻有畫像,這樣的現象表明了當時的人們對于生死的觀念有了巨大的發展,開始留戀起現實世界的尊貴地位和富裕的生活,這種墓穴中的畫像現象很好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對于生死觀念的看法。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二、自原始社會到秦漢時期以來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而逐漸增多的葬禮中的陪葬品

其一,由于原始人類将逝者的靈魂看作是無法消散的,并且始終堅信着這樣的逝者還以一種他們自以為的方式仍然存活在世間,是以在将逝者進行埋葬時,會将一些生活用品等也一起埋葬,例如一些陶土制作的盆碗之類的,以此來希望逝者更好的生活,受社會生産力的限制,那時的陪葬品多是一些打磨石器等生産工具。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其二,而到了夏商周時期,那時的社會生産力有了不小的發展,石器時代也在向着銅器時代發展,是以在這個時期,人們的陪葬品多是一些銅器制品,但這樣的陪葬品也隻是出現在上層社會的墓中,而奴隸以及平民的墓穴之中仍然隻有少量的陶土制品甚至沒有陪葬品;

後來的戰國紛亂的時期,等級制度也在被破壞,随着鐵質生産工具的推廣,社會生産力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王室貴族的墓中陪葬品種類也逐漸增加,而平民百姓也開始在逝者的墓中放置陪葬品。而且随着地域的不同,墓内陪葬品的種類也是各具特殊色,有的地方兵器類陪葬品多,有的地區生活類陪葬品多,且各地的陪葬品品質以及數量方面也均有不同。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其三,到了秦漢一統的時期後,陪葬品又有了變化,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秦朝兵馬俑這類的陪葬品,陪葬品也逐漸的在展現人們那時對于生死的看法,希望在死後,仍然能夠有着極高的地位;而漢代除了常見的一些陪葬品外,還因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絲綢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進而使得絲綢衣物等制品逐漸的成為了重要的陪葬品。

除此之外,還在墓中放置了大量的銅錢貨币以及糧食水果之類的,都希望以此來讓死者在死後過上富裕的生活,解決了死者的生存問題後,又開始為了他們在死後世界的文化娛樂活動,還将一些琴棋書畫之類的物品也當做陪葬品。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三、從秦漢時期逐漸發展來的葬禮習俗中得到的那個時代對生與死的看法

1、秦漢時期由于當時的社會風氣進而對葬禮習俗造成的不同影響

葬禮對于遠古時期的人們而言,因為受到時代的種種限制,進而葬禮一直是極為簡單的,但到了秦漢時期後,由于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孝道文化更是大力的提倡,加上此時人們對于靈魂觀念的看法以及追求長生不老的社會風氣,使得人們對于葬禮的隆重程度更是極為的看重,也是以誕生出了厚葬的葬禮習俗,即以非常浩大的陵墓和豐厚的陪葬品來安葬逝者。

這種社會風氣也極大地花費了社會财富,造成了許多社會不良的奢靡風氣。與之對立的是薄葬思想,這種思想認為人在死後的靈魂不能影響後代及社會的發展,過分的浪費錢财舉行厚葬是沒有意義的,主張死後回歸自然的簡單安葬看法。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2、從秦漢時期薄葬與厚葬中得出的當時人們關于生與死的認知與觀念

而随着秦漢時期的一統,國家統治者開始追求長生不老,從當時極為隆重的葬禮中,尤其是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馬俑等陪葬品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對于生前的尊貴地位和生活充滿了不舍和留戀。而早在先秦時期,人們便不斷的探讨生死,死亡也逐漸的被當做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但人們依然相信靈魂與肉體是可以分開存活的,并且希望通過葬禮的方式來讓自己死後的靈魂有着好的生活,這便是對靈魂不滅觀念深深的堅信,不過從薄葬的提倡中也不難發現,也有人對死後靈魂依然存活持否定态度。

看不透的生死:秦漢時期的“葬”禮,是古人對生命的探讨

四、結論

生與死是一個人所必須經曆的兩種情形,相比較生而言,死亡對于一個人來說,有着更為重要的意義,而葬禮作為死亡後的重要儀式,自古以來便被賦予了各種含義有對先祖的懷念,也有對當下生活的希望與祝福。在一直不斷發展的葬禮儀式中,展現的是古人對于生與死的不停探讨,從靈魂不滅的理論到如今的對靈魂的科學解釋,這其中包含的是世世代代的人的努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