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髒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便是分泌膽汁,而且人體97%的膽汁是由肝細胞生成的。
其次,肝髒還能将血液轉化成人體所需的白蛋白或脂肪蛋白。
除此外,肝髒産生的凝血因子,也可促進傷口處血液迅速凝固,進而達到止血的作用。
但若是出血量過大,凝血因子的作用則不會太明顯。

雖然肝髒的功能都是十分強大,但如果不注意養護肝髒,還是可能會出現病變的,比如肝炎。
肝炎是所有肝髒發炎的總稱,主要是由于細菌、病毒、寄生蟲、酒精、藥物、化學物質、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病症,可發病于各個年齡層,部分肝炎還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為了治療肝炎,臨床上将其分為了五種類型,那麼肝炎有哪五種類型呢?
1、乙型肝炎
此類型的肝炎簡稱B肝,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緻,主要通過血液、性、母嬰等管道傳播。
B肝發病率較高,且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後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看起來其他人無異,可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而大都是在體檢時被發現。
然而也有少部分患者在患病以後會表現出腹脹發熱、厭食黃疸、勞累乏力等典型症狀。
2、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經常會和乙型肝炎同時發生,很少會單獨出現。
這是因為丁型肝炎病毒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它不會産生病毒外膜,隻要依靠B肝病毒表面的抗原,是以丁型肝炎病毒緻病的前提條件是患者本身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3、戊型肝炎
這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較為罕見的肝炎,且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和死亡率。
患病以後,患者可出現體虛神乏、食欲不振、肝髒變大等症狀。然而此類型肝炎并非慢性疾病,隻要治療及時,在患病後兩月左右即可恢複。
但若是孕晚期的女性感染了該病症,又未能及時治療,便可能演變成重型肝炎,死亡率更是高達百分之四十。
4、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肝病,有着耐寒、耐熱、耐酸的特征。不管男女老少,皆可感染。
染上該病症後,肝細胞會嚴重受損,以緻于影響肝髒的正常運轉,使得患者出現頭暈惡心、發燒乏力、腹部疼痛等症狀。
5、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也是較為多發的肝炎,感染該病毒以後不會有明顯的症狀,通常隻表現為較為輕微的無力、無食欲,隻有極少數人會出現黃疸,且往往是在檢查後才被發現。
若是未能及時治療和控制,還可能發展成慢性肝炎,甚至演變成肝硬化、肝癌。
對于肝炎,很多人對B肝很熟悉,但上述的另幾種肝炎也是較為常見的。不管是哪種肝炎,都應給予及時且對症的治療,以免導緻病症變得更為嚴重,比如肝癌。
若是确診為傳染性肝炎,還需單獨使用生活用品,避免出現交叉感染。與此同時,生活中還應注意養護好肝髒,少做有損肝功的事情,比如飲酒、熬夜、過焦過躁、過度操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