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盤春秋戰國之亂的四種解決方案

作者:中原伏麟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最大的政治訴求,就是如何結束諸侯混戰的局面,讓社會穩定下來,百姓都過上太平的生活。

當時的思想家們,針對這個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就是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小其國,寡其民,諸侯國因為國力不複具備發動戰争的條件,戰争自然消失。

第二種,就是孔子提出的尊王,大一統,通過尊大周王,以禮來限制諸侯的行為,以此達到消除戰争的目的。

第三種,就孟子提出的仁政模式。戰國時期,七國地大稱王,周天子的地位不如一郡之守。尊王大一統的條件已經徹底消失。孟子就把大一統的希望,寄托在六國諸侯王,能夠推行仁政,仁者無敵,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根本消除戰争。

第四種,就是商君變法後,秦國實施的以詐力之道,兼并六國的統一模式。

最後,中國還是以秦國的詐力模式,實作第一次統一。

老子模式,弊端在于,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中央集權,小其國寡其民的政策,根本難以推行下去。即便推行了,沒有強大的中央政府的保護,衆寡之國,就難以避免被異國異族吞并的命運。古印度的多次亡國,就是最好的典型。漢武帝能夠通過推恩令,衆弱諸侯來化解同姓諸王的戰争風險,主要還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做後盾。

孔子模式,理想很豐滿,但讓已經壯大的諸侯放棄既得利益去尊大周室,重建周的大一統,确實難以推行。是以,孔子隻能寄希望于新周————讓有條件的後代,去實踐這種宏大的政治架構。

孟子模式,雖然理論上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要讓生于宮牆之内、長于婦人之手的六國諸王,去實踐仁民強國的政治綱領,就如讓蹇馿來擔當骐骥的責任,确實難為其能。并且,仁政如中醫以藥理調養,不如西醫以手術開刀更有見效之速。如果沒有秦的詐力之道,或許六國有一試仁政的可能。暴秦狠如狼,猛如火,也給不出時間,讓六國試行仁政。是以,孟子的仁政,最後也隻能記載成書,等待有條件的後人來推行實踐。

秦的詐力模式,可以說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是,其夾帶的後遺症就是秦的二世而亡。以詐力定天下,如果能逆取順守,也未嘗不是很好的選擇。但詐力一旦成了傳統,習慣的力量十分強大,要改弦更轍确實比較困難。李斯趙高選擇胡亥為秦始皇的繼承人,實際就是習慣的力量在作祟。

西漢實際是以道家詐力,平定秦項之亂的。但道家講求變化,能夠及時改變政策,與民休息,是以結局比秦國要好上十倍。

繼續閱讀